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
【摘要】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在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觀點,國家治理既是對西方治理理論的批評吸收,又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發展。
【關鍵詞】國家治理現代化;新方略
一、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在黨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觀點,國家治理既是對西方治理理論的批評吸收,又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大發展[1]。
二、國家治理現代化面臨的挑戰
(一)中國的經濟增長方式仍面臨著不可持續的風險
現在全世界面臨這樣一個節點,尤其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和經濟結構調整困境問題,以及與之相關的環境污染問題,資源節約問題,這些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制約因素。
(二)治理體系現代化能與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相配合
盡管中國在憲法框架下形成了現代政府的延續性治理,但這并不意味著國家治理體系同經濟增長相匹配和已經完成現代化進程。中國還需要正視現代化途徑和道路多元這一事實,結合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對國家治理體系進行相配合的必要改革。
(三)社會問題隨現代化變革的加深而累積并愈發尖銳
經濟增長不僅僅帶來物質的豐富,還帶來一系列社會后果,顯性的是貧富差距、區域差距擴大和失業率、犯罪率上升等問題,但隱性的是社會比較心理帶來的主觀感受落差和由此產生的社會行為失范。從內部看,工業化進程、后工業化進程、信息化進程、城鎮化進程、老齡化加速等各種問題疊加在一起,構成了中國發展當中的復合風險,而從外部看,國際空間的競爭烈度提升,地方性沖突以及由于恐怖行為帶來的沖突可能性在大增,使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面臨著非常復雜的局面。
三、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改革路徑
一、不斷完善制度建構能力
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根本的政治制度體系建設。不斷推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理論和實踐的創新,發揚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作用推動其他政治制度的建設與完善。在具體工作上,要不斷健全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起草、協調與論證、審議機制,還要不斷完善人大的組織制度、工作機制和職能設置。要不斷加強人大的立法和監督職能,突出預算、監督與審查的主體地位,要建立人大代表和人大村委會的常規聯系和交流機制。在實現形式上,要通過健全人大代表和立法工作者的聯絡機構、常規交流和網絡平臺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密切同各級人民群眾的聯系。在工作機制上,要善于不斷創新,通過座談、咨詢、面談、聽證、評估、公布重大法律草案等擴大人民群眾有序參與立法途徑。
充分發揮協商民主和人民政協在民主政治體系中的作用。第一,要積極構建科學嚴密、程序合理、結構完整的社會主義協商民主體系,有效拓寬有關黨派團體、國家政權機關、人大機關、政協組織以及社會組織和基層組織的民主協商渠道和平臺。第二,要逐步推進統一戰線在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完善中國共產黨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的政治協商工作機制,通過座談會、協商會、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加強中國共產黨與他們之間的聯系。第三,發揮人民政協在拓寬民主政治渠道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科學化、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完善各級人民政協的組織制度、運行機制,不斷規范人民政協的調研、座談內容,豐富人民政協的協商程序。
扎實做好基層民主。一是不斷暢通基層民主渠道。完善基層的選舉工作、財務公開、議事規則、述職工作、行政問責等工作機制。二是不斷拓寬基層民主協商的平臺和形式,促進基層協商制度的科學化、民主化和制度化。三是有效完善以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地位的民主管理機制。不斷加強社會組織的民主機制建設,充分保障廣大職工有效參與到本單位的民主管理和依法監督中來,充分保障人民群眾的民主權利。
二、逐步推動改革創新的能力
加強深化改革的能力。不斷提高改革決策科學性、合理性,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第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切實提高科學認識和把握市場經濟規律的能力,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提升治理水平、改善領導方式;第二,要總結改革開放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繼續鞏固強化制度建設及其制度供給能力,在改革重點領域和實現機制方面強化制度建設;第三,要不斷提高相信群眾、聯系群眾、依靠群眾的能力,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主體作用、聰明才智和首創精神。
不斷推進社會治理體制的創新。一要不斷改進社會治理的方式,堅持系統治理的理念,逐步加強黨委領導,有效發揮政府在治理中的主導作用,同時注重社會組織和公民的有效參與,科學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以及公民積極互動的良好局面。二要完善社會治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堅持依法治理和以德治理的有效結合、有效調節利益關系,科學協調社會關系,正確解決社會問題。三要不斷激發社會組織的活力,加快推進政企分開、政社分開,有效推動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
不斷推進社會文化體制的創新。第一,要不斷完善文化管理體制,一方面,要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科技、經濟等手段,不斷健全完善文化安全的立法機制、文化市場安全的管理機制、文化安全的主管主辦機制,深入打擊煽動顛覆國家政權和破壞祖國統一的違法犯罪活動,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轉變行政管理思維,在提供優良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上下功夫,做到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品格和文化氣派,增強自身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化力。
三、有效促進和諧發展的能力
踐行科學發展觀,把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不斷健全國土空間的有效開發和資源的節約利用,不斷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的美好家園。落實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生態治理的現代化推進生態治理,建立生態文明社會,就是要走出一條低投入、低消耗、少排放、高產出、能循環、可持續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建設美麗中國的響亮口號,進一步把治理環境污染,資源約束,生態系統放到了至關重要的位置。為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我們應該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必須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規章制度法律法規,嚴格懲治破壞環境的行為,切實建立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全面推進生態治理現代化。
只有不斷提高中國共產黨的科學執政、民主執政和依法執政的水平,加強黨的建設和民主集中制建設,繼續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才能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
參考文獻:
[1]劉秀倫,龐偉.超越西方治理與走向中國特色的國家治理現代化[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2015,(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