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杰+覃炳露
【摘 要】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中,應堅持以綜合職業能力為重要的導向,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文章主要闡述了高職課程改革的必要性,并從改革思路、課程設計、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提出了高職課程改革的具體實施。
【關鍵詞】綜合職業能力 《汽車機械基礎》 課程改革
一、前言
近年來,高職教育為社會培養了一批批合格的技術型人才,為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是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主要理論課程,加強該課程的改革創新,堅持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導向,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就業競爭力有積極影響。在課程改革中,高職教育者應注重創新教學思路,并合理進行教學設計和選擇教學方式,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
二、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的必要性
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中,以綜合職業能力為導向很有必要。首先,基于該理念的課程改革,對學生就業、創業有利。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主要培養的是技術型人才進行課程改革,可以強化學生技能,提高其工作能力,因而對學生就業、創業有利。其次,在課程改革之后,教育教學活動能夠擺脫傳統方式的束縛,有利于解放學生思想,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最后,綜合職業能力導向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因其注重培養學生的智力與非智力技能。例如:教師教學活動中注重實踐,采用團隊協作、情境訓練等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心理素質。由此可見,高職課程改革有助于學生學會生存[1]。
三、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的實施
(一)課程改革總思路
所謂綜合職業能力,主要包括職業基礎能力、職業素質、職業生涯管理能力等方面。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過程中,教師應確立總思路,堅持以綜合職業能力為重要導向,進而培養和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該課程是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僅培養學生的汽車故障檢查和維修能力是遠遠不夠的,還應提升學生觸類旁通的能力,使之能夠適應汽車行業不斷發展的實際需求。簡言之,汽車行業無論如何發展,其基礎理論是不變的,只不過是技術在不斷創新而已,因而有必要教給學生基礎的理論知識,并教會學生活學活用。由此可見,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改革中,必須注重實踐和理論教學相結合,這對提升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有積極作用[2]。
(二)課程設計
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學生能夠對多類型的汽車機構、材料有所認識,并了解汽車機構工作原理,明確各構件之間的關系等,為深入學習檢測和維修技能奠定堅實的基礎。通過對《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研究,在教學改革時,教師應進行合理的課程設計。可以將該課程內容分為四個模塊,包括常用傳動機構教學模塊、工程材料教學模塊、液壓技術教學模塊、運行材料教學模塊。高職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主要按照各模塊進行課程設計,既能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網絡,又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汽車教學活動。另外,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注重將機械基礎知識內容與本專業的其他專業課程相結合,如《鈑金噴漆》《發動機》等,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三)課程教學方法選擇
在《汽車機械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應對教學方法進行合理的選擇,提高教育教學效果。該課程屬于專業基礎課,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必須結合課程特點來選擇教學方法。傳統教學以講授法、示范法、多媒體輔助教學等方式為主,雖然能提升教學成效,但忽視了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對此,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項目教學法來施教。教師首先將教學模塊劃分成項目,并設置若干任務,讓學生分別針對某一任務而學習。在此過程中,教師是引導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例如:在配氣機構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凸輪機構是什么?有什么特點?如何運動?”等問題來引導學生。在項目教學法的作用下,學生的學習能力得以提升,綜合職業能力得以培養[3]。
四、結論
就業壓力不斷加大,對高職畢業生是較大的挑戰。現階段,在綜合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課程改革中,教師應對教育教學活動進行正確審視。《汽車機械基礎》是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基礎性課程,在該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在強化學生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使之在社會就業競爭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劉占明.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旅游類專業課程體系創新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0.
[2]曹仕平.中高職學生職業能力培養銜接的研究——以中職機械類數控專業為例[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5.
[3]孫旭,鄧明陽.基于行動能力遞進培養的專業基礎課程開發模式研究——以高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開發為例[J].南通航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0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