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一平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和普及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方式也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本文通過分析網絡微信用戶和高校圖書資源管理中的實踐基礎上打破圖書館傳統的服務模式充分利用提出將微信公眾交流平臺與圖書館資源管理系統相結合從而形成一個智慧型圖書館。
【關鍵詞】微信;智慧圖書館
微信(WeChat)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個為智能終端提供即時通訊服務的免費應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運營商、跨操作系統平臺通過網絡快速發送免費(需消耗少量網絡流量)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同時,也可以使用通過共享流媒體內容的資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搖一搖”、“漂流瓶”、“朋友圈”、”公眾平臺“、”語音記事本“等服務插件。截止到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經覆蓋中國 90% 以上的智能手機,月活躍用戶達到 5.49 億,用戶覆蓋 200 多個國家、超過 20 種語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眾賬號總數已經超過 800 萬個,移動應用對接數量超過 85000 個,微信支付用戶則達到了 4 億左右。[1]
0背景
而隨著圖書館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最新技術支持下,已經越來越以智慧圖書館為發展目標。和以往的數字化圖書館不同智慧圖書館應該是一個不受空間限制而且被感知的移動圖書館。將圖書館物理空間和虛擬空間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讓人感到圖書館就在身邊,圖書館無處不在。物聯網作為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方向能夠實現圖書館與圖書館之間、用戶與用戶之間、用戶與圖書館之間、用戶與信息資源之間的通信,也能實現信息資源之間的通信。物聯網改變了用戶和圖書館系統之間信息資源交互的方式,提高了交互的明確性、靈活性和響應速度,從而實現智慧化服務和管理的圖書館模式。
1 智慧圖書館的實踐
智慧圖書館所采用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技術僅僅是其外在的表象特征,它對于讀者真正的意義在于互聯、高效和便利。比如微信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
1.1 如今許多高校為防止占座都采用座位管理系統,也就是排號機。而我們可以將微信與最為管理系統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使廣大讀者通過微信可以即時查閱圖書館座位信,可以預約,自主選座,暫時保留以及退出。這就使廣大讀者最大限度的節約時間,打破圖書館與讀者的空間距離,“互聯、高效、便利” 的實踐體現。
1.2 學科服務是圖書館特別是高校圖書館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如何將智慧圖書館應用到學科服務上是圖書館未來的一個重要課題。在移動終端上的公眾平臺和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微信不光是圖片文字的信息傳遞,音頻和視頻多媒體方式也將應用到圖書館的學科服務中去。有了這樣很好基于公眾平臺的多媒體基礎,可以為廣大讀者提供多樣的學科性服務甚至定制化個性化的學科服務。實時咨詢和異步交流,是讀者和館員有一種面對面的的感覺。而微信公眾平臺預設的信息自動回復和FAQ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彌補了人工時間的限制,從而使微信公眾平臺真正的實現24小時不間斷為讀者服務。而最新出爐的教育部《高校圖書館規程》也強調了這方面。而微信群與社區服務,使廣大師生與專家以及學科館員通過虛擬智慧圖書館結合在一起,讓學科服務無處不在。此外,微信的支付模式為用戶尋求項目或支付專利査新等服務費用提供了便利。
1.3微信與教務系統的結合使圖書館更合理的根據學生選課,有針對性的進行圖書薦讀與推送書目。讓讀者不用去圖書館和館員進行咨詢就可以在龐大的書目信息中找到所需要圖書信息。
2.智慧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的區別
智慧圖書館與數字圖書館都具有數字化和網絡化的特征,但二者又有明顯的區別。智慧圖書館的這些特征,已經與其互聯、高效和便利的內在特征和本質追求有機地結合了起來。智慧圖書館是在圖書館數字化的基礎上,實現了智能化、網絡化、全球化與社會信息化的產物,是數字化圖書館發展理念與實踐的延續與升華。智慧圖書館不僅僅是數字圖書館呈現的圖書館資源的物理組合,而是進一步的化學融合,在信息技術支持下實現圖書館的全面的優良服務與高品質管理,是圖書館發展的全局解決方案。
目前,許多高校都已經實現了以 “校園門戶”“一卡通”等為代表的數字化建設,圖書館作為高校教學與科研的中心,應抓住這個時機,逐步構建并完善智慧圖書館,利用智慧圖書館的優勢,在服務內容和服務方式上大膽創新,拓展出更多高效、新穎并符合用戶需求的服務,更好地為教學與科研工作服務。我們已經進入了移動終端的時代,在各類移動社交軟件盛行的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理應把握讀者學習與生活習慣的變化,利用微信這一高度普及的社交軟件開展學科服務,這既是順應時代要求之舉,同時也為高校圖書館的學科服務提供了新的增長點。
參考文獻:
[1]馬然 《館員駕馭智慧圖書館的研究》[J]情報探索2012(9)
[2]王世偉 《論智慧圖書館的三大特點》 [J]中國圖書館學報
[3]嚴棟 《基于物聯網的智慧圖書館》[J]圖書館學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