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健峰++金萌++曹文
【摘要】本文從戰略規劃、運行機制、現行體制及力量建設等角度,全面梳理、歸納了當前歐美、亞洲等國家國防及軍隊裝備后勤保障所呈現的新動向、新形勢和新特點,并就如何謀劃我國國防與軍隊裝備保障改革頂層設計提出了參考性的建議。
【關鍵詞】國防與軍隊;裝備與后勤;體制機制
戰爭形態的發展變化和高新技術武器裝備的空前使用,對各國國防及軍事武裝力量裝備保障建設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戰爭形態的發展變化、精準提高保障效能,外軍從綜合國力支撐裝備后勤的戰略高度,統籌規劃裝備與后勤保障工作,把軍民一體、集約高效作為裝備后勤保障改革的核心目標,構建了適應現代化作戰需要的裝備保障新體制、新機制。
一、外軍裝備保障機制新形勢
當前外軍裝備保障機制呈現出鮮明的兩大特點:一體化管理與統分結合。一體化管理包含兩層含義,一是由裝備主管部門對科研、采購和維修保障一體化管理,二是裝備保障與物資儲備供應等所有后勤工作由采辦主管部門一體化管理;統分結合指在統帥部統一領導下,由三軍分散實施。這種大機制主要有三種模式:
一是以美、印、日為代表的國防部主抓裝備后勤保障政策、計劃,由三軍承擔實施裝備保障業務。如印度國防部國防生產與供應局,負責裝備保障政策、計劃和協調,三軍司令部相關部門如陸軍軍械局、海軍物資局和空軍維修局負責本軍種維修保障的實施。日本防衛廳管理局對自衛隊的裝備科研、補給與維修保障實施統一管理,合同本部負責維修保障的合同管理,三軍在防衛廳統管下設相應的裝備保障機構具體實施。
二是以俄羅斯為代表的通用裝備保障由國防部統一管理,專用裝備保障實行三軍分管。俄國防部總裝備部負責統管全軍裝備科研、采購和通用裝備保障工作,陸海空軍司令部設技術保障部門,分管本軍種專用裝備的維修保障。
三是以法、德為代表的國防部領導全軍裝備保障,國防部與三軍共同承擔裝備維修保障任務。如法國、德國國防部武器裝備總署不僅負責裝備保障的統一領導,而且負責海空軍裝備、戰略戰術導彈等重大裝備的維修保障的實施,同時各軍種參謀部負責本軍種裝備保障實施。
二、外軍裝備保障運行體制新特點
(一)強調后裝保障的統一組織、綜合協調。
美、英、德、法、日、印等多個國家各軍種部和戰區以下參謀部設后勤與裝備保障主管,負責統一指揮裝備保障與其它后勤工作。如美軍“21世紀部隊”保障系統由戰略層次的“高級后勤(裝備及物資)主管”統一負責,戰略、戰役和戰術各層次的后勤主管將整個作戰空間保障部隊聯為一體實施綜合保障,從而為美軍實施空地一體化作戰和體系支撐精兵作戰等全新作戰樣式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強調“軍外經營”戰略,全面實行軍民一體化保障。
現代化作戰對保障的高度依賴性,決定了裝備后勤保障僅依靠軍隊建制保障力量遠遠不夠。目前,美、英、德、法、日等國家,均將軍民通用裝備保障工作和服務性、儲備性、保養性工作交給地方管理,通過擴大軍外維修保障,實現以綜合國力保障軍隊及作戰行動。如美軍通過“軍外經營”戰略和“利用民間力量加強軍隊后勤計劃”,將現軍事力量中約十九萬人的裝備保障工作(美軍倉庫維修保養工作的28%、空軍后勤服務的50%、陸海軍后勤服務的45%)交給地方經營和完成。同時,美國國防部依托民用部門減少國防部庫存,通過“供應商直接交貨計劃”和“供應商進貨計劃”,由供貨商向國防部用戶直接交貨,大大節約了庫存。因此,國防后勤局的物資庫存減少了76%,周轉期縮短了93%,管理經費減少了31%。
另外,外軍高度重視廣泛動員民用部門力量,建立后勤保障預備役部隊和高技術裝備保障力量。海灣戰爭中,美國從高技術部門和1000多家企業中征召裝備后勤保障后備役人員10余萬人,占美軍參戰后勤部隊總數的70%。如組織2架E-8A新型飛機戰場中、小修,格魯曼公司就派出50多名專家。
(三)強調建立強有力的區域內綜合保障。
進入21世紀,美軍、俄軍均按照“區域維修理念”,通過賦予一定的業務自由度和經濟自決權,逐步建立了劃區保障體制,形成每個區域多個綜合保障中心或一個綜合保障基地的新格局,實現了“資源集約、綜合高效”的保障體系。如海灣戰爭中,美軍歐洲總部建立了一個后方支援基地,并在地中海、印度洋地區和海灣國家設臨時基地,在陸上動態部署了2個軍級后勤保障部隊為戰役軍團提供伴隨保障,在海上部署了龐大的海上機動保障力量,在空中動用了本土和歐洲加油機提供動態保障,從而構成了“多點聚焦,逐點遞進”的保障體系。
(四)強調三軍聯保和布局結構優化。
首先是注重布局結構精簡優化。經過十年不斷調整精簡,美軍軍內維修廠由100多家壓縮到30多家,海軍船廠由8家精簡為4家,空軍倉庫從5個削減到3個。同時明確各保障單位任務分工,避免重復交叉:陸軍安尼斯頓維修廠統一負責M1“艾布拉姆斯” 坦克及重型車輛的維修保障,科帕斯克里斯蒂維修廠統一負責陸航裝備,空軍奧格登后勤中心統一負責F-4、F-16飛機和“民兵”、MX導彈的維修保障。
其次是注重軍種間聯合保障。美國防部設立了國防倉庫保養委員會,統一組織、協調三軍計劃,提出“只要能獲得經濟效益又不影響作業能力,應實現軍種間維修保障相互支援”,明確規定軍種協作協議的簽訂、經費的償付,使代修方獲得經濟補償。目前美軍相互代修裝備和聯合保障遍及各軍種:陸軍為海空軍代修戰術衛星通信終端設備,海軍為空軍代修“麻雀”空空導彈,空軍為陸海軍代修慣性導航系統。
三、對我軍裝備保障機制體制改革的核心啟示
(一)堅決推進裝備保障軍民融合建設。
按照習主席關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戰略要求,堅決破除軍隊自成體系,堅決打破軍地利益堡壘,把能依托軍外力量承擔的裝備保障工作,特別是部隊難以完成或沒必要由部隊完成的高技術裝備、軍民通用裝備保障,盡可能通過競爭擇優方式交給工業部門;軍內僅保留少數核心維修工廠,其余逐步轉交地方或委托地方管理。同時,從以上地方高技術部門和裝備生產維修企業抽調專業力量,組建裝備保障預備役旅團、營、連,以適應戰時快速動員、迅速組建軍外支援保障力量的要求。
(二)堅持集中統一領導,完善軍、地分工分級管理體制。
借助軍隊全面改革契機,完善集中統一領導與軍地分類管理、分級實施相結合的裝備保障體制,一次性理順軍地雙方及上下、縱橫關系;在修訂裝備及后勤保障《條令》、《條例》時,全面明確、規范軍地分工、分類分級管理的層次、關系和責任,以全面改革保障體制機制、優化力量結構布局、提高軍地聯合保障效能。
(三)強化戰區一體化綜合保障體系建設。
建立戰區統一的裝備與后勤聯合指揮機構,由主管裝備工作的領導牽頭負責,統一指揮和協調區域內裝備及后勤保障工作;在運行上,加強裝備保障與物資器材供運的統一指揮和跨軍兵種的聯合保障,強化快速、高效的戰役裝備保障力量及體系建設。
(四)優化區域通裝聯合保障結構布局。
根據聯合作戰對裝備與后勤保障的要求,按照“劃區保障、通裝聯保”的思路,及早優化各戰區軍兵種聯合保障力量結構和布局。在各戰區擇優抽調現有維修力量,組建各戰役方向通用裝備保障中心,直接對區域內各軍兵種通用裝備實行統一保障,對專用裝備開展“聯合軍種”或“牽頭軍種”的保障模式,以全面提高裝備保障資源利用率和保障效能。
參考文獻:
[1栗琳.美軍裝備維修保障[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6,12
[2]黃益嘉.信息化戰爭裝備維修保障[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