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杰 王云龍
[摘要] 近年來,隨著新媒體的逐漸普及化,它正悄然改變人們的生活和思維。新媒體圖文并茂,具有傳播方式的獨特性,新媒體的運用逐漸豐富了校園文化。教育工作者應當充分利用校園文化發展的契機,積極建設和諧、繁榮的新媒體校園文化。
[關鍵詞] 校園文化;新媒體環境;創新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10-0030-02
校園文化作為重要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集群,充分體現了大學生真正的價值取向、表達方式。因此,我們應不斷進行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全面提升學生素質。
一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問題
(一)新媒體的應用拓展了校園文化傳播途徑
新媒體的應用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它為人們營造了一個自由、私密的空間環境,讓人們能夠更好地享受媒體所帶來的樂趣。據統計,我國互聯網網民數量已高達幾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資源優勢,逐步挖掘學生學習興趣,逐步拓展校園文化傳播途徑,不斷加強校園文化建設。
(二)強化校園文化的吸引力
新媒體內容傳播方式極為豐富,它可以通過圖像、動畫、聲音、文字等形式進行信息傳遞,正是因此新媒體也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同時也備受青少年的喜愛。校園文化要借助新媒體技術平臺優勢,增強校園精神文化的生動性和形象性,通過潛移默化的熏陶讓學生能夠逐步地接受校園文化。
(三)利用新媒體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體系,而校園網絡文化就是在計算機網絡環境下開展的各種生活、娛樂和學習等活動。因此,我們要結合校園網絡文化空間虛擬性、信息共享性以及網絡交互性特點,不斷提升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交流能力,不斷豐富校園文化內容,更好地實現校園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構建繁榮和諧的校園文化環境。
二迎接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的挑戰
(一)加強新媒體信息監管力度
新媒體為人們的發展建設構建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傳播平臺,它不僅給人們提供了信息交流的便利,同時也考驗著受眾的認知能力和自身經驗。如果學生被不良信息侵入,將會造成十分嚴重的后果,致使矛盾逐步擴大化,讓學生產生更多的不良情緒。因此,新媒體在校園網絡的應用中,應當加大網絡信息監控力度,結合多種新媒體監控手段,時刻維護輿論的正確導向,保證主流文化的中心地位,從而降低監管難度。
(二)提升新媒體信息傳播的質量,營造健康的網絡環境
許多學生對于網絡媒體應用都十分熱衷,我們要在寬松自由的網絡環境當中,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新媒體校園文化建設,應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環境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使用環境。
我們曾一直擔憂會培養出不諳世事的書呆子,但是不務正業的宅男宅女卻是當今社會、學校、家長更為擔心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步伐,積極發揮媒體正面作用,增強先進文化的吸引力,正確引導學生健康用網,這都是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需要注意的問題。
(三)降低校園不良文化對主流文化的沖擊
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優勢,不斷增加受眾群體,并根據新媒體自發性和可控性弱等特點,不斷提升校園文化信息質量,提升校園文化的規范化管理,整治不良網絡語言,消除學生不良情緒。例如“神童”“青蛙”“偶像”等網絡語言就應該摒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發展方向、價值取向和現實態度。只有降低負面情緒的影響,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科學意識,并進行合理的學生心理建設,讓學生對先進文化形成情感上和認識上的共鳴。因此,我們應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逐步加強文化的規范化管理,創新校園文化建設思路。
三新媒體環境下校園文化建設創新的方向
(一)引領校園主流文化發展趨勢
為了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校園文化主流發展趨勢,就必須要實現主流文化價值觀念的轉移,樹立正確的校園文化精神,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建立校園文化符號系統,不斷提升主流文化吸引力。這也就是我們一直提倡的校訓、校風、學風,這就需要我們在逐漸了解校園教育目標的同時,能夠更加簡明扼要地了解新媒體傳播需求,加快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應建立統一的標識系統和校園校徽,并對校園文化宣傳字體和顏色等提出要求,進而賦予校園文化全新的意義和內涵,也增強對人們的視覺沖擊。校園景觀命名應具有一定的自覺性,給靜態的校園景致和花草樹木等增添更多的活力和內涵。其次,構建校園文化活動平臺,讓學生積極加入到校園文化活動當中來。組織開設以團日活動、紅色社團等為主體的團學活動,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思想的宣傳和教育,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創新精神。組織各種高雅藝術進校活動,利用音樂、戲劇等高雅藝術熏陶學生,開拓學生視野,提升學生文化藝術素養。再者,就是將校園主流文化宣傳納入到教學科研工作當中來,進行校園文化建設整體制度的設計。就以校園鄉土文化科學研究為例,學校可以積極籌備項目資金,努力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利用資金政策傾斜來加快項目研究進程,保證項目研究質量,合理設置學生學校選修課程和社團活動,量化教師文化活動的指導工作。
(二)多媒體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的相互融合
校園文化建設應善于運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采取新舊媒體相互促進補充的方式,發揮媒體融合綜合效應,拓展校園文化的覆蓋面。第一,將新媒體元素引入到校園文化當中,不斷進行傳統媒體教學改造,在堅持傳統媒體公信力高和導向性強的優勢下,采用豐富的內容和方式向學生轉述校園文化。但這不是要原封不動地將主流文化內容照搬照播出來,而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優勢,創辦手機形式的電子雜志,增強宣傳媒體的互動性和實效性。第二,做好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相互融合,將新媒體植入到傳統媒體宣傳方式當中去。從新媒體特點出發,開設“網絡訪談”“手機論壇”“勵志泉”等相關欄目,對大學生所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展開討論,更多地傾聽和回應學生內心的呼聲和訴求,向學生講述更多勵志故事,創設一個服務于學生、貼近學生的綜合媒體平臺,做好校園文化宣傳。
(三)強化對新媒體的監控和引導
新媒體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方式,在校園文化建設當中仍存在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因此,在進行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管而不死、管導結合原則,充分體現校園文化價值,極大限度地消弭不良媒體信息的影響,充分發揮新媒體即時互動的優勢。首先,培育“雙料”管理隊伍。管理隊伍必須要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校園文化專業宣傳基礎,同時還應掌握新媒體技術相關技能和信息技術技能;深入了解學生將會面臨的各種疑難問題,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優勢開展各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文化活動。其次,有意識的培育網絡意見領袖。這就要求組建一支由學生骨干和組織干部組成的網絡意見領袖隊伍,能夠更好地引導網絡輿論導向。其中尤其是要注意對民間意見領袖,如“網絡達人”等的教育引導,使其能夠加入到主流文化價值宣傳的隊伍當中來,發揮社會正能量。最后,不斷提升媒體技術監控水平。根據新媒體中存在的手機網絡信息跟蹤難、傳播方式復雜等特點,應積極挖掘校園技術人才優勢,采用校園新媒體監控軟件和手機、網絡、電視運營商合作等方式,對新媒體校園網絡信息實施監控。
(四)強化學生的新媒體素養
新媒體素養包括網絡信息分析能力、辨別能力,以及能夠熟練進行新媒體技能操作,樹立較強的網絡道德法律意識等。實現新媒體素養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文明修身工程等有機的融合。利用大型簽名活動、倡議書和文明公約等方式進行內容發布,努力構建網絡文明,營造良好的新媒體素養氛圍。將新媒體素養有機融入到校園社會實踐和課堂教學當中,通過主題活動、專題講座和培訓沙龍等方式讓學生深入了解到新媒體素養對綜合素養培養的重要性,努力提升學生自身網絡道德品質。在新生教育當中開展新媒體素養教育,通過專題講座、網絡文明標識制作、播放宣傳片和發放新生手冊等方式,將新媒體培養關口前置,做好學生新媒體素養的引導工作。
(五)關心學生生活和解決網絡意見訴求問題
由于網絡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虛擬性,人們可以在網絡上暢所欲言,表達真實的內心感受和觀點,這也是當代人對現實社會的一種大體反應。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當緊抓這一點,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更好地滿足學生合理的網絡訴求,并及時糾正學校媒體工作偏差,幫助學生解決各方面的問題,認真兌現網絡承諾。這就需要學校組建專門的協調解決團隊,建立有效的協調解決機制,保證網絡訴求問題解決的實效性和及時性。學校只有將各種網絡訴求和不滿解決掉,真正兌現各種網絡承諾,才能夠避免問題的擴大化、扭曲化和進一步傳播,更好地樹立學生對校園文化的認同感,對學校的信任感,提升校園文化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下的校園文化建設,應當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趨勢,摒棄不良網絡信息的影響,提升校園文化的影響力和權威性,提升學生的辨別能力和分析能力,落實校園思想政治教育任務。
參考文獻
[1]張益德.關于借助新媒體推進新時期高職校園文化建
設的思考[J].廣西教育,2012(19).
[2]李俊明,丁旭,何蓮.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中醫藥育
人環境[A].第四屆第三次全國中西醫結合臨床教育會
議論文集[C].2011.
[3]李東華,熊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構建和諧育人環境
[N].淮南日報,2011-05-08.
[4]王知春.當前我國高校主流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與對策[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10.
[5]錢程.大學生網絡生活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及對策
研究[D].湖北工業大學,2012.
[6]匡曉.高等農業院校特色校園文化建設初探[A].第三屆
全國農林院校教育科學類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