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宇
摘 要: 高職院校為國家的發展培養基礎性人才,尤其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越來越大,這樣就需要在新的經濟形式以及國際環境中,高校在會計人才培養方面進行教學改革,深入的探索新的改革方向和創新模式。基于此,本文對高職會計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的模式進行探究和分析。
關鍵詞:高職會計 人才培養 教學改革 模式探究 能力本位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0-0161-02
高職院校中的會計專業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僅具有較高的專業性,而且職業素質也非常高,高職會計專業的學科建設需要按照當前的教育環境以及社會發展環境來進行,會計專業的持續性發展能夠對社會的整體性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性作用,這也是高職院校發展的根本所在。但是當前的教育形式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依然存在很多問題,只有將這些問題很好的解決,才能促進高職院校人才的有效培養,才能讓教學的改革模式不斷的創新。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會計人才培養的目標不明確,定位不準確
在會計人才培養過程中,很多高職院校對于學生的定位有低端的表現,并且面積也非常狹窄,對于會計行業的發展前景也不明確,因此自身非常盲目。在這方面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很多高職院校的會計專業教學課程在設置上,很多都和本科院校一樣沒有將自己本身的特點和優勢就沒有顯現出來,沒有有效的對會計專業在技能性方面進行培養,過于注重理論方面的知識傳播。其次,在培養的目標上,也缺乏靈活性。現代社會的發展,讓中小型企業都比較注重人才的能力,但高職院校沒有充分的考慮到企業的基本需要,因此培養的人才缺少針對性特點。最后,很多改制院校所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僅缺少會計專業特點的體會,而且對于會計軟件和會計知識不夠了解,這樣就不能滿足會計現代化的基本要求。
2.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過于理論性和系統化,缺少內容上的創新
高職院校中的會計教學主要有兩個主要部分,分別是理論部分和實踐部分。但是很多高職院校的還是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傳輸,并且這兩個部分也沒有充分的結合在一起,缺少完善性和系統性,對學生的教學仍然是傳統的知識。在高校會計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是按照教師所設定的教學內容進行學習,講解的也多數都是會計法規之類的知識,整個講課過程都是非常的乏味,課堂也非常的枯燥,學生的聽講比較麻木,課堂氛圍沉悶,由此學生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在實踐教學方面,學校很少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實訓,偶爾的一次兩次也是應付于形式,即使有的院校有較多實訓課,但老師缺乏實踐技能,不能有效指導,實訓與實際不相符,學生在企業會計崗位上不能適應,雖然拿著會計從業證不能勝任會計工作,企業對從業人員不能信任,造成又要請專業會計帶領,增加企業負擔,學生也對自己沒有信心,不敢從事會計工作。這樣學生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相脫離,理論知識盡管非常充實,但是在實踐方面依然非常茫然。還有一些學校依然處于固步自封的狀態之中,對于學生所講授的會計知識基本是不變的,眾所周知,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任何一個專業以及領域都在發生變化,由此也出現了很多新的業務,這樣就需要對會計制度和相應的準則進行重新的分析,以此讓高職院校培養出的人才適應社會的高速發展,但是固步自封的狀態,沒有創新,只會導致落后[1]。
3.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方式落后
教學方式對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具有極大的促進性作用,但是落后的教學方式就會阻礙學生的發展。一般都是,教師在講臺上枯燥的講解,學生在枯燥的聽講教學方式的單一性,讓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并且知識的乏味性也體現出來,很多教師不僅不在語言上進行創新,對于課本知識的講解也異常的呆板,經常是照本宣科,也有一些老師只是備了課,沒有充分研究學生,學生生源結構發生變化,單招比例上升,學生基礎知識較差,沒有養成學習好習慣,對于這樣的學生還是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會讓課堂教學更加乏味[2]。即使有些老師使用現代教學工具,用投影教學,但速度較快,學生沒有消化吸收就到下一頁,時間一長學生失去學習興趣。
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高職會計教學改革中的創建
1.明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會計專業教學方式無論要怎樣的進行更新,首先要確定人才的位置和培養目標。定位目標要具有極大的前瞻性,也需要有一定的高度,要面向社會發展的需要,針對于中小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定要有自己對專業情況的基本看法,不能僅僅的跟隨在本科院校之后,這樣的盲目跟從必然導致自己特色的丟失。注重高端會計人才的培養,并且定位要準確,不能太低。另外,學校和學生應該一同將自己推薦給社會的企業,主動和校內外需求企業之間進行聯系,以此爭取到更多的實習機會。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知識的過程中,更應該從實際出發,對于學生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在畢業以后可以順利的進入到企業中工作[3]。
2.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的聯系
高職院校在會計專業的教學內容上,不能歸于偏重于理論知識的講解,需要結合著實踐的情況,對學生進行雙向的分析,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理論。社會的不斷發展和變化,也需要學生掌握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列舉一些實例,讓學生的學習更有積極性,了解這些會計理論知識是能夠用在哪些方面的。這樣在以后的實踐上,學生才不能太過于盲目,實踐也會更具有前瞻性,不落后于時代的發展。會計教科書需要隨著時代的創新不斷的更新,以此適應時代的發展,讓理論和實踐實現統一[4]。
3.教學方式的改變
會計專業教學方式的改變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更有興趣和積極性,并且會計專業也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企業考查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應用能力,以及實際運作和思考能力。會計教學要注重模擬、實訓以及實踐等多個環節,讓學生在畢業以后能夠成為企業所需要的好用、耐用人才。培養學生的興趣是教學方式改變的一個重要突出關鍵點,只有好的教學方法才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在學習中不斷的進行思考,以知識和概念理論為基石,可以采用啟發式以及發現式的教學方式,使用案例教學法是當前一種突出的教學方式方法,在計算機的輔助之下,給學生開設一些會計實踐方面的實驗室或者使用情景教學的方式讓學生掌握真實會計業務的開辦,注重會計實踐基地的建設,讓學生在學校就能夠對各種會計業務以及社會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認識到更多的業務辦理模式,這樣無論是在與同行業學生進行競聘的過程中,還是進入崗位進行工作都能夠具有極大的優勢。注重師生之間的交流,不斷的加深學生對學習的印象,也給學生當老師的機會,讓學生對知識進行講解,這樣不但可以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讓課堂的分為更加活躍,學生在準備講課的過程中更加認真,有效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情緒,也活躍了課堂氣氛,這樣的教學才更有意義,也才能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5]。
三、高職專科層次會計專業人才的“能力本位”職業能力研究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會計學生要想和本科生、研究生在激烈的就業市場競爭中一決高下,就必須具備企業青睞的獨有的職業能力。那么,“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在校期間應該從哪些方面培養自身的職業能力呢?
1.專業能力
主要包括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兩方面。在求職過程中,招聘方最關注的就是求職者是否具備勝任崗位工作的專業能力。會計專業的學生要有牢固的財務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并能理論聯系實際,從實踐中摸索,從實踐中不斷提高。另外,會計學只是經濟科學的一個分支,所以,一名合格的會計人員,對于財務會計工作相關的知識,技能和相關的學科也應相當熟悉。調查中企業一致認為“如果一個人只懂會計,他實際上不懂會計”,改革開放的中國是一個信息的社會,會計工作是實踐知識的應用,因此,還要學習財政稅收、經濟管理(稅收、金融、財政、管理、國際貿易、經濟法規等)、企業管理、法律法規等方面的知識,具備開闊的專業視野、完整的知識體系和合理的知識結構。在此基礎上掌握必要的專業技能,包括最基本的按照會計基礎規范熟練操作會計流程,會計業務核算能力、會計信息分析整理能力、一定的管理財務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等。
2.職業化水平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新會計準則體系的頒布與實施,企業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新會計準則體系體現的是導向原則,對某些問題提供的不是唯一答案,特別是某些特殊情況,沒提供準確的定義或方法,而是給出許多可供參考的方法,需要會計人員根據具體情境選擇。這使得會計活動不僅是一項技術,更是一種管理藝術。因此,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具體業務時,需要一定的職業判斷。
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以及教學改革模式進行了探索和分析,主要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進而闡述了問題的解決辦法,希望在本文的研究以及分析基礎上,能夠給高職院校一定的建議和意見,以此推動會計專業教學的繼續發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朱勤豐.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與職業,2014,11(35):142-143.
[2]丁智慧.人本化教學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5,22(19):248-249.
[3]李丹.批判思考教學法在高職會計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北京市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4,22(4):64-69..
[4]李文蘭.高職會計專業教學與職業資格考試對接的研究[J].職教通訊,2014, 22(3):23-24..
[5]高峰.基于會計從業能力框架的高職會計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J].當代職業教育,2014,25(5):48-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