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
摘 要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互聯網+”時代的新興在線教育形式給傳統課堂教學帶來了沖擊,民辦高校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探索新的教學方法,整合教學資源,創新教學模式,通過多種途徑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創業能力,為學生今后就業打下基礎。
關鍵詞 在線教育 民辦高校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6.10.007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Internet has penetrated into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production and life, "Internet +" has brought the impact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The private colleges should follow the pace of the times, explore new teaching methods, integrate teaching resources, innovate teaching mod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bility, and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ir future employment.
Keywords online education; private university; teaching mode
1 “互聯網+”的含義
近兩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加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方式,如購物、繳費、旅游、餐飲、娛樂等,方方面面都變得和互聯網密切相關,人們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互聯網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實惠和便利。“互聯網+”是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把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相結合,構造社會經濟發展的新業態。目前的互聯網+教育包括網絡遠程教育、微課、慕課等新型教育方式,通過這些方式,學生可以在網上自由選擇學校、選擇老師、選擇課程等。教師也可將移動互聯網引入到日常教學中,創設移動互聯網+教育的全新模式,對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新的時代下如何結合“互聯網+”進行民辦高校課程教學改革,創新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機制,是目前教學中遇到的重點問題。
2 “互聯網+”時代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
傳統教學模式是,課堂上以教師的教為主,教學往往是“填鴨式”的滿堂灌,學生的學習十分被動,學生一旦跟不上老師的節奏就會出現懈怠消極的情緒,導致教學效率低下。為了找到一種方法不讓一個學生掉隊,教育者進行了新的嘗試,隨著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OOC的興起,教師基于互聯網環境下展開教學活動,學生則利用各種移動終端在互聯網環境下接入學習,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學生是課程的主體,教師成為輔助學生學習的客體。不同層次的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學習習慣,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教師借助網絡就能夠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從而開展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方式,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據了解,我國互聯網用戶有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5.57億,滲透率達到85.8%,手機已成為學生學習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這個信息量爆炸的時代,學生通過手機上網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通過關注公眾號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科學知識,已成為常態,學生每日通過手機接觸到的信息量遠遠超過每日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因此日常教學中,作為教師而言,應該多給學生傳授如何利用智能終端從網絡上快速獲取知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禁止學生玩手機。
由于我國教育資源分布不均,高校之間層次相差很大,“互聯網+”時代下慕課、微課等新興的在線教育形式對傳統課堂教學帶來了沖擊,在線教育有助于改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等的現狀,讓每個人以更低成本獲得更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例如,由教育部推出的中文MOOC平臺“愛課程”網,截至目前,已經上線572門視頻公開課和1032門資源共享課,中國大學MOOC平臺已推出600余門精品MOOC課程,平均每天大約有460萬用戶通過電腦和智能手機訪問這些課程。“愛課程”網絡平臺為不同層次、不同需求的學習者免費提供了精品優質的課程資源。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或需要有針對性地選擇學習內容,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像課程測試,問題討論等一系列的教學過程都可以通過網絡平臺來完成。
3 民辦高校創新教學模式研究
長期以來,我國民辦高校拘泥于辦學模式和教育資源的缺乏,使得教學質量和教學模式落后。民辦高校仍然存在教學方式因循守舊、單調枯燥,對教學方法的研究不夠重視,對教學模式的改革關注不夠,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考評方式單一,實驗設備陳舊老化、跟不上時代等現象,事實上,如今的課堂教學已難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培養以應用為主的技能型人才,探索創新型教學模式勢在必行。
(1)根據教育部文件精神,民辦高校應積極推進在線開放課程學分認定和學分管理制度創新。對此,我校已出臺了相關文件,將通過本校認定的在線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鼓勵我校學生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學習MOOC課程,對于在中國大學MOOC平臺上修完課程并獲得合格證書的學生,將以公選課性質給予成績和學分的認定。這一舉措對學生利用業余時間學習在線課程給予了促進和認可。
(2)課堂上嘗試引入微課教學。通常,擔任一門課程授課任務的有多位老師,以課程為單位建立課程組,從中選出一位教學資歷最長,最受學生喜愛的老師來進行微課的講授,其他老師則輔助進行課件的設計、字幕的添加、視頻的剪輯等工作,教學內容不再拘泥于教材和大綱,由教師靈活掌握,可針對學生的薄弱環節具體講授,也可針對學生的興趣點和實際需求來講授,制作好的微課視頻可以上傳到學校網站的服務器上,隨時供學生下載觀看。教師課堂教學時在每節課中留出十五分鐘讓學生自主觀看微課,課后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收集學生的感受和意見,以便及時改進教學方式。
(3)積極開展創客教育。創客教育是創新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倡導邊玩邊學 (Play and Learn) 的學習體驗,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者可以充滿動力的去發現問題,然后解決問題。例如在每學期末的實習實訓、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中,學校應鼓勵學生將自身特長與所學專業相結合,成立創業中心,對有意愿創業的學生給予一定的基金扶持和師資配備。
(4)針對現有專業,為擴大學生的就業空間,提高就業質量,應采取拓展專業的方式,在每個學生學習本專業之余,可以另外輔修一個專業,比如說:本專業為國際商務的學生輔修工商管理專業,本專業為計科專業的學生輔修物聯網專業,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來選擇第二專業,通過多個專業的交叉融合,學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促進人才培養由學科專業單一型向多學科融合型轉變,從而提升學生今后的就業競爭力。
(5)積極開展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今年4月份以來,我校陸續開展了2016年“創青春”大學生創業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藍橋杯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通過這些比賽,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充分挖掘和發揮學生的潛力;通過比賽,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通過比賽,充分調動專業教師參與指導競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擬達到“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改”的目的,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6)加強創業過程指導,提升就業創業指導水平。在指導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大賽,或進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時,我校采取設立校內專職教師與聘請校外企業導師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就業創業方向的指導,定期邀請知名企業來校舉行創業與就業講座,逐漸建立一支能為大學生提供更加科學、個性化的職業發展與創業指導咨詢服務的師資隊伍,以增強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
(7)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增加實訓課在整個學期內所占比重。比如,這學期為本系更多的學生開設了C語言課程設計、PLC課程設計、數據庫應用系統課程設計等實訓課程,還將部分專業的實訓課安排在校外公司進行,更加注重對學生操作技能的培養,為滿足實訓課程需要,還將組織教師編寫一系列適合本??频炔煌瑢W歷層次學生所需的實訓教材。
(8)加強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選擇專業對口,設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的企業進行合作,定期將學生送到企業進行實踐認知學習,各學院選派老師,與實習實訓基地的指導老師一起,對學生進行培訓和管理。學校與企業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實驗)設備、技術實現優勢互補,建立校企合作的協同育人新機制,積極吸納社會資源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投入本校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工作。
4 結束語
今后,民辦高校應立足于學校辦學實際,加大特色課程的開發力度,充分借助網絡教學平臺推動自身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強化民辦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堅持開放辦學的思路,借鑒同類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經驗,積極引入社會優質資源,逐步豐富學校課程資源,積極改革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適應我省乃至我國經濟產業發展對應用型人才的新要求。
參考文獻
[1] 綜合財經網.“互聯網+”促進在線教育大爆發[J].中國教育網絡,2015(4):60.
[2] 張鶩遠.“慕課”(MOOCs)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4.16(2):116-121.
[3] 夏仲文.利用微課程促進學科教學的應用研究與反思[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1):13-14.
[4] 郭英劍.“慕課”在全球的現狀、困境與未來[J].高校教育管理,2014(7):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