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昊琛
【摘要】2016年3月8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舉行記者會,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李斌表示我國2015年60歲以上老人2.2億人,老齡化速度較快,并提出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促進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相結合。未來與老年人相關的社會服務將迎來需求高峰,社會工作領域中老年社會工作服務迎來新的發展。社會工作作為舶來學科,其不可避免的要經過本土化才能符合我國實際需要,本文對分析了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影響因素,并嘗試為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提出方向性的選擇。
【關鍵詞】老年人;社會工作;本土化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醫療保障條件的改善,人民的壽命會越來越長,老齡化是全球人口發展的一個共同的趨勢。我們國家2015年60歲以上 的老人已經達到了2.2億人,占總人口的16%左右,老齡化的速度在逐年加快的。老年人口在醫療、照料、護理、康復等等方面的需求快速增長,這樣就給衛生資 源和服務資源都帶來一個巨大的新的挑戰。對于中國社會工作事業而言,老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的道路依舊任重道遠,諸多因素影響著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實現,而對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方向的選擇也需要更多的探討。
一、我國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影響因素
1、傳統文化因素
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老吾老及人之老。在我國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對“孝道”十分推崇,因此我國長期以來的封建社會“孝道文化”是老年福利思想和福利措施的重要依據,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老人們追求的是“四世同堂”、“落葉歸根”,而年輕人也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等傳統觀念。由于這種傳統意識觀念的影響,現代社會中對養老院的認可度不高,一些家庭就老人是否去養老院也存在很大的分歧,認為讓老人進養老院是遺棄老人的一種表現。這主要是由于養老院的硬件設施無法滿足現代人年輕人的養老要求,同時對一些社會的負面輿論也使人們對養老院護工的素質產生質疑。不過,其中更主要的原因是一些年輕人認為將老人送入養老院是一種不孝的做法。因而我國老年服務體系的發展非常遲緩,家庭養老模式嚴重制約了老年社會工作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可見,“孝道文化”對我國老年人社會工作所產生的制約和影響還是非常明顯的。
2、不同國家的福利制度因素
西方國家社會工作比我國社會工作的起步要早很多,這主要是由于工業革命后期所引發的社會貧富差距增加所形成,這種社會的尖銳矛盾反而促進了社會福利體系的發展,其社會工作的開端以《濟貧法》為標志。20世紀后期,由于全球經濟發展的影響,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步入快車道,相應的社會福利水平也水漲船高。我國在社會福利制度方面由于受到“家國一體”思想的影響,社會和政府會解決一部分養老負擔,同時在贍養老人方面,也多數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的,從而使我國與老人有關的社會工作發展較慢,因而無論是政策支柱,還是與之配套的基礎硬件設施等與西方國家差距明顯。
3、人口多而人均收入低的國情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逐漸恢復發展,但與西方發達國家比,我國生產力水平仍較為落后,雖然近年來我國國內生產總值位居世界第二,但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受制于人口眾多的現實條件,導致當前人均GDP、人均資源、能源占有率都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政府用于支持社會福利事業發展和保障老年人福利的財政投入,短期內不能滿足眾多人口的現實需求,而未來我國正步入老齡化社會,老年人口數量的逐年攀升無疑會加劇人均養老福利的緊張性。我國特殊的國情也決定了老年社會工作其財政資源受到制約。
二、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選擇
1、注重對老年人“增權”
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增權”己經成為近年來學界對老年社會工作關注的重點,并隨之出現與“增權”相關的新概念,如“充實力量(empowerment)”、“銀色權利(grey power)”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增權”的目標是幫助無力的老年人改變現有狀態,幫助老年人樹立生活信心,增加老年人群體獲取社會資源的能力,增強他們改善生活狀態的能力。
老人年群體由于其特殊性,正在逐漸被邊緣化,不僅生理方面所承受的壓力逐漸增加,在心理方面也會產生較大的波動,極易造成老人在心理層面產生無力感。我國老年社會工作中,普遍注重的老年人晚年的生理需求,對老人心理的關注程度有限。對此,注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增強其生活的勇氣和信心,使老年人能夠更加樂觀的面對人生。筆者認為,在社會工作本土化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更應該關注老年人的“增權”問題。
2、注重老年社會工作教育的本土化
21世紀人才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也不例外。促進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和教育,使老年人社會工作能夠通過創新注入新的活力,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部署和落實相關工作。對此,要以加強老年社會服務隊伍的專業水平,從高校中以學生為對象進行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在高校中安排相應的課程;同時以老年人為服務主體,基于老年人的思維解決實際問題。在教育過程中這種學以致用,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大膽引入“經驗學習模式”,對相關課程進行設計,從而培養一批擁有責任感、使命感、執行力的社會工作者,為推動老年社會工作教育本土化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經驗與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1995(2).
[2]李迎生.社會工作概論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P266.
[3]童小軍.美國的老年社會工作[[J].社工天地,中國社會報,2007(4).
[4](加)Lan Smillie,(英)Johon Hailey.Managing for change leadership,strategy and management in ASIAN NGOs[M].陳玉華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P32.
[5]何楠.增權理論與老年社會工作實務[J].法制與社會,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