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秋玥
摘 ? 要:“閩南語音樂”產生在閩南這樣一個有著深厚民族民間音樂基礎的移民地區,它多方吸收了姊妹藝術及海外音樂的某些因素,經歷漫長的社會發展歷程,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成為一個特色鮮明的地方樂種。它的形成是閩南音樂文化歷史積淀的結果。 它以獨特的語言魅力和特殊的歷史地理條件,在我國音樂寶庫中閃耀著瑰異之光。本文從閩南語民歌的來源開始,介紹了閩南語民歌與閩南多種戲曲的歷史淵源,并且較為全面的分析了閩南語民歌在各個地區的地方差異,作者用具體的歌曲個案來向大家介紹其獨特的音樂特色,學習聲樂教育專業的作者對閩南語民歌的傳承有著獨特的見解。由于閩南與臺灣一水相隔,有著極為密切的歷史文化關系,所以對閩南語民歌的研究也有著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閩南語;民歌;發展;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7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3-0094-01
臺灣問題一直是牽絆著祖國人民和海內外所有炎黃子孫民族情感的問題。不管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臺灣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什么壓力都無法把它和祖國分開。相同的血脈和共同的文化是一種巨大的凝聚力,無論何時都是維系著臺灣與大陸密不可分的精神紐帶。福建與臺灣隔海相望,明末清初閩南人大規模的遷入臺灣,大陸文化向臺灣的傳播在這個時期也尤為突出。臺灣的語言主要來自福建,尤其是閩南話在臺灣島內被廣泛使用,成為了最常用的語言。清代到臺灣任職的許多外省官員,都記載了 臺灣“土音”難懂的事實。朱景英在《海東札記》中說:島內“凡貨食物,率土音叫唱,不可曉。……《使槎錄》云:郡中鴦舌鳥語,全不可曉。如劉呼澇,陳呼談,莊呼曾,張呼丟,吳呼澳,黃無音,厄影切,更為難 省”。《臺游筆記》亦云:“土音啁啾,初莫能辯:呼內地人曰‘外江郎、吃煙曰‘腳葷、茶曰 ‘顛、飯曰‘奔、走路曰‘強、土娼曰‘摘毛官、玩耍曰‘鐵拖。略舉數語,其余已可概想”。其實這些記錄下來的語音資料,全是閩南話的譯寫,它表明了閩南話在清代臺灣使用是十分普遍的。
一、閩南語民歌與閩南其他民間音樂的關系
閩南方言所記錄的,閩南文化也具有悠久的歷史。說閩南方言記錄著不同歷史時期中華優秀文化的許多寶貴財富并不夸張,說閩南方言所記載的閩南方言文化是中華優秀文化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之無愧的。不說別的,單以閩南方言文化在戲曲曲藝里諸如南音、梨園戲、高甲戲、木偶戲、歌仔戲等所保留的唱本、戲本以及某些曲藝、戲曲形式如南音、梨園戲等在中國曲藝戲曲歷史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就是最好的明證。
要了解閩南語民歌首先要先來認識一下閩南的一些特色戲曲藝術,因為這些民歌與戲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1.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是保存我國古代音樂文化最豐富和最完整的一大樂種。它集合了唐朝以來中原雅樂的獨特韻味以外又吸收宋詞元曲、昆腔、弋陽腔、青陽腔、潮調、佛曲的精華,并與閩南民間音樂交相融匯而自成一派,曲調優美,情韻深沉、雅俗共賞、易學易唱。幾百年來,南音保持著自己的聲腔風格,流傳著108個袞門、 120多個曲牌和2000多首曲子,素有“御前清曲”的美譽[3]。南音不僅流傳在泉州、漳州、廈門及香港、澳門、臺灣等閩南語系地區,而且傳播到華僑旅居的東南亞各國。外國有些專家學者,深為南音傾倒,驚嘆它是“東方古典藝術的珍品”、“中華民族音樂的根”,是“硅璋古樂,典雅之音,華夏正聲,國中之寶”。南音歷經傳承,空前普及。
2.錦歌是一種民間說唱音樂,又名什錦歌,是1953年以后音樂界對流行于漳州、龍海、長泰、南靖、平和等縣的一種民間歌種的定稱。它是宋、元時在閩南民歌、民謠基礎上形成起來的。在發展過程中,先后受到戲曲、南曲、南詞的影響,經過廣大群眾的不斷演唱和充實而逐漸完整、豐富。錦歌以群眾喜愛的民間曲調來演唱民間故事,內容通俗,形式短小,地方氣息濃厚,深受廣大群眾歡迎。 錦歌的唱腔風格大體可分為堂、亭兩大流派。堂派主要流傳在農村中,唱腔具有樸實、粗獷、有力的特色,曲調接近民間歌謠,尤其擅長唱《雜念調》,旋律靈活,變化多樣,每句后面都有落尾。亭派流行在城市,唱腔比較幽雅、細致,講究咬字、 歸音和韻味,采用南曲的曲調比較多,使用的樂器和指法比較接近南曲,所以,也叫做錦曲。
二、閩南語民歌的傳承
近年來,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信息資訊發達,教育普及以及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等種
種原因,使閩南語使用區的年輕一代逐漸喪失了使用閩南語的能力,很多字詞已經開始慢慢失傳或是不能正確用閩南語表達出來,更不用說是閩南語歌曲或是戲曲了。
現在這種對古老文明文化藝術遺產傳承的現狀很不容樂觀,中小學生對流行歌曲的熱衷已經到了癡迷的地步,但對于我們的民族音樂卻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顧,這種現狀不得不讓我們在擔憂同時,對我們的藝術教育也要做出反思。事實證明,過去我們音樂教育中單純的欣賞、唱教幾首戲曲音樂或民歌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我們一味強調信息時代的發展、社會生活的快節奏讓我們的學生對古老的戲曲民歌失去興趣,指責學生發現美、鑒賞美的能力產生了偏差,對現狀的改變毫無用處。將古老的戲曲民歌和新興藝術課堂相結合是傳承我國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一個新嘗試,我們要在“古老”和“新興”中尋找能相互碰撞,產生火花的東西,從發現古老藝術中富有時代感、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其興趣的部分入手,將二者創造性的結合。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文化資源,鼓勵學生進行體驗性、挖究性和反思性學習,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容和信息,拓展藝術視野,提高整體素質,使戲曲藝術的學習更有趣、更容易,使每個學生獲得成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