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魁林
[摘要]動畫電影發展至今已然成為世界影壇上不可或缺的獨立存在,美國各大動畫電影創作公司均將目光投入到海外文化之中,而近年來風靡全球的中國文化自然成為美國動畫電影創作者們著眼的焦點之一。本文將在概述美國動畫電影發展及中國元素運用的基礎上,以《花木蘭》系列影片和《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為重點,以中國故事和中國形象為切入點,解碼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并試圖探析美國動畫電影中中美文化之融合。
[關鍵詞]美國動畫電影;中國元素;故事;人物;融合
一、引言
自20世紀初動畫電影產生以來,動畫電影憑借自己獨特的魅力征服了越來越多的觀影者,其在世界影壇的地位也與日提升,尤其是在美國迪士尼公司數十年的推動下,動畫電影改變了最初邊緣化的配角地位,成為當今世界影壇上不可或缺的存在,而美國動畫電影的發展又不可置疑地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觀影者的審美品位也不斷提升,對動畫電影在內容和形式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促進動畫電影的創新發展并實現更大的商業價值,美國各大動畫電影創作公司均將目光投入到海外文化之中,而近年來風靡全球的中國文化自然成為美國動畫電影創作者們著眼的焦點之一。20世紀末期,美國迪士尼公司出品了動畫電影《花木蘭》,隨后《花木蘭2》及《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相繼出爐,在美國本土電影市場以及中國電影上均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績,《功夫熊貓》系列電影更是一度成為觀影者翹首以盼的佳作。本文將在概述美國動畫電影發展及中國元素運用的基礎上,以《花木蘭》系列影片和《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為重點,以中國故事和中國形象為切入點,解碼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并試圖探析美國動畫電影中中美文化之融合。
中國傳統文化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中,擁有著無數發人深省和值得回味的經典故事與經典形象,這些經典的故事或形象往往被賦予了深刻的人文內涵,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與道德精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的改革開放浪潮中,中國開始了社會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輸出”與“輸入”,其中中國傳統文化憑借著獨立于世界東方的風采而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粉絲”,這也是美國動畫電影創作公司投資拍攝《花木蘭》系列影片和《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的重要原因。在中國,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和全民“吉祥物”大熊貓已經是婦孺皆知的存在,但在美國等海外國家中,花木蘭和熊貓是人們想要探尋的東方“神秘之物”,美國的迪士尼和夢工廠等動畫電影公司就很好地把握住了觀影者的這種觀影期待,在中美文化的結合點上大做文章。對于中國觀眾而言,雖然有關花木蘭、熊貓、功夫的故事或影像已經十分熟悉,但采用異國的表現方式來展示中國的故事卻成為中國觀眾對這些動畫電影的最大期待;對于美國等中國之外的觀眾而言,這些具有中國風的故事或形象又極大地滿足了他們對于文明古國的好奇心。所以,融入中國元素的美國動畫電影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實現了巨大的商業利益,如《花木蘭》榮獲第26屆安妮獎動畫電影導演的杰出個人成就獎;《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的第一部也取得了6.3億美元的票房佳績,這些影片不僅受到了重量級獎項的認可和驕人的票房成績,在全世界范圍內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
二、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故事
根據中國歷史記載,花木蘭出生于公元412年,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女將軍。在中國古代的兵役制度中,男性均有義務承擔不同程度的兵役。在一次征兵的過程中,花木蘭出于對父親的孝心而替父從軍,面對冷兵器時代的殘酷戰爭,這位巾幗英雄英勇殺敵,被封為“孝烈將軍”。而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因其忠孝的思想內涵也流傳至今,成為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故事。在中國電影電視發展史中,花木蘭的故事曾被多次搬上銀幕,其藍本均源自北朝民歌《木蘭辭》,但客觀地說,中國國內對于花木蘭故事的改編并不成功,反而是由美國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花木蘭》系列影片在中國引發了巨大的轟動。1998年,一部僅有80余分鐘的動畫電影《花木蘭》在中國上映,這部以美國人的視角和美國化的拍攝方式呈現而出的動畫電影使世界多國和地區的民眾領略了中國歷史故事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也使中國民眾感受到了一場中美文化的交鋒和交融。
在《花木蘭》系列影片中,迪士尼公司以中國歷史故事中的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為原型,融入了美國文化精神,書寫了一段兼具中美文化特色的巾幗英雄的光影故事。在影片中,花木蘭作為家中的長女一直具有超強的家庭責任感,甚至頗富男子氣概,在國家征兵之際,花木蘭偷走了父親的鎧甲,男扮女裝替父從軍。在從軍的過程中,花木蘭不僅要面對軍旅生涯的艱苦,還要隱藏自己的女性身份。但在奮勇殺敵的過程中,花木蘭不幸受傷,女性的身份也隨之暴露。然而,背負著欺君之罪的花木蘭并沒有就此逃跑,反而憑借自己的英勇和機智拯救了深陷困境的大軍,進而拯救了整個中國。更為可貴的是,在替父從軍并屢獲戰功的過程中,花木蘭還勇敢地追尋真愛并最終俘獲了將軍的心。在《花木蘭》系列影片的第二部中,導演就主要在感情戲上大做文章,獲得真愛的花木蘭不僅和將軍喜結連理,而且還幫助公主們踏上了勇敢追尋真愛的道路。細觀《花木蘭》系列影片,雖然導演在其中講述的是典型的中國故事,但對于花木蘭的經歷卻存在著很大程度上的改寫,在其中熔鑄了許多美國的女權思想、個人英雄主義等社會文化內涵。首先,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在迪士尼公司的創制下不再著重地體現忠孝精神,更多的是彰顯花木蘭敢于違抗皇命和時代潮流的獨立女性精神,一種“巾幗不讓須眉”的品格在其替父從軍和屢獲戰功的故事情節中得到了彰顯。其次,花木蘭大膽追尋自己的愛情,拒絕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與將軍在戰場結下了深厚的情誼,為了自己的愛情敢于突破一切世俗的限制。最后,從影片的結局而言,花木蘭雖然犯有欺君之罪,卻憑借一顆勇敢的心拯救了被匈奴劫持的皇帝,同時,皇帝也赦免了花木蘭欺騙君王和毀壞皇宮的罪行。在這一圓滿的結局中,個人英雄主義得以呈現,但需要指出的是,在《花木蘭》系列影片中,從支撐故事發展的重要轉折情節到影片的最終結局,并不符合中國歷史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但是這種“篡改”卻迎合了當代大眾的審美,在書寫勵志故事的同時增添了影片的娛樂性。
綜上所述,“花木蘭”系列影片的實質是迪士尼公司采用了中國歷史故事作為影片的外殼,在其中填充了包括女權思想、獨立精神、個人英雄主義以及反抗傳統和世俗的意志等美國文化中的價值觀念,對花木蘭的故事進行了全新的演繹,使之成為一個具有豐富時代感的女性成長的勵志篇章,為中國觀影者與西方觀影者均帶來了耳目一新的觀影體驗。
三、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形象
在《花木蘭》系列影片證明了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后,美國的夢工廠公司投資拍攝了《功夫熊貓》系列影片,更為精準地把握住了中國文化中“功夫”和“熊貓”兩個吸引眼球的元素,使中國觀影者的民族自尊感得到強調,西方觀影者的好奇心得到滿足,從而取得了遠超《花木蘭》系列影片的票房佳績。2016年,《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的第三部上映,再次引發了國內外的電影評論者對于該系列影片的關注。
在《功夫熊貓》系列影片中,存在著許多具有中國風情的角色形象設置和物事形象描摹,以一只熊貓的成長講起,塑造了一個英雄般的熊貓形象。熊貓阿寶曾經是面條店的學徒,笨手笨腳的它在學習制作面條過程中的表現差強人意,但是,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阿寶并沒有放棄對于未來的憧憬,它甚至幻想自己能夠與功夫明星一決高下。為了驅逐邪惡勢力大龍,阿寶所在的“和平谷”舉辦了一場比武大會,在陰差陽錯的選拔過程中,阿寶竟然成為代表“和平谷”與惡龍一決高下的“幸運兒”。這次中選使阿寶的功夫明星之路正式啟程,在經歷了包括老虎大師、猴子大師、仙鶴大師、毒蛇大師、螳螂大師以及“師父”的調教和訓練后,阿寶逐漸克服了自己生理和心理上的弱點,成為一個“功夫熊貓”并最終戰勝了“和平谷”的“惡龍”,即狂妄自大的雪豹,從而保衛了“和平谷”的和平。在《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的第二部和第三部中,已經成為“神龍大俠”的阿寶與自己的師父和蓋世五俠共同保衛著“和平谷”的和平,而一個擁有著超強武器的邪惡勢力,即孔雀卻預謀著打破這種和平,新一輪的戰斗也隨之拉開了帷幕。為了探尋破解孔雀武器的方法,阿寶回到過去并試圖解開自己的身世之謎。在探尋過去、釋放能量的過程中,阿寶與自己失散已久的父親相遇,并一同來到了一個安樂祥和的熊貓國度。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熊貓國度中,邪惡勢力再度威脅著熊貓們的生活,而阿寶則再次承擔起了保衛和平的重任。
通觀《功夫熊貓》系列影片,我們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具有中國風情的形象:首先,這一系列的影片選擇了中國的國寶級動物,即大熊貓來擔任主角,尤其是在《功夫熊貓3》中,導演更是設置了一個熊貓聚居的國度;其次,在主角熊貓阿寶成長為“神龍大俠”的過程中,其授業恩師及它們傳授給阿寶的功夫也均是中國功夫中的典型代表,如虎鶴雙形、猴拳、螳螂拳、飛檐走壁等;再次,在這一系列的影片中,隨處可見具有中國特色的物事,如具有典型中國風貌的“無皇宮”建筑,飛檐走壁過程中呈現出的紅磚綠瓦,具有中國風土人情的生活用具,等等。這些具有中國風情的形象使中國觀影者感到了親切,也為西方觀影者帶來了新奇的感官體驗,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功夫熊貓》系列影片中的中國形象背后蘊藏著的是濃重的美國文化價值觀念,這與《花木蘭》系列影片中的中國故事與美國文化的結合十分相似,它們的相似之處就在于影片對于個人英雄主義和“美國夢”的體現。在《功夫熊貓》系列影片中,熊貓阿寶從一個面條制作實習生逐步成長為拯救“和平谷”的大俠,實現了曾經的“白日夢”,這無疑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彰顯和“美國夢”的書寫。《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的導演斯蒂文森曾在訪問中提到,這一系列的影片已經籌劃了十余年之久,其核心就是滿足觀影者關于除惡揚善的英雄夢想,而其個人對于中國文化的喜愛,使他萌生了采用熊貓這一中國的國寶級動物為動畫電影的主角,使此片成為寫給中國的“情書”。事實上,《功夫熊貓》系列影片確實在世界范圍內傳遞著“中國風”,但更為重要的是,采用中國熊貓這一動畫電影領域的新興角色來書寫美國式的英雄夢想確實為夢工廠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利益,這封“情書”不僅贏取了中國觀影者的“情”,而且憑借其創新性贏得了西方觀影者的“愛”,可謂美國在動畫電影創意、制作過程中的一次成功實踐。
四、結語
探討美國動畫電影中的中國元素運用的最主要意義在于借鑒美國動畫電影在發展過程中的有益經驗,并以此促進中國本土的動畫電影的發展。事實上,中國動畫電影一直在謀求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的結合點,但這一探索過程并不順利,許多國產動畫電影或固執地把守在傳統文化之上,或單純地迎合時代潮流中的娛樂性,這使中國本土的動畫電影在票房成績乃至口碑等方面均不盡如人意。就美國動畫電影的發展經驗而言,做好中國的動畫電影不僅需要堅守自身的敘事內容和敘事風格,自本土文化中充分汲取養分并賦予其時代內涵,而且要在此基礎上開拓思維,將海外文化中的元素吸納進來以豐富中國的動畫電影創作,促進中國動畫電影朝著品格獨立、兼容并包的方向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