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欣
【摘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期,考試招生制度的多次改革對中國教育提出了高層次的要求。本文從中國教育的現狀出發,在社會化視域下,剖析了普通高中教育中應試之風盛行、素質教育與創新教育成效差以及情感教育的缺失的問題,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化;高中;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情感教育
2015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1]中指出:“促進教育公平發展和質量提升。教育是今天的事業、明天的希望。要堅持立德樹人,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要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
一、中國教育現狀
200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看望錢學森時,錢學森感慨::“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杰出人才”這一概念首先令人想到是莫言、屠呦呦這兩位已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拋開諾貝爾獎的評價機制問題,中國確實少有能夠杰出人才。就其原因,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錢穎一提出了中國教育問題的“四大特點”[2]:“才”的維度上“均值高”“方差小”,“人”的維度上“均值低”和“方差大”。他揭示了中國教育的一個普遍現象,那就是學生的平均水平高,但出類拔萃的人才太少;學生的素養平均低,低得離譜,而且這樣的人還不少。面對這一現狀,探討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便有必要性。
二、現階段普通高中教育存在的問題
1.應試之風盛行
應試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應試教育忽視了學校原有的職能。由于應試教育,學校滋生了功利導向,片面追求升學率,高中成為機械化培養學生的場所。特別是在學校的教學上,老師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生硬地背誦考點,以達到考高分、提高升學率的目的。學生受到學校宣揚的應試教育方式的影響,學習的只是考試技巧,是如何考得一個高分,而在考試之外學習內容,如人際交往、思想品德、社會實踐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另一方面,家庭成員服務于應試教育。在高中生父母眼中,高考分數高一點就能上一個好一點大學,上一個好一點大學意味著以后就業好一點,什么也沒有孩子學習重要。毫無疑問,“高分低能”的學生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家庭教育的偏差。在家庭教育中,生活和勞動技能的學習被知識的學習所取代,這些學生學習成績非常拔尖,但獨立生活的能力、動手能力很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家庭成員服務于應試教育,造成許多學生缺少動手能力,也不利于思維的開拓,學生在書本中學到的也不過是皮毛而已。
2.素質教育成效頗微
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個性,注重開發人的身心潛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成效差主要在于高中教育偏重智力素質的培養、忽視自學能力的培養以及社會公德教育浮于形式。
首先,偏重智力素質的培養。當下,應試之風盛行,學校的功利導向只片面追求分數以及升學率,在生活和勞動技能的學習、道德規范的學習和角色扮演的學習三大方面,偏重學生的角色,偏重智力素質的培養,不僅忽視生活和勞動技能的學習、道德規范的學習,還忽視個體除了作為學生,還承擔著如公民的角色,偏重智力素質的培養,忽視道德素質等的培養。
其次,忽視自學能力的培養。高中教學一味地灌輸知識給學生,學生習慣了背誦知識,他們的大量時間與精力浪費在記誦已有的知識成果,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長期處于懈怠狀態,導致他們不善于自學與思考。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反而出現“退化”的趨勢,這是忽視自學能力的培養所必須承擔的后果。
第三,社會公德教育浮于形式。在高中,社會公德教育主要是通過張貼宣傳語、宣傳畫的形式出現。而高中課程中,只有政治課有機會進行社會公德教育,但政治課上最主要的還是講授經濟學、政治學、哲學等基礎入門知識,社會公德教育僅僅以文字的形式出現,并未內化社會道德價值規范,因而,社會公德教育是浮于形式的。
3.創新教育的不力
創新實踐受制于學校的管理,難以順利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創新主體,即學生個人,由于扮演自己的社會角色,處理相應的人際關系,在合作、競爭、沖突中,個體的心智變得復雜,個體的自信、堅忍的毅力、開放的思維、自制的意志難以持續下去。離開自信與進取,離開獨立思考與自制自控,缺乏一種積極、向上、進取的學習和創新心態,個人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就不可能形成。
4.情感教育的缺失
情感教育在提高學生認知能力、完善學生人格、促進其社會化方面有重要價值。在中國,學校教育體系中缺失了情感教育,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固守傳統教學,教學內容枯燥。傳統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下面邊聽邊做筆記,而學生在學校里學習的不僅僅是當前的角色應當掌握的知識,還應有他們將來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所應當掌握的技能,傳統的教學模式與教學內容是無法滿足學生的社會需求。
其次,受教育者并不愉悅。缺失情感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那就是學生覺得學習“不幸福”,學生的學習只是機械地為了完成一項任務。開展情感教育可以充分發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營造出融洽和諧的教學氛圍,而傳統教學環境較為沉悶、壓抑,學生的個性、人格特征和行為方式容易受到環境或者氛圍的影響,導致傳統教學環境下,學生并不愉悅,性格特征也趨向沉悶。
三、建議
從自然的生物個體向社會人的轉變過程中,后天的教育影響了個體的個性與自我,在傳播社會文化、弘揚社會價值觀方面也發揮著作用。就高中教育而言,它首先應當是以人為本的教育,把握學生成長發展規律,呵護每一個學生,不破壞他們的個性需求,因而就要打破應試教育機械化培養人才的固有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意志,尊重學生的個性需求;其次,高中教育要注重深化素質教育,發揮素質教育成效。學生評價機制要重視培養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與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第三,在高中教育中不應忽視,而且要重視結合創新教育和情感教育,培養大膽開拓、勇往直前、積極向上的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后備力量。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R].2015,3.
[2]錢穎一.中國教育問題的“四大特點”[N].光明日報,2015-3 -17(14).
[3]鄭杭生主編:社會學概念(第三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