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霞
摘 要: 研究幼兒園教學活動對幼兒社會性品質培養的目的在于尋找進一步提高教學成效的途徑。本文通過分析幼兒園教學對幼兒社會性品質培養的常見問題闡釋了幼兒園教學培養幼兒社會性品質的本質,并就幼兒園教學培養幼兒社會性品質的途徑提出了若干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 教學活動 幼兒教育 社會性品質 培養方法
現代社會中,人類接受啟蒙教育除了家庭外,最重要的場所外就是幼兒園。家庭的血緣屬性決定了這種小范圍內的教育更加傾向于滿足幼兒生物性方面的需求,而在增加人類社會屬性方面存在較大欠缺。而幼兒園的群體生活則恰恰填補了這樣的空缺,使幼兒在與同齡人的交往與教師有意識的引導間不斷形成更加飽滿的社會性人格,并為未來進入更大范圍的社會生活奠定基礎。
一、幼兒園教學對幼兒社會性品質培養的常見問題
多年來,應試教育模式的影響及越來越快的生活節奏讓當下眾多家庭產生了“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想法,于是常規的教育逐漸演化為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小學教育中學化、中學教育大學化的過程。也就是說,對于未成年人智力的開發和教育,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幼兒園教學活動中,包括閱讀、數學、繪畫、歌唱等知識類項目的內容比重在不斷攀升,甚至出現了幼兒園為迎合家長增加生源采取小學化的教學內容,讓幼兒學習寫字、學拼音甚至學英語,等等,經常組織表演活動,家長和幼兒常常為能否參加表演有比較極端的現象。幼兒在同伴面前稍有表現就得到大人的表揚,幼兒小小年紀便在這樣關注教育的氛圍中培養了強烈的功利意識,為了得到表現的機會和獲得老師的表揚而在幼兒園努力學習,成了幼兒園環境中“標準”的好孩子、乖孩子。可是,回到家庭后,由于沒有了“掙表現”的環境要求,幼兒個性中的所有缺點便暴露無遺,出現了一個寶寶兩個樣的情況。
二、幼兒園教學培養幼兒社會性品質的本質
幼兒其實與一張繪畫用的白紙并無二致,包括家長、教師在內的成人恰如畫筆,其言行舉止和一切教學過程都是成人通過自身活動施加的外部影響在幼兒這張“白紙”上作畫。在正式的學校教育開始前,包括家庭生活過程與幼兒園教學活動更多的意義其實是在幫助幼兒在維持動物性本能的基礎上不斷增加人類特有的社會屬性。或者,更準確地說,幼兒園教學培養幼兒社會性品質的本質其實并非單一的智力水平提升,而是進行一系列生命教育,幫助幼兒歷經生存、生活、生命三個生命成長層次而基本形成相對穩定、健全、健康的人格特質。
三、幼兒園教學培養幼兒社會性品質的途徑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提出幼兒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是幼兒社會學習是幼兒社會性學習的主要內容,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盧梭思想教育觀念中的“生存、生活、生命”三階段是對人生發展過程的理論總結與歸納,把這一觀念與幼兒園社會性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對培養幼兒社會性品質有積極作用。
(一)“生存”階段的基礎性教學
屬于這一層次的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認知、情感表達等社會性品質。比如學會十三字的禮貌用語,并且在幼兒園和家庭中持之以恒地運用:早晨到達幼兒園時和老師與其他小朋友說“你好”或“早上好”;收到老師發的點心或其他物品時說“謝謝”;希望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或者一起做事情時要先用“請”或“請問”詢問;在游戲或學習時與其他小朋友發生摩擦要勇于表示“對不起”或“沒關系”;在下午放學時和老師與其他小朋友說“再見”等。
強調應用禮貌用語的目的在于使幼兒從小形成向外界表達正向和善意的情感,一旦禮貌用語養成習慣,成為一種條件反射甚至本能,則幼兒在未來人生成長階段中就能形成與環境保持友好“界面”的潛意識。同時,主動表達善意能夠促使幼兒在社會性交互行為中展示自身積極的一面,這不僅對幼兒社會性品質的培養及其未來發展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而且在人生各階段最大限度地實現與外界環境的和諧與融洽。
(二)“生活”階段的發展性教學
屬于這一層次的幼兒園教學活動主要目標是培養幼兒主動適應環境的社會品質、與環境交互的能力及正確面對壓力與挫折等。具體而言,有教育幼兒學習遵守秩序,學會分享與寬容,以及面對失敗勇于嘗試和堅持等。比如在回答老師的提問時養成先舉手、得到同意后再回答的習慣;幫助老師收拾教具或者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把散落的玩具收拾到柜子里;或是在做手工時不斷嘗試爭取做到最好,等等。
可以說,處于此階段的幼兒社會性品質培養的過程其實可以較簡略地概括為“抑揚”的過程。所謂“抑揚”,是指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引導幼兒的天性、本能向更加符合社會性人格要求的方向發展。或者說相對抑制本能的動物性如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以暴制暴或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等成分,而更加褒揚、突出人類社會性品質的成分如合作、奉獻、自制、鍥而不舍等。
(三)“生命”階段的最終教學
屬于這一層次的幼兒園教學活動目標主要是培養幼兒愛與同情等社會性品質。這一層次可謂生命教育中最高級別的社會性人格培養過程,也是相對困難的部分。尤其是在大量獨子女存在的當下,培養這一層社會性品質需要幼兒園和家庭付出更多的努力。
培養愛與同情等社會性品質一個比較好的教學切入點是對其他生命的養育與呵護,比如種植植物或養殖小動物等。教師利用這一教學活動過程引入生命的平等性、脆弱性、不可逆性等更加高等、嚴肅的教育主題能夠幫助尚在懵懂期的幼兒形成基礎的生命意識。這一教學過程有助于在幼兒社會性品質發展中突出人與環境的和諧意識、生態意識等。這將對幼兒未來的社會性品質中形成更加高尚的人格特質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四、結語
社會性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是幼兒社會性不斷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礎的過程,但是這樣的過程中少不了家庭、家長的支持與延續。應當說,幼兒園教學活動其實和家長的教育行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雙方必須互相扶助才能有所成效。否則,老師在教學時間內煞費苦心試圖培養幼兒互助友愛、互諒互讓等的優秀社會性品質,卻很可能被家長一句“他敢打你,你就打回去”的負面指導給破壞殆盡。因此,在教育幼兒的同時,加強對家長的指導,是幼兒園教學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張昆.幼兒園武術教學活動對幼兒社會性品質培養的影響研究[J].科技展望,2016,08:291.
[2]楊偉鵬,雷雁嵐,陳科成.社會主題繪本教學促進幼兒親社會行為發展的實驗研究[J].教育學報,2014,06: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