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劍
摘 要:本文針對美日法等國家優秀設計師進行論述,就設計師生平、工作室建立、作品及設計方法進行解析,并以此引發對新的設計理念及設計方法的關注。
關鍵詞:國外優秀設計師;設計方法;設計理念
本文談的主要是針對一些國際知名設計師包括一些AGI成員以及一些有名的國外的工作室。由于各國的文化背景不同使現代設計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相比較而言國外設計師對于設計更加熱情,甚至視于生命。以下是對一些國外設計師生平以及作品的認識和感受。
1 國外優秀平面設計師及作品分析
1.1 Cyan塞恩工作室
Cyan塞恩工作室由達尼拉荷菲和丹特勒夫費德勒所組成的德國設計團體。他們使用文字輕松自如,但往往是難以辨認的,它可以細如發絲,在他們的設計中文字的首要意義不是說明本身意義,而是作為畫面中的圖形出現。文字排版打破常規往往是幾何形狀的,而且極具裝飾性特征,再加上拼貼或大尺幅照片,最終形成了復雜且包含創新的圖形元素層次。文字色彩上使用很鮮艷的不同顏色,極具個性。cyan,青藍的意思,從名稱上就應該能體會到他們是跳動的,歡悅的,前衛的。cyan的作品中有很多都是與音樂有關的,所以畫面充滿了音樂般愜意的韻律與節奏,看不懂的文字充當起了跳動的音符。
“創意存在于對信息的尊重和詩意的想象之間。”毫無疑問cyan做到了這一點,獨特的排版方式和顏色的塊面搭配,沒有多余的裝飾,有的只是文本明確的幾何畫處理,恰到好處的將信息得以傳達。
1.2 Philippe Apeloig菲利普·埃皮羅格
菲利普·埃皮羅格,法國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國際平面設計大師,在文字設計方面很有造詣。他的字體風格各異可以是很活潑有趣也可以是穩健的,充滿著趣味性。他把字體進行切割部分、將其倒置重組、采用色彩分割、數字和字母的結合、文字與底圖的結合或是采用偶然效果,字母可以是很大構圖也可以是很小構圖,有時表達的不僅僅是文字本身往往把它當作圖形來看。字母的巧妙設計,版面的巧妙編排,以一種最為趣味性又縝密細致的方式進行有效的傳達。字母總是在某種規律性的格式下排列著,秩序優美而不呆板,和諧與平衡。字體具有空間感 ,平面不平。虛實有度形成特殊效果。
1.3 Henry Steiner石漢瑞
石漢瑞,維也納出生,1964年在香港成立石漢瑞設計公司,1993~1997年任AGI主席。
透過石漢瑞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他做到了這一點。石漢瑞的作品能夠糅合東西文化優點,設計簡潔、明快,而饒有趣味,視覺效果獨特。從他的設計中感覺他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了解頗深,對于一個外國人能在異地并為其做出成功的設計是值得敬佩的。譬如說中信泰富集團的視覺形象中英文的巧妙結合,而且“中”字呼應了傳統燈籠的形象,表達了一種喜氣吉祥之意。其作品風格采用中西結合的方式集合了東西文化的優點,這是他的很突出的設計特色,構圖多采用對稱分裂式。他設計的一些封面將極其普通的事物通過設計變成了不尋常的視覺語言。
1.4 Stefan Sagmeister施德明
奧地利裔美籍資深平面設計師,在當今平面設計領域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于香港奧美等廣告公司任職,1993年在紐約創立設計公司Sagmeister Inc。“風格即狗屎”是他的名言,他從來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他的作品總是充滿了創造性,新奇的手法,獨特的表現形式,從用刀片在自己身上刮就可見一斑。他的作品就是這樣讓人驚訝,讓人激動,充滿創造力。“如果不是單純地鋪砌,而是把意念扭成一個整體,往往會更好。要做到這一點,它必須是整體意念的完整部分。”
施德明的設計方法是嚴謹的,他會仔細考慮圖像和所要表達的思想,最終的結果是大大地超越客戶對設計的期望。他將意念發揮得淋漓盡致,強調意念,敢于把設計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使其中非視覺元素獲得無法忽視的重要性。“我更關心它們表達什么,而不是它們好不好看。這一點搞清楚了,要讓它美觀易懂相當簡單”他認識到包含圖形和非圖形的設計因素,各個方面融合成為一體,其結果往往是“1+1>2”的。
1.5 Martin Woodtli馬丁·伍迪
瑞士出色的平面設計師。2000年,29歲的伍迪成為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最年輕的會員。他的作品給人一種理性的,復雜的,像機械制圖的感覺。他的海報緊密,色彩豐富斑斕,運用復雜的結構輪廓線與圖像結合通常能達到三維的效果。字母也是呈現復雜機器的樣子,有時是高速公路,充滿立體感,細節縝密,色彩斑斕。他設計的字體更注重的是一種趣味性,編排上不僅僅在傳達信息,識別上有些難度,真正意圖應該是想尋找一中編排上的樂趣。他做的一組為瑞士國家銀行設計的紙幣,同樣的形式,色彩艷麗,圖像復雜,直觀的感受是活潑,跳躍,熱情,開放,前衛,有一種引領潮流的味道。看其他人的設計紙幣,也有同樣的感受,只能歸結為是國與國之間審美情趣的不同。
1.6 Gunter Rambow岡特·蘭堡
岡特蘭堡始終堅持用視覺形象語言說話,一切裝飾性元素都讓位于視覺功能。蘭堡的教育思想植根于20世紀20年代的德國包豪斯設計教育思想體系中所提倡的功能主義,他能非常準確地捕捉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尋找非直觀的視覺元素,經過藝術性夸張,表現其深刻的內質;視覺功能至上,恰如其分地把握視覺語言,使人一目了然。
蘭堡的平面設計經常把攝影作為設計的基礎,加以拼貼、分解、重組、以噴筆加工等等處理,把原來實實在在的攝影變成近乎抽象的對象,給普通的平面設計內容加上詩意的色彩,包含了隱喻的含義。所采用的手法常常是超現實主義的,比如他的一系列書籍海報的設計,一本書的封面是一扇窗子,而窗戶卻有光線照進來,書前又有光線的影子,隱含書籍給人們帶來無線光明的含義。
2 設計啟示、設計理念、設計方法的探究
通過對國際設計師的生平以及作品的了解后,對平面設計這個概念加深了理解,相應的也有了些看法以及借鑒之處。設計是理性和感性的結合點,兩個思維應該同時存在互相補充,如果設計太過僵硬和理性就會缺乏一些親和力,如果太過感性就會使設計缺乏嚴謹性,因此兩者并重。設計是相通的,不能把平面設計孤立起來,要和其他的空間設計,三維設計,動態設計相結合,互相服務從而達到最終效果。平面設計不平,他不僅僅是視覺符號在紙面上的合理的安排,有時候更需要實際體會和操作。
設計也是一種語言,每一件設計作品都是在向人們傳遞一種思想,一種含義,我們不需要用常規的語言進行溝通,我們要用我們的設計作品去交流和溝通。我想每一個設計師都是在做著溝通與傳達,將難懂的信息以視覺的方式傳達著。設計師憑借獨特的視角用著不同的表現方式,手法,目的就是要將信息傳達給受眾。 “世界并不總是很有邏輯的,世界是難以預料的、變化不定的,甚至是盲目的。如果你不單用理性的手法,同時還用實驗性的、暫時的、邊緣的、直覺的手法,并且用機會來對抗邏輯,那你就在世界的面前占了先機。”在那些作品的時候,試著用不同的思維來思考,體會著不同手法所展現的效果,努力叩開設計者的心門,對于理解作品,不斷取得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 胡飛.藝術設計符號基礎[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 斯科勒司(美),偉德爾(美).創意海報版式設計[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45-48.
[4] 王敏.平面設計原理(全新修訂版)[M].重慶大學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