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磊
【摘要】浪漫主義與烏托邦均起源于西方,但二者的起源時間不同,最初所代表的寓意也不同。烏托邦由實物派轉到精神派也是受到法國大革命和英國工業革命的影響,自此與浪漫主義有了異曲同工之處,即批判封建資本主義社會帶來的階級壓迫、反抗封建資本主義的殘余力量,向往追求一個沒有壓迫、人人平等、自由、和諧的精神國度。文章從烏托邦、浪漫主義的起源講起,最后介紹了英國烏托邦精神到浪漫主義的演變過程。
【關鍵詞】浪漫主義;烏托邦理論;理想社會
浪漫主義屬于一種文學形式,是在和古典主義對立的過程中產生的,做為一種文學精神,指導文人墨客走向一種理想的世界。浪漫主義實際上與基督教傳統存在著某種精神聯系,是基督教分裂出來的一種精神載體,文人政客們通過文字表達出現實資本主義的不滿的同時又滿懷激情的暢想未來,這種思想與西方現代社會誕生的烏托邦思想又有共通之處。
一、浪漫主義
(一)浪漫主義的含義與起源
浪漫主義屬于一種文學創作形式,與現實主義想對立。在創作上,浪漫主義側重于在反映客觀現實的基礎上從內心世界出發,在內心深處抒發對理想世界的向往與追求,在文學作品中常常使用瑰麗、奔放的語言以及夸張的寫作手法來塑造形象。浪漫主義最早起源于中世紀的Romance一詞,在法國大革命與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背景下提出,當時是為了反抗資產階級的領導,進而在文學上掀起的一場提倡“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運動,借以抒發對于理想國度的向往。
(二)浪漫主義的分類
十八世紀末的西方,由于人們對當時社會制度與政治制度不滿,于是文人們試圖尋找解決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的途徑,但因為作家們所持的階級立場不同,導致浪漫主義思潮中形成兩種對立的思想,即積極浪漫主義與消極浪漫主義。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敢于正式現實社會的黑暗,使用言語針對封建的貴族進行批判,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封建因素,將美好的希望寄托在未來,對美好的生活充滿幻想。代表的作家有雪萊、雨果、拜倫、普希金、海涅等。消極浪漫主義作家,不能正視社會的矛盾,對于社會的矛盾采取逃避的態度,反對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留戀過去,對于封建的資產解決存在幻想,希望在古老的封建社會中找到精神的寄托。代表的作家有史雷格爾兄弟、諾瓦里斯、夏多布里昂、拉馬丁·維尼等。
二、烏托邦
(一)烏托邦的起源
烏托邦一詞來源于希臘,“ou”表示“沒有”的意思(或者是“ 好”的意思),“topos”表示“地方”的意思,“outopos”組合在一起便是“沒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烏托邦在中文也可以翻譯為,“吳”同“無”是沒有的意思,“托”表示寄托,“邦”表示國家,所以“烏托邦”和起來便是沒有寄托的國家即“空想的國家”。烏托邦是人們心目中最美好的國度,在那里擁有最理想的社會制度,沒有壓迫、人人平等、像世外桃源。烏托邦一詞在十七世紀以前均被人們想象成地理位置上遙遠的國家,知道歐洲航海探險的發現,使人們了解這個世界,自此烏托邦就由實際的存在轉變為人們心靈的寄托,烏托邦不再是那個遙遠的異國國度,而是較好的時間。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逐漸演變出了一種新的社會學“現實主義”,烏托邦便被置于歷史中,但烏托邦的境界卻一直指引著人類的發展。
(二)現代烏托邦的產生
現代烏托邦在西方精神史上有兩個來源,一種是來源于古希臘時期,在柏拉圖的《理想國》中,他幻想出了一個擁有嚴謹的法律和制度的國家,在這里每類人都有自己的德行,人們幸福的標準就是對于德行的克服與服從程度。在這個國度里倫理和政治是統一的。另一種是源自基督教,這種烏托邦強調個人的品德與信仰,只要人們虔誠的信仰上帝,上帝便會帶來一個千年至福的國度。這個國度并非是真實存在的,而是一個神圣的理想天國,這是一種精神烏托邦,需要人們內心世界的修行達到一定的境界并且對未來充滿鑒定的信念。今天烏托邦又有了一個更加深刻的意義,它被用來比喻成一個可以任何想象的、更加理想的社會或者是某些無法實現的愿望、建議、計劃等。
三、英國浪漫主義是一種審美烏托邦
英國浪漫主義者在突破人性社會改良后,逐步打破和英國啟蒙時期的妥協關系,運用浪漫主義形式逐步代替理性烏托邦的限制。如果具體說可以用一個故事理解這種演變過程,一個英國的發明家在制造出精妙機器后,想要運用人工的方法制造一個同樣的人,通過不斷的嘗試最終獲得成功,制造出的人與活生生的人完全一樣,甚至也出現了人的情感,語言表達上也很清晰,就是內部的聲音也透著濃濃的應該強調,所以他想要一個靈魂,但是創造者無法給他靈魂,因而他天天折磨制造者想要一個靈魂,最后制造者受不了落荒而逃。這個故事從表面上有一些譏諷和玩笑的意味在里面,但是其真正的寓意是揭示理性時代的缺陷,英國的工業革命雖然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又帶來了環境、交通、就業等新的問題,不僅沒有起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反而加深了他們的苦難。荷爾德林曾經說過:也許使一個國家變成人間地獄的東西,恰恰是人們試圖將其變成天堂。現實的殘酷、未來的擔憂使人們陷入迷惘。這種精神上的迷茫是使用政治手短無法解決的,于是就誕生了英國浪漫主義,為十八世紀理性所造成的精神荒原建立了一個新的精神家園。
結束語:
綜上所述,浪漫主義與烏托邦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浪漫主義是烏托邦精神在新時期的傳承者。浪漫主義與烏托邦一樣具有強烈的批判性,因為它們均是對動蕩的社會、敗壞的道德、不完善的經濟體制進行抨擊的產物。并且,浪漫主義與烏托邦一樣具備宗教性又具備反宗教性,所以說浪漫主義與烏托邦是一母同胞的孿生兄弟。
參考文獻:
[1]余維海;王紅光.“烏托邦”的批判和批判的“烏托邦”——馬爾庫賽“烏托邦”的構建及其批判[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09):17-18
[2]余維海.馬爾庫賽的“烏托邦”思想芻議[J].大慶師范學院學報.2008(05):19-20
[3]高偉光.英國浪漫主義的烏托邦情結[J].北京師范大學.2004(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