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華
隨著信息化的快速發展,數字時代已經來臨。在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我們選擇“微課”這一切入點,讓微課來助力語文教學。“微課”是指基于教學設計思想,使用多媒體技術在十分鐘內就一個知識點進行針對性講解的一段音頻或視頻。微課具有制作簡單、使用方便等特點,可以很好地解決學生間的差異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朗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微課可以大力發揮作用的舞臺。
一、激趣:感受朗讀魅力
朗讀,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在語文學習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語文老師們總是跟學生強調“多讀幾遍課文”。可是,反復的朗讀,可以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也可能會消磨學生讀的興趣。“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助學形式,無疑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利用“微課”來提高學生朗讀的積極性。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畫面欣賞老師的朗讀,身臨其境地跟著老師參與朗讀。
語文版四年級上冊《晏子使楚》的微課,重點是指導學生讀好人物間的對話,了解人物的心理狀態、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微課中,采用《南橘北枳》的動畫,呈現晏子和楚王的對話場景:“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出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讓學生進入到情境之中,想象自己就是晏子,在楚王羞辱之下,進行強而有力的回擊。學生們通過微課中的配音朗讀,體會到晏子話語中的力量——“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楚國的水土不同吧!”一個不卑不亢、正氣凜然的晏子形象在朗讀中刻在了學生的心里。這樣的朗讀,學生們讀得興味盎然,欲罷不能。
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詩,小學階段的古詩文教學,以讀為本。為了提高學生讀詩的興趣,我們錄制了一些古詩的朗誦微課,讓學生欣賞、學習古詩吟誦,感受古詩吟誦的節奏美、聲韻美,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解難:教授朗讀知識
《語文課程標準》每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強調:“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朗讀首要的要求就是讀正確。所謂“讀正確”,就是要做到“六不”:不錯字、不丟字、不加字、不重復、不唱讀、不停頓,同時,還要將多音字、輕聲等生字的字音讀準。無疑,課文中多音字、形近字以及一些語氣助詞、兒化音、輕聲、變調等是學生朗讀正確的大障礙,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我們嘗試運用引進微課。
如《桂林山水》一文中蘊含了“啊”字的變調知識。課文第二、第三自然段里有兩個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兩句一共用了六個“啊”字,強化了作者情感的表達。可是讀準“啊”的變調卻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因此,我們設計了一節《“啊”的變調規律》的微課。
在短短六分鐘視頻里,教師從課文中六個“啊”字入手,講解了“啊”字與前面音節末尾音素的六種關系,使學生了解到“啊”在不同字音的末尾時,讀音的不同變化。在微課視頻中,除了講解,老師還進行示范,帶領并指導學生的朗讀。課堂教學前,將微課視頻傳給學生進行預習,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掌握“啊”音變朗讀規律,解決了課文朗讀時的難點。
平時教學中,因為班額過大,班級學生差異性大,使得一些學生“吃不飽”,一些學生“不消化”。而微課的引入,就解決了這個問題。由于學習在課外,微課以視頻形式出現,所以不同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需要來決定看幾遍。如有些學生看一遍微課就可達成目標;有些學生,則可以將視頻里的教學內容或暫停或重播,根據自身情況來調節學習速度,直到學懂為止;學生第二天來到課堂,學習的起點是差不多的,教師在課上用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幫助,以及與同學的協助下完成知識的內化,同時,創設想象與表達的情境,促進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微課就像學生的隨身老師,根據學生的需求提供“無微不至”的指導。
三、導法:掌握朗讀的技巧
朗讀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訓練形式,也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當大多數學生對讀書產生了興趣時,整個班級就會形成一種濃郁的讀書氛圍,這時,教師要趁勢交給學生讀書的“金鑰匙”,教會學生體驗文章語言文字的節奏、情感色彩等,學會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來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變“我要讀”為“我會讀”。
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一文中有這樣一些詞語:淅淅瀝瀝、滴滴答答、叮叮咚咚、嘩啦嘩啦、啪啦啪啦、啪啪啪、嗵嗵嗵、咚咚咚,這些都是擬聲詞,它們不僅形式多樣,而且節奏富有變化。怎么讀?老師在微課中專門對擬聲詞做了朗讀方法指導,聽辨“咚咚咚!咚——咚——咚!”等詞語在朗讀時音調、音長的區別,讓學生發現“咚咚咚!”三個字連起來讀,發音清脆,干凈利落,就像小軍鼓敲起來了一樣。“咚——咚——咚!”每個字都要拉長一些,聲音可以由強到弱,就像大鼓敲擊,聲音傳得很遠很遠。通過老師在微課中示范朗讀,讓學生通過模仿、體會,提高朗讀水平。
微課中老師的講解、示范朗讀,讓學生學習了朗讀技巧,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韻律美,同時也對學生進行聽的訓練,教師在微課中激情地示范朗讀也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
四、悟情:深化朗讀體驗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朗讀教學的指導與訓練,不能只停留在讀準字音、讀順文句、背誦文段的這些層面上,而應該將學生在朗讀中的審美感受和情感體驗調動起來,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想象和聯想,呼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朗讀鋪設一座通向作品深層美感的橋梁。
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父親、樹林和鳥》這篇課文語言樸實,畫面感強,每一個詞都充滿情感,于是把本課的微課設計落腳放在朗讀情感的指導上。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突然,父親站住了,朝幽深的、霧蒙蒙的樹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聞了又聞。”微課中,老師抓住“望了又望”一詞引導學生們想象:父親在樹林里伸長脖子,抬著頭朝這棵樹望一下,又朝著那棵樹望一下,上上下下望了很多遍的情形,配上鳥兒動聽的鳴叫,父親望著樹林的圖片,引導學生體會父親對樹林,對鳥兒深深的愛。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思維。因此,這就決定了他們必然對直觀形象、色彩鮮明的事物感興趣。微課正是通過形象生動的動感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背景,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以此撥動學生的心弦。它以不同形式的朗讀,不同理解的朗讀,融入自己的體驗,通過對文本的再創造,更好地把握和感悟文章含義。
微課作為新時代信息技術正逐漸以其獨有的特點促進著教學改革。我們將微課與語文朗讀教學相結合,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情況,利用教學視頻在輕松的氛圍中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學習,同時在課堂中使用微課,還可以更好地實現互動。在“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應該用好、用活微課資源,讓課堂讀書聲美起來。
(作者單位:湖南省岳陽市岳陽樓區花板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