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禹
【摘要】人們對科學知識的需求,正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而提高。科教紀錄片作為人們獲取科學知識重要的渠道之一,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受眾本位”思想在紀錄片創作中開始不斷加強。科教紀錄片《探索·發現》欄目注重傳播方式上的創新,將人文歷史、自然地理等嚴肅的科學類知識以更具親和力、可視化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在知識性中融入趣味性。
【關鍵詞】科教紀錄片;題材深度挖掘;表達方式創新
《探索·發現》是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開播后推出的第一批科教電視節目,于2001年7月9日正式開播。14年來,《探索·發現》一直遵循“在未知領域努力探索,在已知領域重新發現”的宗旨,共制作播出紀錄片3000余集,是“中國電視史上第一個大型的人文歷史和自然地理類記錄片欄目”[1]。
一、深度挖掘題材
《探索·發現》題材類型主要分為人文歷史和自然地理兩大類,講述以中國為主的歷史地理文化故事,挖掘歷史事件背后的細節與人物命運,展示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1、凸顯民族特色
《探索·發現》是“中國的地理探索,中國的歷史發現,中國的文化大觀”,其在題材內容的選擇上,充分展現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我國淵源的民族特色。如在2014年端午節期間,在各大頻道欄目激烈爭奪電視市場的時候,《探索·發現》播出人物專題紀錄片《屈原》,從容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讓觀眾在傳統節日的氛圍中能享受一份蘊含著濃厚歷史的文化大餐。這一節目的安排,不僅體現了創作者的策劃意識,也極好地迎合了觀眾的文化審美需求,既親和又不失風雅。在2015年,在中國抗戰勝利70周年這個特殊的年份,節目推出了《歷史不容忘卻》、《喪鐘為誰而鳴》、《紅色記憶·大別山深處》、《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等一些列紀錄片,講述中國的抗戰歲月故事。
2、廣羅世界文化
在立足本民族特色文化的基礎上,《探索·發現》節目還注重放眼全世界,樹立全球意識。2002年,節目推出了長達128集的《極地跨越》。這是中央電視臺和鳳凰衛視合作舉辦的一次大規模電視活動,攝制組駕駛6輛越野車,歷時8個月,從南極出發,自南向北,穿越整個美洲大陸,途徑19個國家,到達北極終點。且此系列節目采取了半同步方式播出,讓觀眾第一時間跟隨創作者的腳步,探尋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宗教、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內涵。這次系列電視活動,幫助“中國人走世界,中國人看世界,中國人說世界”,讓中國人在世界全球化的趨勢下,創新的思維去看待世界、了解世界。同時在享受世界豐富多彩的文化帶來歡愉的同時,體會紀錄片制作者的探索精神與行動魄力。
3、節目系列化編排
《探索·發現》的節目大多以系列節目的形式播出。2015年,《探索·發現》共播出370期節目,其中系列節目340期,占全年播出節目量的92%。最短的系列節目僅有2集。5月份播出的系列紀錄片《手藝》第五季達到23集,《考古探奇》、《2015考古進行時》系列節目全年穿插播出。系列節目主要以考古發現、歷史揭秘為題材內容,每集敘事完整且相對獨立,集與集之間以時空順序或邏輯關系進行銜接,從而形成完整的系列節目。這樣的制作方式,可以幫助觀眾更加全面地了解節目所要傳達的知識內涵,形成完整且有序的科學知識框架。此外,節目的系列化制作,提高了觀眾的收視期待,為節目本身收視率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二、創新敘事手法
《探索·發現》主要向觀眾傳遞人文歷史、自然地理類的科學知識,與其同類的紀錄片相比,《探索·發現》更注重內容表現形式上的創新,摒除單一、枯燥的陳述式講授,而是通過更加形象化、具體化、故事化的手法,將知識以觀眾能夠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傳遞出去。
1、設置懸念
不難發現,在《探索·發現》的眾多期節目中,多采用懸念式的開頭。懸念的設置,不僅是衡量故事精彩與否的重要標準,也是引起觀眾好奇、提高節目自身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如在15年12月24日播出的《古越謎蹤》的開頭,制作者就為觀眾制造了懸念:“自景區成立以后,原本不多的山民早已搬遷到了山外,大山深處靜寂已久,怎么突然會有人在這里施工呢?更奇怪的是,正在忙碌的這伙人看到身穿制服的山林隊員,竟然一哄而散,連放在一旁的物品都顧不上收拾。他們是誰,他們在干什么,城市近旁,景區之內的高山之上又會發生怎樣的故事呢?”這引起了觀眾的好奇,讓觀眾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期待,也暗示著接下來的故事將充滿戲劇性沖突,整期節目也將由此展開。
《探索·發現》節目中,運用設置懸念、發展懸念、揭曉懸念來引起觀眾的好奇心,通過視聽語言的綜合運用將觀眾帶到一個即將要探索的神秘領域。
2、運用故事化“符號”
紀錄片的故事化,“在創作內容和表達上,強調時間中的情節因素,不僅以‘講故事的方式代替過去對社會生活的自然主義的刻板記錄,而是通過人來見證重要事件,并且在題材選擇和表達上都偏向于人文世界的深度挖掘。”為了使講述的內容更加直觀、生動,《探索·發現》欄目運用了大量的故事化“符號”,對所述故事的場景、細節進行刻畫描繪。
在《探索·發現》中經常會運用“情景再現”對已經過去且無法再現的場景進行復原呈現,其意義在于為觀眾提供一種“真實感”,多采用扮演、搬演或者資料呈現等方式來實現。搬演和扮演注重對時間場景的重現和人物的刻畫,如在《風追司馬》人物系列紀錄片中,通過人物的扮演和場景的搬演,將司馬遷孜孜不倦、兢兢業業,卻在中年遭受酷刑的傳奇一生極具表現力地展現給觀眾。在此系列片中,還穿插了漢武帝對匈奴發動戰爭的場景再現,讓這些塵封的歷史畫面躍然于屏幕之上,這不僅是對人物生活時代的生動描繪,更是視聽語言的豐富呈現,讓節目傳遞的科學知識變得更加具體、形象。
3、音效配合
紀錄片的紀實原則,要求了它要重視運用現場同期聲,而這并不排斥在影片中穿插必要的音響音效,增強渲染的氣氛,迎合表達的主題。在《千年書法》系列紀錄片中,節目創作者主要選用民樂作為背景樂。民樂與系列節目所要表現的主題“書法”相配合,具有中華古典文化的藝術韻味,這可以使觀眾很快地融入到書法的歷史畫卷中。而片頭伴隨著墨點在水中暈開的雄渾有力的節奏鼓點,更是讓觀眾聯想到中華書法所蘊含的韌勁與飄逸。
三、結語
文化工業迅速發展,大眾文化已逐漸取代所謂的一些精英文化和邊緣文化,一直被成為“陽春白雪”的紀錄片也需要尋求新的發展才能在如今的電視市場占據一席之地。《探索·發現》在題材的選擇、敘事手法的創新上的成功實踐,無疑給中國科教紀錄片的創作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參考文獻:
[1]冷冶夫.故事是紀錄片的靈魂[J].傳媒,2002,(07)
[2]徐明.論新世紀教育電視的發展趨勢與傳播策略[J].電化教育研究,2002,(9)
[3]《探索·發現》官方網站:http://cctv.cntv.cn/lm/tans
uofaxian/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