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芬
【摘要】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是專業建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依托職教集團,暢通校企雙方的合作渠道,拓寬校企合作空間,共建產教合作實訓教學基地(廠中校)、共建產教合作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中廠),形成“實習基地融合、師資隊伍融合、教學培訓融合”的高效運行機制。
【關鍵詞】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
“校中廠”、“廠中校”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是實施人才培養目標的物質基地和必要條件。教高函[2Ol0]8號文件《關于進一步推進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中提出,探索建立“校中廠”、“廠中校”實習實訓基地是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何充分利用學院的場地及人力資源,通過引企入校,探索建立“校中廠”實訓基地的新模式,實現校企深度融合,是高職院校重點思考的課題之一;同時,如何利用學校與一些大、中型企業的合作辦學條件,合理利用企業的優勢資源,使學生在深入企業實習實訓的過程中,感受企業文化,體驗企業完整的產業流程和生產管理流程,身臨其境地體會企業的產業化和規模化,探索建立“廠中校”的實訓基地新模式,也是高職院校重點思考的課題。
一、正確樹立“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建設理念
(1)樹立有利于學生發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只有在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中才能培養學生較強的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勞動意識、質量意識和責任意識,使其有更明確的職業目標和更強的職業發展動力,這有利于實現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目標。
(2)樹立有利于高職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通過實訓基地建設,提高設備場地等基礎設施的利用率,降低設備的投入成本,減少人力投入,提高辦學的方向性、目的性和實效性。高職院校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財力投入新型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3)樹立有利于行業企業的發展理念。企業減少了對廠房、用水用電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得到了成本較低的人力資源,縮短了投資周期。如果深化企業對人才進行“訂單培養”,還可為企業減少培訓成本的支出,并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保障。
(4)樹立有利于建設節約型社會的發展理念。這種生產要素與教育要素的科學合理配置實現了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效益的原則和 目標,減少整個社會的物資、資金及其他要素的浪費。
二、依靠電類行業協會,搭建校企合作平臺
(一)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參與,共建產教合作示范教學基地(廠中校)
構建“校政企”三方聯動平臺,將課堂延伸到企業,逐步形成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同時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環境氛圍,形成比較完善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和培訓機制。學校設立校企合作辦公室,聘請專門的校企合作聯絡員,負責“校政企”三方聯動合作平臺的建設,建立互動機制。依托職教集團的資源優勢,通過政府主導、行業指導、校企參與,在企業建設“兩站三基地”,多途徑開拓校、政、行、企合作渠道。
(二)行業推動,學校主導,企業參與,共建產教合作生產性基地(校中廠)
借助電類行業協會為平臺,拓展校企合作渠道。開展豐富的多元合作。探索如何在稅收、信貸、知識產權等方面引導、激勵校企合作,嘗試“投資合作式”、“筑巢引鳳式”等校企合作模式。在職教集團理事會指導下,校企雙方組成校企合作項目董事會,簽訂合作共建協議,明確校企雙方責權利。
(三)企業專家工作站建設
在理事會的指導下,學院聘請企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專家和能工巧匠來學院,以企業專家為主體、學院名師參與建立的合作組織,承擔專業建設、課程開發、教學、學生技能培訓、培養鍛煉教師等任務。組建電氣自動化、汽車電子、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等電類專業企業專家工作站。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在學校工作年均100個工作日以上、承擔不少于120學時的核心專業課教學任務。校企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共同開發融入企業最新技術和職業崗位需求的實訓模塊、技能考核標準及配套教材等課程教學資源,培養雙師素質教師等。聘請職教集團成員單位企業專家和能工巧匠、學校選派教師組成核心成員。
(四)教師工作站建設
學校選派骨干教師和技術服務能力強的老師到企業,以他們為主體,企業專家參與的合作組織,承擔技術服務、科技攻關、員工培訓、雙師隊伍建設、學生實習指導等任務。
三、建立暢通高效的政行企校四方合作運行機制
(一)“人才共育”的專業建設制度
校企共同完善專業指導委員會章程,制定五年專業發展規劃。二級學院院長與理事單位成員、企業負責人定期召開會議,共同制定校企合作項目規劃,在人才培養、專業建設思路和方向等方面探索適宜企業深度參與的形式與模式。企業專家工作站和學院教師工作站定期開展研討,共同開發融入企業最新技術和職業崗位需求的實訓模塊、技能考核標準及配套教材等課程教學資源,實現課程教學與實際崗位能力的緊密對接。制定學院行業企業調研制度與實施辦法,規定調研對象、內容與目標,定期形成調研報告,了解行業企業人才需求與技術發展動態,獲取企業合作與發展的需要,指導學院專業結構調整、人才培養方案修訂、技術服務與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等。
(二)“過程共管”的實訓基地建設制度
以“校中廠”、“廠中校”等校企合作項目的實施,推行校企合作“項目化”管理,制定校企合作項目管理辦法和流程,明確合作項目總體目標并細化階段性目標、合作各方的投入方式與形式、不同階段承擔的任務、收益形式與比例,項目操作規范等。完善項目管理過程中的各項配套制度,充分發揮校企合作項目的實踐功能和教學功能,注重項目實施管理過程中的育人功效;健全完善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管理辦法,規范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引入企業標準與企業文化,注重營造良好的職業氛圍;修訂實施學生頂崗實習管理辦法、考核辦法、指導手冊,進一步明確頂崗實習的形式與途徑、任務與措施、責任與義務、內容與評價等,建立企業兼職班主任制度,提高學生頂崗實習的質量與指導率,協調好實習與就業的關系,充分發揮行業企業在頂崗實習中的重要作用;出臺《校內實訓基地社會服務條例》,拓展實訓基地的對外服務功能。
(三)“成果共享”的師資隊伍建設制度
按照骨干院校建設項目“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方案,全面提升教師的師德水平和整體素質,打造專兼結合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立引導教師下企業、提高教學科研水平及社會服務能力的制度保障。完善教師管理制度,制定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青年教師培養計劃。設立兼職教師教學優秀獎,對兼職教師在利益分配政策和職稱評聘等方面給予傾斜。出臺企業專家工作站、學院教師工作站實施管理辦法,引導教師對企業開展研發活動和技術服務,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依托行業優勢,聘請一批行業專家、遴選一批優秀教師建立培訓團隊,對行業、企業開展員工培訓,為行業、企業人才儲備、員工素質提升提供有力支撐。
(四)“責任共擔”的合作制度建設
建立合作協議機制,簽訂合作協議、項目合作任務書,明確學校與合作企業的責、權、利;建立溝通與反饋機制,建立學院領導帶隊走訪制度,通過走訪企業、校企理事會例會、校企合作論壇峰會、工作站、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臺等多種途徑,保證合作信息在校企雙方間的溝通,及時采取措施保證校企合作的有效開展;建立監管機制,理事會及時跟蹤有關制度的執行和落實情況,執行獎罰措施,促進校企合作的利益共享;建立風險管理機制,對頂崗實習學生的人身安全風險、“校中廠”和“廠中校”運行的市場風險等,建立健全風險預防和處理機制。
參考文獻:
[1]趙繼會.高職教育校企合作辦學體制機制建設研究——以黑龍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教育論壇,2012(2):133-134
[2]蔡勤生.借鑒“教學工廠”理念建 設“校中廠”實訓基地的探索[J].技術.學術.藝術,2012(10):20-21
[3]王永福.談“廠中校、校中廠”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實踐[J].交通企業菅理,2010(9):74-75
[4]馮美宇.校企共建校中廠“工作站”實訓基地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0(22):49-51
[5]蒙忠.基于大型企業的“廠中校”合作辦學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1(12):27-29
[6]傅輝明,何宏華.電力技術專業群虛實一體“校中廠”建設及其崗位仿真教學的探索[J].高教論壇,2012(9):108—111
[7]杜娜.以“廠中校”合作模式為導向的高職生職業能力培養模式探析[J].科技信息,2012(1):205-206
[8]趙建寧.依托院辦企業建設“校中廠、廠中校”實訓基地模式的探索[J].職教論壇,2011(7):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