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摘要] 本文通過梳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內在邏輯關系,分析二者之間的異同,進而提出以心理健康教育為途徑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的觀點。分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相結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對提高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實效性進行一些有益思考。
[關鍵詞] 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11-0066-0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對青年學子的要求,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很多學校在如何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切實提高核心價值觀教育實效性的問題上做了許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總結了一些經驗。在取得成績的同時,應當清醒認識到思想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遠,文化多元化發展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心理特點乃至行為模式呈現出多樣化,這在某種程度上干擾甚至削弱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實效。因此,只有深刻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及時把握學生的思想變化,才能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開展教育和指導。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具有良好個性、心理品質、品格,具有較強心理調適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學生心理狀況和思想動態的重要手段。因此,借心理健康教育之力推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是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選擇。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的關系
1學科根源的差異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學為理論基礎,綜合了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管理學等諸領域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成果,屬于意識形態領域,具有明顯的階級性,重在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學、教育學、醫學、社會學、倫理學等學科為理論基礎,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以適應社會生活為培育目標。二者在學科根源上既有交叉也有區別。
2工作目標的一致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目標是引領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引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向著符合社會主義高校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黨和國家對新時期人才需求的方向發展變化。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過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介紹增進心理健康的途徑、傳授心理調適的方法,引導和改變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反應特點,預防心理疾病以及優化心理素質的教育活動,目標是培養身心健康的社會主義合格人才。二者在工作目標上具有一致性。
3工作方法的相似性
高校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主要途徑有:課堂教學是主渠道,日常教育管理是有效抓手,校園文化是氛圍,社會實踐可以提高和深化認知的水平。工作方法主要有理論學習法、榜樣示范法、實踐鍛煉法、比較鑒別法等。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主要有:面向所有學生群體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課堂教學,面向部分對心理健康知識有興趣的學生開展的講座、沙龍、論壇以及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心理健康實踐,針對特殊學生群體開展的心理咨詢、心理疏導等。二者都有課堂教學、校園活動、實踐體驗等教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4工作效果的互補性
已有研究表明,價值觀與心理健康水平之間呈正相關。健康的心理使學生更易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而良好的思想品質也有利于促進個人心理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具備崇高理想和遠大追求的學生往往會比其他學生更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較強的辨別能力,能夠以積極的態度進行自我心理調節、自覺培養健全人格。由此可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效果上是具有互補性的。
二 心理健康教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相結合的現狀與問題
1心理健康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融合不足
在高校實際工作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較少從研究學生的心理狀態入手,因而難以深入學生內心,教育效果流于表面;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局限于針對特殊學生群體的輔導咨詢,缺乏對全體學生思想觀念的提前干預和引導,經常是出了問題才去解決,是“事后救火”。二者都屬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疇,本可以互相借力,融合共通,但在實際工作中卻各自為戰,大大削減了教育效果。
2對大學生思想問題與心理問題的區分容易混淆
學生工作者對大學生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的判斷往往出現混淆,導致處理方式方法失當。應該認識到,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政治問題、思想問題或道德問題,更多的是因學業、家庭、情感問題而導致的心理問題。學生的許多問題不僅需要通過做思想工作來疏導,更需要通過做心理輔導去處理。如果將心理問題當作思想問題來處理,通過理論灌輸或說服教育來做工作,可以想見,不僅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還會耽誤對學生的及時幫助,甚至導致出現更加嚴重的問題。
3心理健康教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結合存在一定難度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的理論很多,容易脫離大學生實際生活,遇到學生成長中容易出現的學業、情感、就業等實際問題就更顯得因超出自身的范疇而難以有效解決了。一直以來心理健康教育因高校重視不足,工作體制機制不順暢,輻射的學生群體有限,工作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二者各自的特點使得其在教育實際中課程難以融合,教材師資嚴重缺乏,開展相結合教育存在一定難度。
4體制機制不順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缺乏實效性
高校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中常存在體制機制不順暢,工作歸屬不清的問題。有的學校將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放到黨委宣傳部,有的學校是思想政治教學部負責,有的學校是學生管理部門牽頭,更多學校是幾個部門都做一部分工作,大家各做各的,部門之間沒有形成合力。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必然是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上,實際效果“水過地皮濕”。機制不順是因為學校領導重視不夠,缺乏頂層設計,沒有進行科學論證找準切入點,不能制定行之有效的培養方案來將核心價值觀培育納入學校整體人才培養方案當中。
三對心理健康教育與核心價值觀培育相結合的思考
高校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過程中既要總結經驗,將一些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傳統方法繼承好、運用好,也要結合新問題、新情況創新思路尋找新方法。堅持教育引導與學生的思想狀況、實際需求相結合,以學生為本,以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放在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教育管理中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提高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1完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體制機制
高度重視,成立學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工作委員會,完善頂層設計,學校領導親自抓工作落實情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總體精神,科學設計人才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教材、師資建設等方面做相應的安排,設立一系列打通心理學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課程,建設一支具備心理學專業知識的思想政治教育專兼職教師隊伍,設計打造一系列踐行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
2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人文關懷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體現人文關懷。首先,學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做到能夠及時了解和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及行為表現,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特點,對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進行區分,然后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其次,價值觀培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學生開展調研,比較大學生個性心理差異,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活動,使不同群體都能得到相應的教育和指導。第三,價值觀培育要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增強感召力,通過借鑒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多與大學生進行溝通來拉近心理距離,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改造。
3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與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相結合
在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化、大學生就業難等現實形勢下,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心理問題會越來越多地出現,而這些問題多是由于實際困難沒有得到化解所引起的。要解決這類問題,單純說教恐怕收效甚微,只有通過為學生辦實事去解決。要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的思想和心理,研究他們情緒和心理上的變化,選取恰當的方法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4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常抓不懈
心理學認為,個體學習的過程是從低到高、從部分到整體、從外部到內心的長期過程,是循序漸進而非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因此,應該充分認識到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是一個長期任務,學校要建立長效機制,確保核心價值觀培育常抓不懈,使核心價值觀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融入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參考文獻
[1]謝春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方法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2(10).
[2]范美香.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探究[J].教育探索,2007(1).
[3]黃賜英.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2).
[4]查穎.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
[5]葉一舵.論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雙向結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6]劉錦濤,王曉麗.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模式[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3(10).
[7]龐彤彤.論價值觀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性及其實踐意義[J].中國青年研究,2007(3).
[8]那日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研究[J].前沿,2013(1).
[9]雷鳴.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研究[J].江蘇高教,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