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蘇華
摘 要: 初中生寫作素養的培養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問題,能力可以通過不斷的技能訓練提升,素養卻非一朝一夕可提高的。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值得廣大語文教師認真探索。作者就初中生作文素養的培養途徑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 初中生 寫作能力 經典閱讀 生活素材 技能訓練
1.引言
新課程背景下初中語文寫作教學的培養目標經歷由能力到素養的變遷,教師不僅要在習作活動中訓練學生基本寫作技能,還要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以往的寫作活動,常常背離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得學生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即便勉強寫上幾百字,也多是無病呻吟之物,缺乏真情實感。這些現象實則表明當前寫作教學活動在培養目標上的偏離,所以在對初中年級的學生進行寫作教學時廣大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將課程目標偏重到素養的培養上。
2.初中生寫作素養的三條培養途徑
2.1經典閱讀,奠定基礎。
王耀平在《經典的意義》一文中曾這樣說:“讓他們在精神貧乏之前學會閱讀,讓他們在變得粗俗之前學會優雅,讓他們在沉迷于血腥和暴力之前學會關懷,讓他們在迷失自我之前學會質疑,讓他們在對這個世界失望之前先學會憧憬。告訴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去愛一本書,愛一本偉大的書就是愛一顆偉大的心靈。你所面對的是一個更大的世界和更豐富的心智,與它的遭遇也是發現你自己,營養你自己、打磨你自己。”
經典作品對于寫作素養的培養有重要意義,作為歷史篩選而沉淀下來的文學名著,無一不蘊含著豐厚的人文素養和廣泛的寫作典范。閱讀經典作品,可以讓學生積累大量語言材料,獲得寫作章法,積累寫作經驗。例如讀《紅樓夢》,學生可以從每個人物的出場方式描寫中積累寫作經驗,如王熙鳳“未聞其聲,先聞其人”式的寫作手法,不讀的話,怎能深刻感受到?
當前初中生作文寫得沒有味道,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于文學底蘊的缺乏,沒有文采,寫出來的東西干巴巴的。教師要多為學生推薦優秀文學作品,《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海底兩萬里》、《紅巖》、《朝花夕拾》等經典作品必須讀,只有讀,學生才能在這些經典中體會真善美,感受人類對終極價值的追問。教師在推薦閱讀書目時,要根據初中生的閱讀需要及寫作實際情況有策略地推薦,書籍種類應廣泛涉獵,中外古典名著均要有所涉及,務必全面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為寫作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2.2走進生活,積累素材。
很多學生反映:寫作文不知道寫些什么,無話可說、無話可寫。學生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困惑,實則是由于寫作素材的缺乏,導致寫出來的內容空無一物,沒有真情實感。回顧近幾年各省市的作文題不難發現,中考作文越來越偏向對學生關注社會生活能力的考查。2016年北京市作文題《讀書,實踐,收獲》、2016年安徽中考作文題《你是我最……的人》、2016年重慶中考作文題《感謝那個為我提燈的人》、2016年濟南中考作文題《共度好時光》等,這些話題或是寫人,或是寫事,無一不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
何其芳曾說:“生活是多么廣闊,生活又是多么芬芳,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樂和寶藏。”生活是廣闊的海洋,培養學生的寫作素養,就是要讓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表達自己的情真意切,寫作素材的積累必須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教師可以組織春游、秋游、集體活動、運動會等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海洋中尋找寫作素材,升華寫作情感,寫出真實的文章,寫出有溫度的文字。
2.3技能訓練,有的放矢。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研究寫作素養的培養,并不意味著完全拋棄技能訓練。扎實的基本功是發展習作素養的前提和保證,學生只有接受系統的寫作訓練,才有可能寫出合格的文章,才有機會寫出優秀的文章。教師要在不斷的寫作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寫作技能,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搭建平臺。
梁啟超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曾說:“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這是規矩范圍內事,規矩是可以教可以學的。”學生學會相應規矩,形成一定的寫作技能,“妥帖”的作文才指日可待。
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結合課文中的某一典型片段,向學生講授寫作技法,如朱自清的《春》“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一段中擬人、排比、夸張修辭手法的運用,《白楊禮贊》象征手法的使用,《敬業與樂業》論證方法及論證技巧等,教師在講解課文時可為學生仔細介紹,促進學生寫作技能的學習。介紹后還要組織學生開展動筆訓練活動,“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動手寫,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所學習的技能,獲得習作信息,提升技能訓練質量,為寫作素養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結語
寫作是一項綜合性生命活動,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思想資源、生活積累、表達技能和才情稟賦等多方儲備。寫作素養的形成需要長期積淀,新課改高瞻遠矚,提出很多寫作教學新目標,教師要認真解讀,切實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