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霞
【摘要】郭沫若的《女神》,可以說是打開了新式詩風的大門,將新的文化特征融入到了詩詞創作中。《女神》的創作主要是在泛神論思想的影響下而完成,其中蘊含的多種意象也體現出了不同的文化精神。本文就郭沫若《女神》意象體現的文化精神進行了進一步解析。
【關鍵詞】郭沫若;《女神》;意象;文化精神
前言:《女神》是郭沫若創作的著名詩集,包括序詩,一共有五十七篇,至今已經再版多次。這一作品可以說是中國新詩的奠基之作,對我國詩界發展意義深遠。《女神》中融入了多種新的文化特征,蘊含著多種意象,通過對這些意象的解析,能夠深刻的體會到其中展現出的文化精神,感受到鮮明的時代特征和作者個人風格。
一 科學意象中的文化精神解析
在新文化運動中,人們積極倡導“科學”和“民主”,但是實際上,“民主”相較“科學”在當時更為受到人們的關注。而郭沫若在《女神》的創作中彌補了這一缺憾,展現出了大量的科學意象,實現了科學與民主的充分結合,真正體現出了現代科學精神等新文化精神。
將科學知識融入文學創作的想法最初來源于其在東京求學的階段,當時郭沫若因準備研究文學而進入文科大學,而在成仿吾建議的影響下,郭沫若也意識到文學研究不僅僅應是只研究文學,同時也應具有科學知識基礎,因此,開始將現代文明和科學中的事物融入到文學創作中。郭沫若的《女神》中蘊含的科學意象,主要在現代醫學、物理學以及天文學的方面涉及較多,例如神經、血液、脊髓、電氣、音波、燃燒點、宇宙、地球自轉、星球等。在當時很多詩人的詩歌中,也出現了一些新名詞和新事物,但是其中蘊含的意象遠遠不如傳統詩詞中的意蘊深遠、意象美好,而郭沫若《女神》中的科學意象,不僅增加了詩歌的新穎性和審美價值,同時也給科學戴上了美學的籠口。例如其所創作的《金字塔》中對地球公轉與自轉的描述,“是地球在自轉,公轉,就好像一個跳著的女郎將就你看[1]”,通過對天文學知識的藝術想象,添加了新穎的意味,使詩歌更加意義深遠。再例如其在《日出》一詩中對“摩托車”這一科學意象的運用“太陽出來了,哦哦,摩托車前的明燈!”,在中國傳統神話中,太陽是駕車而出的,而在詩中,作者通過大膽想象,將其描述為駕著摩托車而出,為冰冷的機械穿上了華麗的外衣。
科學意象使郭沫若的《女神》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而詩歌則為科學穿上了美麗的外衣,兩者的融合,使郭沫若的《女神》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并充分體現出了現代科學精神,對當時新文化運動中“五四”的時代精神進行了深刻表現。
二 人物與地名意象中的文化精神解析
在郭沫若的《女神》中,也出現了眾多的人物意象與地名意象。雖然這些人物和地名在西方文學中較為常見,但是在當時我國的文學中十分稀少,其在詩集中的出現,充分展現出了作者世界性的目光和開放意識。
《女神》中出現的人物意象既包括中國人物也包括外國人物,其中涉及到了文藝家、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革命家等,例如莊子、老子、尼采、羅丹、盧梭、列寧、泰戈爾、哥白尼等。其中,文藝家、革命家與哲學家居多,且涉及到的歐洲人最多,共二十七人,由此可以看出,郭沫若對歐洲各方面的了解十分深入、廣泛。因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在這些人物意象中也不乏西方神話人物,例如羅馬神話中的愛神Cupid,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波塞冬等。
《女神》中的地名意象也延伸到了世界各個位置,例如雷鋒塔、長城、印度洋、金字塔、貝加爾湖等,包含了中國、荷蘭、英格蘭、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的地點和名勝古跡、山川河流。例如在《晨安》一詩中,郭沫若以“晨風呀!你請把我的聲音傳到四方去吧![2]”為開頭,緊接著問候了祖國的青年和各個名勝古跡、山川河流,隨后又將目光放大至世界各個地方,并問候了各國名人,充分展現了作者的世界性眼光,體現出了開放的文化精神。
三 景觀意象中的文化精神解析
郭沫若《女神》中的景觀意象主要展現出了個性解放的文化精神。中國傳統古典詩詞中的意象多為含蓄、典雅,而郭沫若《女神》中的意象則充分展現出了“大”和“動”的特征。在詩歌創作中,郭沫若將整個大自然都作為描寫對象,其景觀意象小到草木飛禽,大到宇宙地球,全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宇宙地球等象征永恒、博大的意象,在《女神》中出現頗多。同時,郭沫若認為二十世紀是個動的世紀,因此在詩歌中多體現“動”的意象。例如其在《天狗》一詩中所描述的,“吞、飛奔、狂叫、燃燒、廢牌、剝皮、食肉、吸血……[3]”,讓人眼中仿佛看到了事物在飛速運動,給人以熱血沸騰的感覺。
也正是這種不同于其他詩人的意象展現,使郭沫若《女神》中的景觀意象,進一步體現出了個性解放的文化精神。
結論:
郭沫若的《女神》中的意象豐富,無論是科學意象、人物意象、地名意象還是景觀意象,都是其對新文化引入的體現,整個詩集在注入新文化后,也體現出了現代科學文化精神、開放文化精神、個性解放文化精神等不同文化精神,至今在我國文化發展中還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劉玉峰.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J].語文建設,2013,6(6):53-54
[2]方長安.郭沫若《女神》中的“西方形象”[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6):110-114
[3]張巖.郭老早期詩歌作品中的神話意象[J].郭沫若學刊,2013,4(4):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