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云 付麗平
【摘要】數學是一門極具思維性和應用性的學科,小學作為學生接受教育的關鍵性起點,教師能否引導學生自小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掌握科學的思考方法,課堂的呈現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中筆者以蘇教版小學數學課堂為例,以“如何提高數學課堂的‘數學味道”為主要研究對象,分別從四個角度對這一論題展開研究,望借此能夠讓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意識到“回歸數學本質、提升數學魅力”的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
【關鍵詞】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學數學味
數學是理性文化的代表,也是人類思維科學的結晶,一切數學運算、數學推理和數學探究過程中所體現出的嚴密、精確、思辨的特征,都彰顯了數學這門學科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性和應用廣泛性。可以說數學不僅是人類思維拓展和進步的重要目標和工具,更是人類科學文化的最高境界和最終指向,而這一切內容、特征和要素,體現在數學課堂上,就是所謂的“數學味道”。對于數學教師而言,數學課必須要有“數學味道”,只有這樣才能讓數學課堂不脫離其本質,不失去其宗旨。
一、 從理性角度挖掘數學思想
所謂的理性,必然離不開對邏輯概念的詮釋。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說起的“推理”“講道理”,本質上都是對既定規律和邏輯思維的按部就班,是對法則規定的有意執行,但是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推理本質上和道理這又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概念。比如現實教學當中,很多教師習慣于將對一道數學題目的具體做法、對一個法則及規律的生成和推理過程,進行大篇幅的論述,但是對于這一過程中所涵蓋的本質性內容卻鮮有涉及。數學思想可以說是構成個體展開思考、推論的重要基礎,亦是學生日后展開學習的重要前提,小學生所處的年齡段,其必然對抽象的理論、思想存在接受的難度,但是教師卻可以嘗試著將理性思維潛移默化在感性的教學內容當中,進行滲透,以下面一則教學案例為例。
在進行“圓”的一節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與圓有關的各種概念,比如“直徑”。事實上對“直徑”概念的理解,教師可以通過除語言之外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比如嘗試著讓學生找到圓內最長的線段,嘗試著畫出經過圓心的線段,并測量其長度等。但事實上由于線段本身具有抽象性,這種嘗試繪畫和選擇的方式,并不具有全面性和覆蓋性,但是教師卻可以引導學生從幾個例子和抽象的形象當中,找到關于圓的直接的潛在的理論。比如“經過圓心可以畫出無數條線段,這些線段的長度一樣,并且是園內所有線段當中最長的線段”——當學生能夠感受到這種理性的概念時,其再對“圓”這個圖像進行認識時,就會自行將看似一體的圓進行解構,挖掘出潛在的各種元素,以一種理性的思維去分析、去認知。
二、 從思維角度權衡數學方法
數學方法是可以用來解題的一種手段,也可以稱之為用來展開實踐應用的必然性工具。但是對一種數學方法的掌握,其間必然包含著對數學思想體驗、感悟和滲透的全過程,筆者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時,時常會遇到這樣一類問題,很多學生表示自己能夠聽懂教師在課堂上所講的內容,但是一旦自己展開解題過程,常常會沒有思路,對一切概念也開始似是而非,猶豫不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對數學方法的內化過程,很顯然依靠教師單純的口述或主動性的“灌溉”方式展開的教學,其間所滲透的教學方法并不能起到內化的作用。甚至課堂一結束,相關的教學內容就從學生的腦海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所以要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讓數學在學生的記憶中實現深化,就需要教師從思維的角度權衡數學方法的傳授。
比如以這樣一道題目為例。
“幼兒園大班有35人,中班有31人,小班有24人,將180塊巧克力按人數比分給三個班的小朋友,則每個班應該分多少塊?”
首先,從問題的發展情境上來說,這屬于按比例分配問題,其不同于“將一定數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給若干個對象”,而是存在比例一一對應的關系。也就是說當幼兒園大班人數 ∶中班人數 ∶小班人數=35 ∶31 ∶24時,將180塊巧克力分成三組,其各自的比例也要保持35 ∶31 ∶24。那么根據這種思路,這道題目就可以轉化為,將180塊巧克力分成三組,保證35∶31∶24的比例,那么這三組所對應的巧克力各自是多少塊?
其次,這道題目還有一種解題思路,可以稱之為轉化思想,因為“按人數比分給三個班的小朋友”,也可以視作“每個小朋友可以分得巧克力的數量一樣多”。因為三個班共有35+31+24=90位小朋友,所以可以推斷出在平均分的原則下,每位小朋友可以分得兩塊巧克力,按照這個數值,就可以推斷出每個班級總體分了多少塊。
回看這兩種解題思路會發現,其區別在于對已知條件的使用,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發掘已知條件,感知言外之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考方式對其進行剖析,探索出更多的解題方法。
三、 從歷史角度審視數學內涵
數學不等同于文史類學科,但亦有其發展的歷史和自我成長的脈絡,對于小學生而言,這些歷史雖然顯得厚重,顯得與現實生活頗有距離,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卻能讓小學生們通過那一串數字符號,一個個運算規律,感受到古往今來,無數中外數學家為科學探索、為事業奉獻的精神,感受到數學本身所擁有的強大魅力與精神力量。比如我國古代著名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率計算所做出的貢獻,比如國外著名數學家高斯在童年時期著名的“1+2+3……+99+100”的故事,這些發生在歷史上真實的故事就是很好的數學教材,是為人所津津樂道的一種數學精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如此的內容進行充分挖掘,也有助于提高課堂品位,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精神,感知數學內涵,提高數學品位。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很多時候,教師為了加強學生對各種公式、推理方法的了解和記憶,會在其間引入大量的典故來輔助教學。對于小學生而言,最為理想的一種數學學習狀態就是在理性中感受到科學的感性,在感性中體會到潛在的理性,或許很多年后成長的學生對于每一個公式、每一種計算方法已經了然于胸,但是對于公式推導過程中的前前后后,無數關于數學知識的典故和歷史也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記憶,這些記憶都意味著一種精神,不光是對數學學習,對于其一生的成長都有不容忽視的作用,將會對其日后的成長、學習和工作產生重要的影響。
四、 從人本角度把握數學教育
作為信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門支柱性和工具性學科,數學充斥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而我們每一個人在現實生活當中也都離不開這樣一種“工具”。但是從中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在學生接受教育階段,數學受到應試思維的影響,其“功能”屬性在逐年降低,反之作為升學考試的達標測驗手段之一,很多教師會知道學生在校期間學好數學,是為個人將來的升學與前景謀策,甚至于考試一結束,很多孩子丟掉書本,數學隨之成為“過眼云煙”。
因此,筆者認為要想讓數學課堂上有更多的數學味道,就必須關注并認識到數學教育本身,回歸數學本質,意識到數學作為一門學科、作為一種工具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從人文角度來說,教師應自小培養學生一種主動去使用數學、應用數學、感知數學的本領和意識,擺脫為考試而學數學的極端心理,更加理性地掌握數學當中所蘊含的推理、計算、邏輯和判斷的精髓。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成績的提升,亦要關注數學素養的培育,要通過不同教學方法、教學思路的引進,幫助學生成長,讓數學課堂充滿“數學味道”。一堂優質的數學課不僅會實現學生知識技能和學習方法上的提升,更具有能促使學生展開探索和思辨,提高學習興趣和自主精神的功能和效果,而這也是當下廣大小學數學教師不得不慎重對待和積極探索的地方。
【參考文獻】
[1] 閆會琴.淺議小學數學趣味教學中的“數學味”[J].學周刊b版, 2013(6).
[2] 回莉麗.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有效性[J].學周刊, 2013(11).
[3] 付靈.淺談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數學味道[J].讀與寫旬刊, 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