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亞明
在閱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后,從中了解了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活動其實是師生互相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學與教師教的辨證統一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一是優化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能力。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我們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情境或生活中剛好發生的熱點問題,通過數學活動、數學實踐、數學游戲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去發現,去提問,去思考,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培養、鍛煉、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一)例如在教學24時計時法,課堂情境告訴學生:兩個人相約8點見面結果沒有按時赴約,為什么?(原因是沒有說清楚是早上還是晚上,都誤會了。)這就激起了學生內在學習的動機。因此,創設新奇的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二)再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認識》一課時,課堂上發給每個小組大小不同的長、正方形紙片,要求學生用手中的直尺和三角板來研究長、正方形的邊角特點。在各小組動手測量記錄、交流匯報的基礎上,教師精講點拔、歸納板書。這樣,通過學生探索,小組合作討論,全班交流等多種形式,既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主動獲得知識的能力和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三)再比如還可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化靜為動,讓學生有興趣地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能根據教材內容和教學需要,設計一些課件或引用一些視頻,化靜為動,直觀生動地展示出來,借助多媒體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興趣,而且使學生學得主動,同時還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
二是優化練習,激勵評價,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使學生掌握恰當的數學學習方法。
優化練習是實施高效教學的著重點。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提倡“以人為本”,為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練習方面,將單項與綜合、口頭與書面、操作與應用統一起來,設計的練習要有層次性、針對性、實效性。
課堂教學中實施及時、適度、多樣的評價,既能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所提供的信息,適時調整教學過程,及時地、有針對性對學生作出恰當的評價,尤其地學生的智慧火花閃現時,教師應給予充分的肯定,使學生體驗成功,建立自信。
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高效的課堂保駕護航,小學階段正處于培養習慣的關鍵時期,應在結合上進心培養的同時,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在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以極其認真的態度全身心地投入,如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善于提問,踴躍回答問題,認真審題,按時完成作業,認真檢查練習等,逐漸使學生養成自覺、主動、認真的學習習慣。
總之,課堂教學是由多方面要素構成的,我們要使每個要素都得到優化,從而發揮其整體的效能,課堂教學又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是無止境的,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進行創造,才能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讓我們一起努力吧,為促進學生的身心沿著全面、健康、和諧、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道路發展,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