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蒙?李艷旸?王洪濤
【摘 要】 教師實際的職業提升需求是未來高校外語專業發展亟需回答的問題。本文分別從教師需求、教育語言學與外語學習者需求、全球化的需求三個角度論證了大學英語教師培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以期探索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模式,培養專業師資隊伍,促進我國高校外語教學與國際接軌。
【關鍵詞】 大學英語;教師培訓;現狀;需求;必要性;可行性
一、大學英語教師現狀與需求
由于我國早些時候外語人才較為短缺,高校大學英語教師大部分從外語學院或綜合院校外語專業一畢業就直接踏上講臺,開始外語教學工作,學業背景多為大學本科學歷,缺乏專門語言教學訓練,教學經驗從零開始積累。同時,一些院校的外語教師大部分都來自于同一所院校,甚至同一個專業方向,這導致整個外語教師的團隊文化背景缺乏差異性與多樣性,而且,由于專業研究方向過于統一,導致學科知識結構單一,對外語教學產生了一些后續的負面影響。
大部分在教學一線的老師外語教學理論素養欠缺,并不重視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與反思,完全根據個人喜好與習慣開展具體的授課與教學。束定芳、莊智象認為,雖然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有一些創新性的教學方法,但由于個人理論素養及科研能力的欠缺,致使高效的外語教學策略缺乏理論支撐,進而影響了其推廣與創新。在新一輪的大學英語課程改革中,教師是外語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的踐行者,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與職業素養的培養決定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大學英語教師教育的良性發展需要一個科學系統的教師培訓機制,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英語教學低效的現實問題。[1]吳一安在對外語教師的研究中發現,語言教師和語言學習環境是語言教育領域科研兩個明顯的薄弱環節。語言教師在語言教育中的重要性不容置疑,而實際的情況是語言教師自身的職業理念陳舊,專業素養有待提高”。[2]
從教師的工作量來分析,由于大學英語課程是公共必修課,各級各類學校的外語教師普遍工作量較大。有一項數據顯示(王海嘯2009),90%以上學校的大學英語教師每周平均課時在10學時以上,還有的在16至20學時之間。尤其是青年教師,其所承擔的工作量較多,教師必須按照學校的規定完成相應的工作量,才能績效考核合格。這樣以來很多青年教師更沒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科研或進修,從而影響了個人職業發展。[3]青年教師本來是應該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積累教學經驗,完成科研項目,提升專業素養。而一項針對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表明,有70.8%的教師認為他們缺少個人發展機會和空間,有超過一半的教師在近五年內沒有機會參加提高專業能力的的學習或進修。[4]在實際的調查問卷中發現,教師最需要的恰恰是學習進修和更新知識的機會。所以,幫助高校外語教師,特別是大學英語教師彌補個人學習進修機會的缺失,開展相應的專業及職業培訓是有價值的。進而對我國高校外語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職業素養提升以及大學英語教學發展都是有現實意義的。但在具體的培訓方式,培訓內容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相關研究。
劉潤清教授曾指出,通過教師自主學習與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能夠有效幫助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提升與學科轉型。渥太華大學Paribakaht教授(2011)在他的研究中也曾指出,第二語言教師必須同時在專業知識和學科知識上不斷提高自身水平,也就是要求外語教師從專業理論與職業素養兩個方面提升自我。大學英語教師要根據個人專業方向特點,認真規劃自己的職業發展道路,校方也應提供政策支持,鼓勵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以滿足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5]針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師開展系統科學的培訓是很有必要的。大學英語教師作為教師系統中的一員,對于高層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培訓也可以促進我國人才發展與國際社會需求的銜接,加快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進程。外語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決定了我國大學英語教師職業發展的方向。高校外語教師除了個人自主發展模式外,還應開發針對高校大學英語教師發展的培養或培訓計劃,以滿足當前大學英語教師所以面臨的職業發展問題。
二、教育語言學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影響
國內研究學者夏紀梅(2012)認為語言教育與語言學、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多學科都各有一定的滲透性。外語教育研究是介于語言學和教育學兩個學科之間,把語言研究和教育研究兩者相結合的交叉學科,就其本質而言就是對外語語言教育的學術研究。[6]還有國內學者張國揚、朱亞夫(1996)認為外語教育語言學,作為服務于外語教學的語言學,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研究外語與教育之間的關系。張正東(1999)主要從教育學角度出發,認為教育語言學應該涉足外語教育目的、原則、教學過程、教學方法、師生關系、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評價這幾個重要方面。[7]國外學者Bernard Spolsky(1999)在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Linguistics一書中將教育語言學定義為一門兼顧學術性與職業性的學科,是將語言學與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的學科。這門學科一方面來自于語言學領域與教育相關的知識,另一方面則是與學習者語言水平相關的教育知識。另有Hornberger(2001)認為教育語言學是從社會文化的不同視角全方位關注語言教學。[8]
國內外學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教育語言學的實質做了分析,其共同點都認為在語言教學中,語言學習者,語言學習以及語言教學必須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通過研究發現不同學習者的特征與語言學習的內在關系,找到語言學習的某種規律。大學英語教師則需從一個全新的視角重新思考語言學習者,學習目標和教師教學三者之間的的關系,更深層次地認識語言習得與語言教學的本質,將語言學習者的真實需求與差異納入教學實踐中。在實際的教學中,大學英語教師有必要了解不同專業學生的專業背景特征,例如,該專業學生的認知特點,心理特征,語言學習需求,并將其融入到實際的教學過程中。
三、大學英語教師培訓的價值與意義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所涉及的學生來自于不同的專業背景。英語教師也沒有固定地教授某一專業學生,對某一專業的學生的心理特點,學習習慣,語言水平,學習需求都沒有一個全面客觀的認識,無法幫助學生構建用英語理解與思維的學習過程,同時教材的編寫也沒有考慮過不同專業背景學習者的特點與需求。多數學生認為教材與教學與個人語言學習目標與需求相差過大,故而漸漸對英語課失去了興趣學習的動力。大部分學生只是為了考四級,認為學外語沒什么用。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從而導致低效的教與學惡性循環。
外語教育學科的發展與研幫助高校外語教師建立了更加科學系統的外語教學范式,是未來外語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開設與實際的教學緊密聯系的教師培訓課程,可以有效地更新教師的知識,增強理論與實際課堂操作的聯系,從語言教育與教學特點出發,開發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培訓課程是有著理論依據與現實意義的。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社會對外語能力的需求已經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趨勢。大學畢業生具有專業英語能力才能在就業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夠適應社會的迫切需求。例如,工程技術人員需要閱讀相關英語的技術資料,甚至與國外人員交流技術問題;商務談判和對外貿易對從業者的外語水平也有著更高的要求。在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學應是為學生專業需求和專業人才培養而服務,以適應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人才需求的變化對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師及其外語教學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應對全球化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種種挑戰是未來亟待解決的一大問題。該研究從教師需求、教育語言學學科發展和外語學習者需求以及全球化視角三個方面論證了針對大學英語教師的培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探索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發展模式。具體的培訓課程開發與評估還需做進一步的調查研究。
【注 釋】
[1] 蔡朝輝.中國高校外語教師發展的可行性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3.
[2] 吳一安.外語教師專業發展探究[J].外語研究,2008.3.
[3] 束定芳.關于我國外語教育規劃與布局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3.3.432.
[4] 雷宏友,李玲.地方師范院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30.
[5] 嚴明,李曉媛.基于學科的中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構建—中國教育語言學研究會第三屆年會綜述,2012.
[6] 劉芳.高校外語教師培訓與職業發展的熱點問題—夏紀梅教授訪談錄[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2.2.
[7] 郭蘆涵,方芳.外語教育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關聯性研究[J].科教文匯,2011.110.
[8] 梅德明.教育語言學的學科內涵及研究領域[J].當代外語研究,2012.11.35-36.
【作者簡介】
于 蒙(198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
李艷旸(1987-)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
王洪濤(1979-)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