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旖旎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
“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農業信息化發展研究
劉旖旎
(貴州財經大學,貴州 貴陽 550000)
本文就“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農業信息化發展進行研究,根據調查分析貴州農業發展現狀,并對“互聯網+”背景下貴州省農業信息化發展進行展望,提出貴州需要著力人才、信息化建設、信息化網絡體系構建等方面的建議。
“互聯網+”;農業信息;發展研究
“互聯網+”戰略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農業作為我國的第一產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基礎。經過近些年的發展,我國農業信息化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農業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農業信息化網絡平臺規模初顯,農業遙感監測被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實踐活動中,農業信息服務模式也漸趨多樣化,信息化技術逐漸滲透到整個農業產業,對建設現代農業的貢獻日益凸現。
我們主要從生產要素來分析農業發展現狀,農業生產要素的種類較多且必須相互匹配,本文主要就土地、勞動力及技術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是農用生產資料獲取情況,種子、農藥、肥料、農用薄膜等農資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農資的質量與農業生產安全休戚相關,涉及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但是,貴州省近些年來,假冒偽劣的農作物種子、農藥、肥料、農用薄膜充斥市場,使得不少地方連續發生大面積減產,甚至絕收的惡性農業事故。
其次是勞動力情況,貴州省2005年-2012年農村剩余勞動力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貴州省近年來農村剩余勞動力數量方面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但就筆者調研來看,貴州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呈現出兩個特征:1.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年紀較大、素質低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范圍多以18歲至30歲的青少年為主,40歲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較多,他們缺乏技能,不具備必要的素質;2.農村剩余勞動力男女比率失調。“男人外出打工,女人種田養子”已成為農村固有的傳統。由于農村中的性別歧視現象,男性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女性,因此,農村勞動力以素質較低的女性為主。
再次是技術,近年來,貴州省農業科技創新步伐加快,過去農業科技創新由政府一元化供給的局面被打破,農業科技創新的供給主體呈現多元化,這極大地緩解了農業科技創新投入不足的困境。其中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是由縣鄉兩級設立的為農民提供農林漁業、畜牧業、農業機械等科研成果與實用技術服務的組織。
3.1 建立網絡信息體系發布農業信息
首先,筆者運用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來代表農產品交易價格情況。農產品生產價格指數指的是一段時期之內,農產品生產者出售農產品的價格水平變動趨勢及幅度的相對數。
貴州省農產品交易價格劇烈波動,存在嚴重的“過山車”現象。這很大一方面是因為信息流通體系建設不健全造成。農村地區地理位置偏僻,與市場的接觸較少,農民們不能實時了解市場上產品的供求信息,只知道一味的種植農作物,導致農產品供求關系嚴重失衡,而帶來交易價格的波動。近年來在推進農業信息化發展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為解決農產品價格“過山車”問題,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基本建立了以“農經網”建設為龍頭,自上而下的農村經濟信息網絡,加強信息延伸基礎建設。
3.2 利用農村電子商務拓寬銷售渠道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全國都在大力發展農業信息化,貴州省在這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努力,力圖通過農村電子商務來開拓農產品市場,在貴州省有些地區建立了電子商務服務站。筆者通過調研后發現,目前,貴州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主要有兩種模式: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站以及電商網站銷售。電子商務服務站主要有銷售、代購、代銷三個功能。在貴州省有關政策的鼓勵和扶持下,有一部分企業進駐貴州,與政府或者當地企業合作,成立了專門的電子商務公司。這些電子商務公司通過與當地大型的制造企業合作,說服企業與電子商務公司合作,將公司的產品展示在電子商務網站上。
自引進“農村電子商務”的概念后,在短短幾年內農村電子商務發展迅速,具體年交易規模狀況如圖1所示:

圖1 2012年—2015年貴州省農村電子商務年交易額① 單位:億元
雖然貴州省農村電子商務在近幾年來發展速度,但是在全國市場中所占份額卻是微乎其微。以2015年為例,根據貴州省商務廳的數據,2015年,全國電商交易額18.3萬億元,貴州電子商務交易額為1066億元,占全國的0.58%。另外,貴州電子商務發展水平和周邊省市的相比,差距巨大。2015年,貴州電商交易額只有湖南的四分之一,重慶的電商交易額是貴州的6倍,廣西也達到貴州四倍以上,超過貴州3000多億元。可見,電子商務這一交易渠道的建設大大推進了貴州省農產品交易,但是與其他省份相比,還遠遠落后于平均水平,其信息化運用程度還有待完善。
4.1 優化生產要素
首先,進一步落實明碼標價制度。以農資經營網點、農村超市等為突破口,依托村組,重點依靠鄉鎮,把明碼標價制度深刻落實到鎮、村級別,開展明碼標價進鎮入村活動,制定有關實行商品和服務明碼標價的相關規定并免費發送,將商品標價簽發送到各營銷網點,將明碼標價制度覆蓋到更廣大的農村。其次,創新價格信息發布載體,緩解信息不對稱現象。一是實時跟蹤化肥、種子、農膜、農藥等市場價格,由物價局工作人員深入到鄉鎮進行巡查、回訪、提醒、告誡跟蹤的方式。二是推出手機和報紙“價格動態短信通”服務。三是通過貴州省農經為農民群眾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通過以上措施使農民及時了解市場價格動向,從終端排擠出不法商家的不合理定價。
4.2 壯大農村信息服務人才隊伍
要實現農業信息化,人才起決定因素,在農業信息化推進過程中,必須重視人才的培養,農業信息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廣,知識面寬,從事這方面工作,不但需要懂得現代信息技術,還要擅長農業生產,不斷壯大農業信息隊伍對于全省信息化的普及以及現代農業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加大資金傾斜力度,為農民普及現代農業生產知識與有關技術以及信息傳媒、計算機技術等方面的培訓提供保障,整體著力提升全省農民的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
4.3 完善信息化建設
(1)推進信息服務數據庫的建設,指導農民科學生產。目前,貴州農村信息服務機構在向廣大農民的提供真正實用的信息方面還不足。因此,加強各種涉農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是貴州農村信息資源數據庫建設的重點。
(2)加大信息宣傳力度,增強信息消費意識。加大信息服務平臺宣傳力度,增強各信息服務機構工作人員的信息服務意識,是提高信息服務水平的基礎;加大對農民信息獲取能力的培訓力度,幫助農民依靠及時準確的信息提高生產能力,是全面增加農民收人水平的重要方式;提高農民的信息消費意識,是提高貴州農村信息化服務的基礎。
4.4 農產品信息網絡體系“進村入戶”工程的推進
首先,對農民進行信息普及教育。村居委會可以通過定期邀請專業人士開展講座,對農民進行信息普及教育。提高農民運用網絡搜集農業信息、整合農業信息的能力,使信息化建設的運用落到實處。
其次,統籌建設村級信息綜合服務站。以統籌建設村級社會事業公共設施的為基礎,再對村級各類專業信息點進行整合,統一設立村級的綜合信息服務室,提供農村黨員干部教育、農業專業技術培訓等服務,為農民提供信息查詢、發布的服務,為文化信息共享創造便利條件。
再次,多種形式信息服務模式的推廣與應用。借助通信、廣電網絡等企業的技術、人員、資金優勢,充分調動其積極性,綜合利用廣播、報刊等傳統信息服務手段以及移動短信、互聯網、熱線電話、數字電視等新媒介,進而創新信息服務模式,多維度、全方位推進農業信息服務。
① 數據來源:貴州省商務廳
參考文獻:
[1] 笪信仁.貴州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
[2] 羅遵喜,李傳浩.貴州省蔬菜種子的管理現狀及對策[J].長江蔬菜,2013(23).
[3] 葛磊.貴州省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的現狀與對策[J].耕作與栽培,2015(04).
[4] 周玉玲,張貴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現狀及創新途徑[J].安徽農學通報(上半月刊),2009(19).
本文屬于“貴州財經大學2015年度在校生科研資助項目”,項目名稱:信息化對農業綠色發展影響研究——以貴州省農業發展為例
劉旖旎(1993.5-),女,漢族,湖北咸寧人,碩士研究生,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經濟體制改革研究。
F323
A
1671-1602(2016)20-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