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澤香
[摘要]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也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大學生作為網絡上最為活躍的群體之一,誠信行為的養成尤其重要。可從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強化網絡道德的規范和引導作用、改進誠信教育方式和評價機制、完善法律制度及監督機制等方面,著力培養他們在網絡生活中作出誠信行為。
[關鍵詞] 大學生;網絡;誠信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1-0052-02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在日益普及的網絡生活中,誠信更是每一個網民應該具備的基本道德品質。大學生作為網絡上最為活躍的群體之一,培養他們在網絡生活中自覺講誠實話、辦誠信事,是當前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網絡誠信是大學生提升道德修養的重要內容
誠信是我國傳統文化最核心的價值理念之一,正如先賢孔子所說:“言而無信,不知其可”,在儒家思想中,誠信作為傳統道德的基本規范,是修身養性的首要原則。它是為人做事的前提、安生立命的根本。文化就是一個民族的基因,中華民族優良的誠信文化必然成為大學生的文化基因,植根于他們的思想之中。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6.88億,其中,20~29歲年齡段網民的比例為29.9%,而這個年齡段的網民當中,大學生網民占比最大。
網絡的虛擬性、開放性等特點,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修養尤其是誠信行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網絡的“陌生人空間里”,原有的道德約束力下降,基本全靠網民的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在網絡中講誠信,就是要求大學生網民自覺依據道德原則、規范和要求,對自己進行自我道德教育。而道德上的“自我教育”,關鍵在于個人有無內在的精神動力和自覺性。網絡作為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重要領地,培養他們的網絡誠信行為也成為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的題中之義。
二網絡生活成為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重要實踐場域
(一)網絡誠信行為的表現及積極作用
目前學界關于大學生網絡誠信的相關研究不少,但更多的是關注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事實上,大學生在網絡中也存在講誠信的良好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學習求職方面,主動提供資源與他人共享。如發布上課地點、任課教師聯系方式等真實可靠信息供他人查閱;如根據自身經驗,認真、如實傳授大學英語等級考試、就業面試的經驗與技巧等。
第二,人際交往方面,按照約定的時間和地點參加活動、聚會等,在網絡交往中使用真實個人信息,不隱瞞、不欺騙。
第三,生活消費方面,網購時提供真實個人地址和聯系方式,并如實給出評價,按時足額網絡支付各類消費等。
第四,社會服務與救助方面,如通過網絡宣傳自己親身參與的志愿服務活動,表達自己的親身體會;或通過網絡呼吁幫助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可信度高的疑難病癥者的募捐,或親身參與義務獻血等。同時,不隨意轉發來源不明的求助信息,或者在轉發信息時注明信息來源等。
大學生往往是在實踐中獲得自己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同時通過交流和碰撞達到理解自我和他人,成為具有自主性的道德判斷和選擇能力的人。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領域,網絡的及時性與互動性使大學生更樂于做出誠信的行為,同時網絡環境中還存在著誠信行為的激勵機制,如自我獎賞、自我安慰、獲得他人認同、對方感謝、互惠互助等。總之,網絡生活為大學生誠信行為的培養提供了從宏觀領域向微觀領域、從單一領域向多維領域拓展的途徑,有助于把誠信行為養成滲透到大學生群體的成長過程和具體環境之中。
(二)網絡失信行為的原因分析
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在網絡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誠信缺失現象,主要表現在:冒用他人名義發布不實信息;盜用他人資料圖片且未注明出處;通過網絡竊取他人郵件等私密信息等。縱觀大學生群體,他們當中有些人在網絡生活中出現了認知模糊、誠信喪失等道德缺失現象,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現實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在“熟人社會”里,依靠熟人的監督,大學生的道德意識較為強烈,自律意識也較強,言談舉止有所顧慮且相對謹慎。但是在進入互聯網這個陌生人社會后,原有的道德意識和自律觀念就被全然消解,不誠信的現象就隨之發生。第二,網絡行為的“數字化”“虛擬化”的特點,使圖像、文字甚至人都以數字和符號簡單顯現,這容易讓人產生不必對自身行為負責的錯覺或不能負責的無力感,從而放任自己作出不誠信行為。第三,當今社會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整體較低,社會上誠信缺失的不良現象時有發生,投射到網絡生活中,部分大學生網民對誠信棄之敝履,加之網絡行為本身具有相當的隱蔽性,社會的監督機制大大弱化,進一步催生了不誠信行為的發生。
(三)網絡成為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重要實踐場域
實踐證明,人在產生誠信意識后,就需要通過實踐將觀念轉化為實際行動。從大學生角度而言,誠信品質從內化向外化轉化,是大學生在實踐中發揮自身主體意識和主觀能動性,通過知、情、意、行的矛盾運動轉化過程。比如,在網絡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主要是在陌生人之間進行,交易之前互不相識,交易之后各奔東西,是否再次見面不得而知,一切都靠誠信作為支撐。誠信成為網絡生活中人們相互合作、交往的重要前提,成為網絡良性運行的必然要求和基本準則。
虛擬的網絡為大學生誠信行為的培養提供了一個開放、自由的空間,同時也為大學生以虛擬的面目、虛假的信息進行交流提供了便利,成為檢驗大學生誠信品質的重要場域。
三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培養路徑探析
(一)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
每一個人都要經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人并非天生具有奉行誠實守信的道德自覺性。實踐證明,就個體而言,誠信不同于一般的道德準則,它所蘊含的道德內涵既是一種外在的道德約束,也是一種內在的道德修養,即內誠于心、外信于人。誠實守信行為的培養需要更多依賴誠信主體的自主自律。
誠信是網絡人際交往的基礎,沒有誠信意識,個人在網絡生活中將寸步難行,自我價值也無從實現。大學生要養成誠實守信的自律意識,積極通過網絡實踐、學習、思考,明確自己的網絡道德權利、責任和義務;通過自省、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誠信言行,把誠信內化為自己內心的自我完善的追求。
(二)強化網絡道德的規范和引導作用
就目前狀況而言,大學生網絡道德感弱化傾向明顯,在互聯網這個巨大的虛擬世界里,人們的交往只存在于虛擬空間之中,在匿名狀態下,大學生往往容易放縱自己的言行,發表一些違背道德方面的言論,或做出一些違背道德的行為,由此引發大學生在網絡生活中的一系列不誠信行為。
人是具有意識能動性的,與他人產生一定社會交往的同時,自身也在進行選擇,這是一個去粗取精、凈化和自律的過程。面對網絡世界存在的不誠信行為和現象,完善高校學生網絡道德規范及公約等內容迫在眉睫。通過更新網絡行為道德觀念,將道德感化與道德規范相結合,增強大學生在道德規范和公約制定和實施過程的參與性和主人翁意識。另外,以學生社團組織和網絡團體為抓手,建立以高校學生為主體的自律組織,充分調動和發揮他們的主體性,強化網絡道德的規范和引導作用。
(三)改進誠信教育方式和評價機制
實踐表明,誠信是道德主體通過自覺、主動參與道德實踐活動,經過內化—外化的過程而形成的。然而,目前高校誠信教育主要還是以理論學習為主,忽視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不僅教育效果收效甚微,甚至會使學生走到教育的反面。解決之道在于從大學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發展規律的實際出發,關注基本的誠信規范和道德底線,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發展其誠信道德選擇和評價能力,使他們認識和體悟到培養誠信道德品質不僅是社會的要求,也是自我發展、自我生存的需要,從而實現誠信教育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和諧統一。
另外,現有的誠信評價機制也有待完善。現行誠信評價機制多重知輕德,對學生在誠信等基本道德規范中的表現缺乏硬性的、可供操作的量化指標,這在一定程度使學生不重視提升誠信品德。首先,建立大學生誠信檔案,把每一個大學生從入學到畢業期間的信用情況一一紀錄下來,并以此作為入黨、就業、獎學金評定等各類評選活動的重要依據。其次,建立誠信獎懲制度,對誠實守信的行為予以激勵,使教育和規定相結合、引導和管理相輔助,減少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形成誠實守信的校園風尚。
(四)完善法律制度及監督機制
一般而言,如果沒有強制性的外在約束力,僅靠道德理性是很難克制非正當的利益沖動和欲求的,因此大學生網絡誠信行為的形成,還需要法律制度提供保障。法律制度層面的誠信是可預期的行為導向,更多體現為一種外部約束機制,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種習慣的形成往往需要外在力量長時間的強制與約束,經過多次重復、潛移默化,才會內化為自身的一種需要。
由此可見,健全網絡方面的法律為培養大學生網絡誠信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當務之急是抓緊研究、制定出臺與網絡誠信相關的法規制度,真正使誠信有法可依。另外,相關部門對于網絡失信行為的懲處也要作出相應的具體規定,加大對網絡失信行為的監督和懲處力度,以健全、規范的法律體系促使誠信網絡空間的健康發展。
總之,誠信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大學生完成誠信的知、情、意、信、行的轉化,從而塑造大學生的網絡誠信行為,實現誠信教育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和諧統一。參考文獻
[1]高德毅.高校學生網絡行為與規范管理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5).
[2]胡秀英.論發展大學生主體性誠信教育的和諧價值及其文化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4).
[3]余華.道德與法在誠信建設中的辯證互動[J].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科學版),2006(3).
[4]焦國成.誠信的制度保障[J].江海學刊,2003(3).
[5]劉李明.法律誠信與道德誠信辨析[J].學術交流,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