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生
【摘要】教學評價是優化教學,實現教與學和諧統一必不可少的環節。進一步完善評價體系,對提高課堂教育教學效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從課前、課堂、課后三個角度,探討在小組合作學習管理模式中,教師通過不斷完善評價體系,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注入動力,激發活力,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以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關鍵詞】評價小組發展多元合作
教學評價是借助交流、傾聽、對話等方式,實現師生、生生、家校之間信息多邊交流的過程,是優化鞏固教學效果、促進教與學和諧統一的重要環節。在小組合作學習中,通過建立和完善民主、公平、公正、科學的評價體系,發揮評價的激勵、矯正以及導向功能,可以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注入動力,使之充滿活力,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從肯定自我、激勵自我再到創造一個更加完善的自我。
一、 課前:制定科學的評價制度
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要在一定原則指導下,以新的教育理論為依據,做到評價指標體系科學化,評價結果客觀公正化,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1. 發展性原則。評價應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為目標,因此,評價要減少簡單鑒定和獎懲功能,凸顯診斷和促進功能,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尊重學生的人格和個性,鼓勵探索和發現,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2. 主體性原則。評價要面向全體,關注學生情感參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具體表現在:①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有情感投入,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和成長的體驗,學習成為學生內在的動力和自覺的行為;② 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教學活動,學會了互助、合作、質疑、爭辯、接納和贊賞。
3. 持續性原則。教學評價不僅是對教學效果的評價,更要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評價;評價不是簡單的對教學結果的定性,而是貫穿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整個流程之中;評價要關注結果,但更要關注學生思維的過程、角度、方式和走向;評價不是一次性的蓋棺定論,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動態持續性行為。
4. 多元化原則。教學評價在評價內容、評價方式和分析方式上要因生而異、因師而異、因班而異、因時而異。評價內容既要關注教學目標、重點、難點和效果,也要關注課堂的教學生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評價既要有量化標準和尺度,也要注重研討式、對話式評價;對結果的評價分析要注重定性分析,善于引導和歸納。
5. 捆綁式原則。小組“捆綁式”評價能營造有助于學生合作探究的愉快、寬容、接納的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主動性,促進學生互幫互助、共同進步。實施“捆綁式”評價,不是簡單地讓學生競爭,而是要讓學生學會競爭,懂得“游戲規則”。在制定評價指標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指標的討論和制定中來。討論和制定的過程,也是一個熟悉和學習的過程,有利于后期學生對規則的深入理解和自覺執行。
二、 課堂:以即時評價促發展
(一) 優化組合,善于合作
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我們可將班級的學生按成績、能力、性格諸方面的差異組建成若干個最優化的合作學習小組,一般4~6人為一小組。各組設有不同的角色,如記錄員、資料員、匯報員等,并不定期的互換角色,提高每個學生的參與積極性。組間搭配力求做到均衡,無明顯差異,便于公平競爭。提倡和要求各小組的成員民主平等,相互友愛,坦誠相待。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共同體的方式,通過相互間的合作探究、質疑思辨和總結提升等活動,合作完成學習任務。
在實施課堂小組評價時,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班級所有學生的每個行為都進行細致的評價,所以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評價實施的主體,最常用的方式是小組之間學生的互評。進行課堂評價的前提是學生充分熟悉評價標準和流程。除在制定評價指標時讓學生討論熟悉外,還可進行一周的評價實驗期,讓學生充分熟悉流程、各環節評價標準、獎勵方式等。在實施過程中,要確保評價標準的一貫性,提高評價的效率。教師要做好指導員和裁判員的角色。如在課堂中出現評價爭論,教師要果斷裁判,不必要為了絕對公正而爭論不休。每學期,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操作情況組織學生對評價標準進行修正。
(二) 評價激勵,延伸合作
積極的課堂評價有利于調動學生課堂參與性和創造性的熱情,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因此,教師的評價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的肯定與尊重,感覺到處在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中。評價主體上,可以是教師評價,也可以是小組互評和班級總評。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主動性、效果以及學生在活動中情感、態度、價值觀和能力的變化。評價方式上,可以是定性的,如口頭表揚、鼓掌、點頭、微笑、眼神、拍照等,也可以是量化的,如課堂發放加分卡或小組記錄員及時記載得分情況,并根據得分情況發放獎品。
1. 增強目標化意識。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明確教學目標,如果學生的生成偏離或與原有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要迅速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正確方向。同時我們教師也要客觀地認識到,預設的目標并不是不可調整的,也不是檢驗課堂教學行為的唯一標準,可以合理地修改、升降預設目標,讓學生的生成圍繞預設目標而產生超越預設的效果。
2. 采用激勵性評價。課堂上我們教師不宜采用像“你錯了”“不對”等類似的負面評價。這些評價全盤否定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評價要避免生硬的判決,注意發現學生學習活動的閃光點,對學生的錯誤之處,措辭要委婉而充滿善意。“你考慮得很全面,很有新意”等這類的評價,讓學生感受到了成功,提升了學習的主動性,但學生得到的只是一個終極性的結果,究竟好在哪?新意在何處?學生未必清楚,還應讓學生知其所以然。所以,在采用激勵性評價的同時,評價還要有指向性,使學生不僅能得到前進的動力,還能找到努力的方向。
3. 注重差異化評價。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我們不能簡單粗暴地確定一個統一的標準,要求能力、性格、基礎等存在差異性的學生都達到這個標準和要求。我們的評價要因人而異,要能讓優秀的學生樹立更高的目標,讓后進的學生樹立信心,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成功和進步,證明自身價值。我們要將“補短評價”和“揚長評價”相結合,以“補短”促“揚長”,以“揚長”帶“補短”,從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樹立目標意識和競爭意識,促進學生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4. 關注合作體發展。學習小組是合作學習的基本單位,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漁之技”“學之法”,會合作,擅交流,能展示。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課堂小組學習活動中的情況,對學習狀況進行分析和判斷,及時對小組合作進行調控和引導,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策略,以確保學生合作學習質量的穩步提升,發揮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教學組織形式的優勢和價值,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5. 倡導發展性評價。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具有階段性,更要有發展性。評價既是對解決的舊問題的一個總結回顧,又要具有延伸性,要能提出新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更廣泛、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因此,評價不是句號,不僅僅是總結舊問題的解決成果,而是問號和省略號,要能引導學生發現新問題,解決新問題。
三、 課后:以評價機制促可持續發展
為更好地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營造一種你追我趕的競爭氛圍,必須做好評價的總結反饋工作,使評價成為一種常態化、長效化、體系化的制度。
1. 評價要注重及時反饋。每天評比,每周小結,每月、每學期總結等。每天放學前,各組記錄員統計出本組同學一天得分總和,填寫好表格,并將小組總分登記到班級公示欄。每周末班長和學習委員將一周小組總分和個人總分統計好,作為每周評比的依據,并通過校訊通、QQ群、微信群等方式發送到家長手機上。每周、每月的得分情況最終作為期中、期末和階段性“評先評優”的重要依據。
2. 評價要注意點面結合。個人成績與小組成績相關但并不等同,在考核時,兩者應獨立開來,以不同的方式進行獎勵。對于小組,可在平時量化記錄的基礎上,通過學生自評、互評,評出“優秀學習小組”“最佳創新小組獎”等獎項,并發放一定的獎品,作為對整個小組的獎勵,這項榮譽為小組成員共同享有。對于個人,可以設置“最大貢獻獎”“優秀小組長”“最佳表現獎”“小組之星”“展示高手”“點評專家”等單項獎作為對個人的肯定與獎勵,在兼顧效益與公平的原則下,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參與熱情。
評價應該是一種包含尊重人、愛護人、發展人的人本主義情懷的對話,是師生、生生間的情感交流,是學生成長的“加油站”。讓我們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實施科學有效的評價策略,從學生的內在需要和實際情況出發,用發展的眼光、積極的態度看待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賞識,體驗到成功,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