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鳳德
[摘要]電影除了故事情節,還能通過場景讓我們感受不同類型的空間之美,本文基于我國鄉村題材電影創作發展的歷程,討論了當下公眾的特殊情感需求——“鄉愁”。文章對“鄉愁”產生的原因以及當下我國鄉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部分問題進行了系統分析。通過對部分鄉村電影場景的描述,從村落的位置選址、院落的功能布局、農耕的生產生活方式、樸素的人性特質以及獨特的民俗文化等角度闡釋了我國的“鄉村之美”及對當前的現實意義,啟發人們通過欣賞電影,感受、發現并體驗別樣的生活。
[關鍵詞]鄉村;電影;場景;鄉村之美;現實意義
鄉村題材作為一種具體的電影類型,其創作總量和影響力一直處于相對比較弱勢的地位。思考當下的鄉村題材電影,除了娛樂其還能引發人們內心深處的“思鄉”情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鄉愁”。為什么會產生鄉愁?如何發現和認識鄉村之美?鄉村題材電影在我們回味鄉愁過程中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
一、我國鄉村題材電影的創作與發展回顧
思考我國鄉村題材電影的創作與發展發現,其總是與社會發展的總體背景緊密相關。縱觀我國鄉村題材電影的發展歷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至今,逐步經歷了從高潮到沉寂,而后進入到緩慢的發展期,總體面貌如下:
1.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中國鄉村題材電影創作的一次高潮,當時經濟體制的改革讓整個鄉村社會發生了巨變,鄉村題材電影在當時電影市場中占據了相當重要的地位,其中趙煥章的鄉村三部曲《咱們的退伍兵》《喜盈門》《咱們的牛百歲》是那一時期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還有胡柄榴的《鄉音》《鄉民》和《鄉情》系列。相比而言,前者多以喜劇的方式反映當時鄉村社會的變化,而后者更側重于從知識分子的視角,對當時鄉村文化的發展與沉淀進行思考,強調對鄉村“詩意境”的追求。對有鄉村生活經歷的人而言,這樣輕松而貼近生活的電影很容易引發其心中的“鄉愁”。
2.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鄉村題材電影的創作進入了沉寂期,雖然這一時期推出了一批以張藝謀等第五代導演為代表的部分作品,但相比同時期其他題材的電影而言可謂進入到了一個沒落的時代。這一時期鄉村題材電影的顯著特征是紀實性降低而創作性增強,如電影《黃土地》中那一望無際的大場景、滾滾而來的腰鼓聲,求雨、紅喜轎、紅嫁衣、紅對聯;《秋菊打官司》中的房子在一串串紅辣椒的裝點下顯得格外耀眼,為達到特殊的藝術效果,電影場景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張。與其說這再現了當時的民俗,倒不如說是導演們創造了一種新民俗;與其說是對鄉村生活的真實描寫,倒不如說是導演們創造出來的鄉村奇觀。但正是因為經過藝術加工過的場景,也才更加容易撩起我們當前內心的“鄉愁”。
3.新世紀以來鄉村題材電影的緩慢發展,相比這一時期極度繁榮的電影市場,鄉村題材電影的數量雖然還在進一步增長,但總體上只占極少的比重,這一時期鄉村題材電影表現的重點已不再僅僅是社會發展狀況的客觀描寫或是相對單純的藝術創作。喜劇化、娛樂性與反映社會現實的影片類型并存,如《春娥》《十八個手印》《灑滿陽光的路上》《鴛鴦村的故事》《大學生小村官》等。總體而言,影片內容、風格及創作者的多元化是這一時期鄉村題材電影創作的主要特點。
透過以上鄉村題材電影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相比其他電影類型,鄉村題材電影雖然不是電影市場的主體,但依然有越來越多的文藝工作者熱衷于此類電影的創作,究其根本在于藝術創作除了商業經濟方面的訴求,還有推進社會文化傳承與發展等其他方面的追求。而當前人們從此類電影中能夠感知到的除了離我們越來越遠、模糊不清的故事情節外,就是深藏在我們內心深處且揮之不去的“鄉愁”。
二、公眾對“鄉愁”的情感需求分析
為什么我們都懷有各自的“鄉愁”?其根本上取決于人的“社會性”。
1.從整體上看,“鄉愁”是整個人類社會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共性,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存在與超越》中寫道:“當代世界面臨著歷史連續性斷裂的危險,所以我們必須審慎地把握以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樣式等文化遺跡遺址形式存在的歷史記憶,發現養育我們現代人的生命源泉。”作家馮驥才也說過:“鄉愁的載體是歷史傳承。”如果任古建筑、古村落、古代文化等文化遺跡遺址毀棄、消逝、湮滅,那么,歷史的斷裂就會成為事實,我們就會毀滅自身,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就會變成一片荒蕪。因此,從人與社會的關系看,只要是正常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隨著生活經歷的不斷沉淀,都會產生對自己以往生活的懷念,都會有屬于自己的“鄉愁”,這種情感不會因民族和文化差異而不同。
2.社會轉型發展對鄉村文化傳統帶來的沖擊是我們呼喚鄉愁的直接原因,也讓我們對鄉愁有了更加迫切的追求。具體表現在城鎮化過程中,大量鄉村的規劃建設受西方現代文化的影響,在道路與社區命名上普遍放棄了原有的文字符號和文化傳承,被洋氣十足的“某某國際花園”或“某某城”取而代之。千城一面的評價在城市規劃與建筑學領域形成了廣泛共識,雖然部分專家學者在為本土特色的居住環境進行著努力,但在發展欲望面前,特色文化正不斷地淡出我們的視線。新型的居住方式改變了鄉村原有的鄰里關系,“鄉親”之間的心理距離被逐漸拉遠,這使曾經有著鄉村生活經歷的人,懷舊情緒越發強烈。
3.中國獨有的文化傳統是“鄉愁”產生的另一原因,在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價值的中國人心中滲透著強烈的家庭觀念。中國人對家所懷有的特殊感情是其他地區文化所無法相比的,例如,在每年中秋或春節這樣的傳統節日,數以億計的人們不遠萬里返回自己的家鄉,除了和自己父母的短暫團聚,還有內心深處的“歸鄉”情結。作為中華民族的顯著特征,“葉落歸根”“父母在不遠游”“寧念家鄉一捻土,莫戀他國萬兩金”的傳統觀念已深深埋在了國人心中,這都是當前人們會懷有鄉愁的原因。
因此,從人的社會屬性、當前社會發展的現狀以及中國文化的價值觀看,“鄉愁”是當前我國社會居民普遍存在的情感需求。然而,當下我們的鄉愁,卻只能如我們的父輩所言,“原來的很多東西只能在電影中才能看到了”。
三、鄉村題材電影場景中的“鄉村之美”
1.村落之美。鄉村電影中村落文化的多重意蘊與獨特魅力的彰顯,既是物質文化層面民族生活與狀況的折射,也是精神文化層面的民族文化和美學精神的傳演。千百年來,在中國這塊土地上,因為自然環境和文化的差異形成了大量獨具魅力的鄉村村落。村落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內部的空間格局、宜人的空間尺度都在詳細記錄著我們的生活,如村頭處、大樹下、谷場旁、鄰里間共同度過的閑暇時光等。當然,電影中的村落之美還表現在建筑上,建筑也是電影表達村落美的主要對象,不管是江南的臨水宅第、東北的農家小院還是陜北的黃土窯洞、閩南的夯土土樓等都在靜靜講述著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的動人故事。如電影《暖》中徽派建筑的尊重自然、融于自然又創造自然的美學特征;《那山那人那狗》中的吊腳樓所表現出的天人合一的美學意象等,這既是建筑美的表達,也是電影意象美的組成部分。
2.院落之美。所謂“田園”生活,其主要指“耕種的田”與“生活的園”,其中“園”即意指“院落之美”,院落之美具體表現在它獨特的空間結構,即前庭后院。例如,我國北方地區的四合院、皖南地區的天井院、客家的圍屋以及云南一帶的一顆印院落等。院落對中國人來說,不僅僅是一個物理空間,而且是家的核心部分,院落一方面為家庭生活創造了相對獨立的物理與心理空問,也反映出儒家的道德觀以及在這種道德約束下的家庭生活。另外,院落作為鄉村空間結構的最基本單位,也創造了鄰里間難以言說的親情,正是這種院落的間隔和比鄰才在鄉村居民中間形成了所謂“遠親不如近鄰”的情感紐帶,這在鄉村題材電影中是非常多見的。
3.農耕之美。在中國傳統的價值觀中,依靠自己勞動創造自身所需,一直是一種高尚的生活方式。這種觀念在不同時期的電影中都有大量描寫,從古代隱居于深山的文人志士到如今生活在別墅豪宅中的成功人士,其相同點是都對農耕活動有著相當的興趣。對他們而言,農耕本身提供的物質并不是其從事農耕活動的主要原因,對農耕文化的依戀與體驗才是他們樂于勞動的主要原因。原始的鐮刀斧頭雖然在效率上遠不及現代化的農業機械,但它帶來的生活體驗卻是現代機械所無法替代的,這就是農耕之美的獨特魅力。作為個體,在社會生產讓我們逐漸遠離農耕文化的今天,電影中的農耕場景還是可以讓我們感受到別樣的美,也可以讓我們回憶起曾經有過的農耕體驗。電影《白鹿原》中那大片等待收割的金黃色麥浪以及《紅高梁》中隨風舞動的高梁田,在這種電影場景中既能讓我們感受到油畫般的藝術氣質,又能讓人感受到農耕所帶來的特有的艱辛生活。
4.人性之美。有過鄉村生活經歷的城里人,大都會對鄉村中和睦友好的鄰里關系記憶猶新,而在影視劇中也時常反映出城市與鄉村公共生活的這種差異。電影《一個都不能少》那近乎迂腐的主角人物、《邊城》中的老船夫等,雖然這些人物在性格方面各有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屬于鄉村人的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有傳統、樸素、真誠、善良以及一根筋似的堅忍性格。這些人物角色的性格如此相似并非只是巧合,它是千百年來建立在農耕生活方式和生活環境基礎之上的必然產物,在當前社會雖然無法絕對判定這種性格的優劣,甚至其是否還能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都值得懷疑,但值得肯定的是,它仍然是人性當中的閃光點。鄉村人對城市人那種“老死不相往來”的批判,也許能再次看出鄉村人堅守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而正是鄉村電影中顯示出的這種最為樸素的人性之美,才在我們的內心深處始終懷有一份對這個龐大群體的認同。
5.文化之美。中國當前的快速發展不僅從物質層面迅速改變著鄉村,更從文化層面對鄉村文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鄉村生活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文化體系,具體表現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如傳統飲食、社會倫理、民風民俗、民間音樂、民間文學等,而所有這些既可以作為鄉村題材電影故事的背景環境,也可以通過這些間接傳遞出獨有的鄉村特色文化,當然也可以用電影獨有的方式去反思鄉村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表達出鄉村獨有的文化之美。如2016年由吳天明導演的《百鳥朝鳳》既是一部全面反映鄉村文化與發展現狀的電影,也反映了當前的鄉村文化形式、社會生活和人的道德品質方面發生的變化,深刻揭示了鄉村文化發展的現狀等一系列問題。其中大量有關鄉村文化傳統的細致描寫,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即將不在的“鄉愁”。
相比城市,當前鄉村的物質條件與生活環境還相對滯后,或者說不能很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總體發展,無法跟上快速發展的節奏。然而,我們也不能因此全盤否定鄉村美的客觀存在,特別是從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需求角度看,鄉村題材電影仍然能夠給我們帶來思鄉的滿足感,這也充分說明了鄉村美和鄉村題材電影對我們現實生活的意義。
四、結語
當下我們思考鄉村題材的電影,不能僅在娛樂的表象下單純消費它的故事情節,它的作用和意義也不只是對一個時代或社會狀態的簡單記錄,還要看到其作為傳承社會文化與價值觀的載體功能,從個人生活體驗的角度,去獲取個體在情感方面的更多需求。通過鄉村題材電影,讓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理解、發現獨有的鄉村之美,去尋回屬于我們自己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