張東玉
針對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存在粗心、缺乏濃厚興趣和堅強意志等現狀,日常教學中要特別注意激勵意志、培養習慣、加強訓練、以賽促學的教學活動,進而促使學生形成扎實的數學基本功。
一、激勵意志,誘導學生樂練數學基本功
數學學習本身較為枯燥,若采用單一、乏味的教學形式,勢必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弱,生性好動的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有意注意持續時間相對較短的特點,因此,數學教學必須要情景化、生活化。在教學中,要充分借助多媒體課件、插圖以及有關故事創設情境,不但要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提高遷移類推能力,而且要進行“勵志”教育,培養學生堅強的學習意志。
1.巧用媒體課件,展示教學魅力,培養意志
在課堂上,要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手段把數學與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并注意方法的靈活性、趣味性、生動性和實效性;要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意志,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挖掘內在潛能,喚起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投入到學習當中。
2.開發利用資源,創設生活情境,激勵意志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內容和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接近,學生自覺接納知識的程度就越高。教師要著力挖掘教材,開發利用資源,采擷生活實例,為課堂教學服務。例如,在教學“小數加減法”時,我這樣引入:“老師今天買了些糖果大家想吃嗎?”接著呈現:糖15元,果王7.58元,巧克力8.5元,我給了50元,應找回多少錢?想一想,怎樣列豎式計算呢?這時,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思考。我讓學生用已有的經驗探索小數加減法的豎式寫法,并指名板演,他們經過思考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結果,接著追問:“為什么要把小數點對齊?”使學生明確其中的道理。然后出示例1:父子看雅典奧運會女子雙人跳水比賽,形如場外裁判。問:“大家愿意當裁判嗎?”“愿意!”“好,看誰能當好裁判?”先讓學生觀察,算第一輪比賽中國隊領先幾分?并指名板演。因在鋪墊中化解了難點,大家很快算出53.40-49.80=3.60分,即中國隊領先3.6分。這時“小精靈”提示:怎樣算第二輪中國隊領先多少分呢?通過合作討論,使學生明確:要先算出兩輪的總成績,再算領先多少分?完成后,讓學生自我檢查,互相評定,對優秀“裁判”和進步者給予鼓勵,順勢引導學生談談自己的“中國夢”,鼓勵學生刻苦學習,積極鍛煉身體,長大為國爭光。這樣,我“以學生為主體,以教材為主源,以探索為主法,以練習為主線”,事半而功倍。
二、加強訓練,促使學生夯實數學基本功
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沒有堅實的地基,再華麗的樓房還是危機四伏。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形成要以激勵為主,同時要加強適當的訓練,要鼓勵學生形成認真負責的態度,培養勇于克服困難的精神。
1.加強口算能力的訓練
口算是筆算的前提、基礎和保證。每節課前,我都根據課堂內容精心準備口算卡,利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速算比賽,一般采用“開火車”的形式,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算速度,培養了口算能力,而且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加強思維能力的訓練
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學生的創新、創造來自于對某個問題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設疑,使學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無論在概念、法則的形成和計算中,還是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都要借助現代教學手段,并在“做中學”,引導學生積極探究、創新,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形成扎實的基本功。
三、以賽促學,推動學生提高數學基本功
競爭的力量是無窮的,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為了培養學生破解數學學習難題的能力,我鼓勵學生爭當學科帶頭人和小組長,讓學生自主結合成學習小組,互相取長補短,開展合作學習。
1.成立興趣小組,促使優困結對,開展團隊幫扶競賽
充分發揮“學科帶頭人”和“小組長”的作用,讓學生互相“結對子”,看哪一組的學習方法好、進步快,讓他們互相幫助、互相競爭、合作學習、共同提高;對于學困生,注意保護自尊心,耐心地輔導和幫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讓優生以幫助學困生為榮;鼓勵學困生不懂就問,積極開動腦筋,獨立解決問題,讓他們在合作幫扶中不斷進步。
2.設計多彩活動,增強學習動力,開展個體學習競賽
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挖掘潛能,我經常開展一些競賽活動。如,“速算”比賽、“百題無錯誤”競賽以及“闖關”等活動。借用“孫悟空和豬八戒”等故事,鼓勵“人人爭當孫悟空,個個都來顯神通”,從而激發了學生的上進心和內驅力,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總之,在數學基本功形成中,每個教師都應真正擔負起既“教書”又“育人”的重任,把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堅強的意志以及培養良好的習慣置于首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變“死”學為“活”學,變“苦”學為“樂”練。唯有如此,才能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推動學生提高數學基本功。
參考文獻:
于洪燦.淺談如何上好一堂小學數學課[J].學周刊,2016(36).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