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玲
[摘 要]“要素組合”是EEPO方式最基本的課型方式,合理運用要素組合,能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想”是其中的一個關鍵要素,對課堂問題的設計是教師們反復探討的話題,就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點感受。
[關鍵詞]EEPO 課堂教學 問題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300009
要素組合方式是指在教學中使用七個基本要素“看、聽、講、想、做、動、靜”來交替進行的一種教育教學活動形式。在這七個要素中,“想”要素最為關鍵,一切課堂活動都是圍繞教師設計的課堂問題來展開的。所以在EEPO課堂中,如何設計課堂問題,是每個教師反復思索的問題,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我在高中語文課堂實踐中得到一些粗淺的認識,EEPO課堂問題設計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一、EEPO課堂問題的設計要緊扣教學目標
是否完成一節課教學任務,是否達到預期課堂效果,評價的標準是能否完成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目標是課堂教學的靈魂,教學環節中設計的各項活動,都是為落實教學目標服務的,不能只追求形式。教學目標的定位不僅影響著教學預設的質量,而且左右著教學過程的開展。
我觀摩了不少EEPO的比賽課和示范課,發現有些教師的課堂設計只為貫徹EEPO的七個要素,而沒有落實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寫作指導課,教師的課堂設計:根據給出的話題,寫出一些詞語,各組寫出一段文字,展示本組的成果,各組交互看作品。這中間運用了七個要素,看似教學效果不錯,但對于有一定基礎的高中生來說,這節課流于形式,沒有凸顯教學目標,收獲不大。
受啟發后,我采用“要素組合”方式上的一堂《項羽之死》的研討課,教學目標是這樣制定的:
1.知識與技能目標:a.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想+講) ;b.通過對情節的分析,把握項羽的性格特點(看+想+講)。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主動參與積累文言文知識,分析情節的探究過程(想+動靜轉換+做)。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問題解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認識到性格與命運的關系(想+聽+講)。
整節課下來,完成了教學目標,又運用了EEPO的七個要素,學生發揮了學習的主動性,一掃學習古文的枯燥與無聊,在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課堂氣氛生動活潑,達到了寓教于樂的效果。
二、EEPO課堂問題的設計要有層次感
課堂問題設計應該逐層深入,有層次感,能夠帶動學生去思考更深的問題。這是得到同事的指導后才有所感悟的。那時我上李白的《將進酒》這節視導課,當時設計的思路是:1.讓學生反復朗讀(聽+做)。2.找出其中包含感情的詞語(看+講)。3.理解作者復雜的情感(想+講)。課后,同事們指出:能熟悉運用EEPO的七個要素進行教學,學生參與性高,很容易找出詩中的情感,課堂氣氛活躍,但設計問題過于簡單,沒有層次感,未能深入解讀文本。說得實在有理,我又在此基礎上,進行幾個問題設計:1.李白為何有如此復雜的情感(想+講+聽)?2.讀曹植的詩句,比較兩者感情的異同(看+想+做)。3.結合李白和曹植的經歷,看看他們有何共通之處(動+靜)。這樣設計充分運用EEPO的七個要素,更顯得問題層層深入,有思考的深度,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般來說,對古詩的教學,設計四步讀詩法:初讀(流暢曉義)、二讀(揣摩情與理)、三讀(賞析精妙)、四讀(激情育背)。四層閱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學生學得既扎實、又輕松,知識與能力、情感都得到了關注。對于現代文、現代詩、文言文等的閱讀教學,核心思想也是逐層閱讀與思考、層層深入,這樣學生才能理解透教材,收獲知識。
三、EEPO課堂問題的設計要根據對象來定
分組學習是EEPO有效教育的重要學習方式,單元組是教育教學活動中最基本、最便捷、最靈活多樣、最具彈性、最有效的組織形式。一節課中,如能將個人思考與分組合作結合起來,既能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又能體現集體的智慧,課堂效率高。但如何設計這兩者的課堂問題,值得教師們思索。例如在上《新詞語》這節視導課時,我出示一段文字,請學生找出里面的新詞語,然后在組內交流。課后,同事提醒,這個課堂問題比較簡單,個人已能解決了,運用小組討論的方式,顯得浪費時間和資源。而若讓學生列舉知道的新詞語,運用小組內外交流整合的方法,集思廣益更能提高課堂效率。所以設計EEPO課堂問題是由個人思考還是分組合作,得看問題的深淺難易,有時還要看教學環節是否繁瑣。
記得那節高考研討課《人物傳記之選擇題解題策略》,要求收集實用文體的選擇題的常見設誤陷阱。這個問題比較麻煩,教師設計了小組合作的方式。各選項賦分的一般規律是比較容易思考的問題,就讓個人自主完成。那位教師也建議我們,一節課中設計分組合作的次數不宜多,一兩次為佳,分組合作多了,會浪費時間和資源,學生也會有反感的心理。因此一節課中要設計適合學生個人完成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要設計較難的、需學生分工合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集思廣益,加強合作共贏的意識。
四、EEPO課堂問題的設計要考慮到授課方式
在EEPO課堂中,需要設計一些有樂趣的問題,以靈活多變的授課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得到學習的樂趣。如教授《再別康橋》,這首詩富有韻律美、節奏美、畫面美,教學時可設計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歌的美,可運用自由讀、個別讀、齊讀甚至朗讀比賽的方式,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朗讀學生也能嘗到讀書的樂趣。在上《項鏈》時,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主旨,可設計讓學生辯論“馬蒂爾德是否虛榮”這一環節,經過激烈的辯論,學生會有更深的認識。在上《雷雨》時,可設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這就容易了解其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在教《觸龍說趙太后》時,設計讓學生表演故事的情節,這不僅可以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還能讓學生的表演個性得到發展。所以,在EEPO課堂中,設計一些有特色的、符合教材特點的環節,會有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當然,在EEPO課堂中,根據不同的課堂內容還可采用做游戲、講故事、猜謎語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新穎別致的教學情境,調動學生感官,順從學生學習心理、生理特點,使學生產生濃厚的探索欲望。這樣學生自然會感到,學習不是很繁瑣枯燥的事,而是一件有趣味的事。
所以,EEPO課堂問題的設計需要考慮到多個方面,以利于學生思考,保證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加快把知識轉化為語文素質能力訓練的進程,從而讓課堂教學成為架設教師與學生對話的橋梁,成為能給師生都帶來思維享受的藝術。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