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錦秀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
【語言與文化】
晉北平魯方言類詞綴“頭”的研究
趙錦秀
(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陜西 西安 710119)
平魯區位于山西省北部,從方言分區看,該方言歸入晉語五臺片。該方言具有晉語區的共同特點:“圪”頭詞,分音詞十分豐富。簡單梳理前人對“頭”的研究,通過與陜北晉語比較,從“頭”所處的位置和表示的意義這兩個方面分析,最后得出結論:在平魯方言中,“頭”不是一個完全虛化的詞綴,沒有輕聲化,還具有一定的抽象意義,應歸在類詞綴里。
平魯方言;“頭”;類詞綴
平魯區位于山西省北部,其方言與周邊方言不同。本文主要是研究平魯方言“頭”的用法。在分析“頭”屬于詞綴還是類詞綴之前,首先我們應厘清詞綴和類詞綴的概念。在這里,筆者使用祝鴻杰[1]先生的觀點。詞綴具有的特征有三:(1)不表明直接的物質意義;(2)不能以其在合成詞中的意義獨立成詞,只能黏附在詞根上,以體現某種附加意義或作為某種詞類的標志;(3)在構詞中位置固定。除了那些典型詞綴是意義完全虛化了的,還有一些“類詞綴”。這類詞綴意義還沒有完全虛化,可表示概括抽象的詞匯意義。正如呂叔湘[2]先生所說:“它們作為前綴和后綴還差點兒,還得加個‘類’字,因為它們在語義上還沒有完全虛化,有時候還以詞根的面貌出現。”在普通話中,“子”“兒”“頭”是典型的詞綴,但方言中并不完全如此。郭文亮先生的《平魯方言志》和楊增武先生的《平魯方言研究》對詞尾“頭”都沒有研究,基于此,筆者結合前人的研究,對晉北平魯方言類詞綴“頭”展開論述。
《說文解字》中:“頭,首也,從頁豆聲”。“頭”指的是人的腦袋,這是它的基本義,后來“頭”的使用范圍不斷擴大。根據語法化研究機制,詞義的演變、擴展總有一定的原因。[3]人類身體本身的特征以及身體與周圍世界的相互作用產生了“前后”“上下”“遠近”“里外”等空間范疇。從我們的認知出發,人們習慣以自我為中心,把源于人類身體的空間范疇應用到其他范疇,把自己的體驗引申到其他事物。“頭”開始指的是人類身上最重要的器官——腦袋。例如,“這個人這頭,大歪歪哩”。在這個例子中,用的是頭的本義,指人的腦袋。后來便把“頭”這一范疇運用在各種動物身上,位于最前端。對于人和動物來說,頭具有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們的思維更加抽象,“頭”也用來指稱無生命事物的一端,被指稱部分涉及的事物具有一定長度和高度,被指稱部分處于重要地位,如上文提到的“鋤頭”。
王力先生認為,真正的詞尾“頭”的產生應該是在六朝。例如:“膝頭”(《水經注·沔水》)、“前頭”和“后頭”(《企喻歌》)、“缽頭”(張祜《容兒缽頭》)等。宋元以后,對詞尾“頭”字的使用更加普遍,如“念頭”(《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鋤頭”(黃庭堅《次韻胡彥明同年羈旅京師寄李子飛》三章之三)、“日頭”(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四折)等。向熹[4]先生認為,放在方位詞“東、南、西、北、上、下、前、后、頂、尾”等后面的“頭”在漢代出現,六朝時普遍應用,而“附于表示時間的名詞后面用以表示時間的‘頭’大致始于唐代”。在《論古漢語詞綴“頭”》[5]這篇論文中,魏兆惠、鄭東珍通過大量語料,發現比較全面和嚴格意義上的詞綴“頭”出現的時間可以追溯至東漢時期。
在普通話中,“頭”是典型的詞綴,從讀音來看,“鋤頭”“日頭”“念頭”“上頭”“下頭”等詞中“頭”都讀輕聲,位置固定,“頭”的意義已經虛化,但是,在平魯方言中,情況和普通話不同。
(一)方位詞+頭
在平魯方言中,從“頭”字所處的位置看,“頭”的位置固定,位于詞末。從讀音看,“頭”單用時,讀作[thγu35]。“頭”的讀音沒有輕化,還讀本調。在平魯方言中,“方位詞+頭”有很多例證:東頭、西頭、南頭、北頭、上頭、下頭、前頭、后頭、里頭、外頭等。如“東頭(起)那家人不在,估計出門兒來”。再如“這個搭地南頭起那個搭是別人哩。”意為這塊地南邊的那塊地是別人的。這里的“頭”是有實際意義的,指的是相對于說話人的某一邊,如“你頭兒起先走”,即“你前面先走著,我后頭跟著”。這里的“頭兒起”就是“前頭”。眼睛在前,可以推測先有“前頭”這個詞,表示離自己有一定距離的一端。后來為了對稱,才有了“后頭”。“頭”還表示一定的抽象意義,指“某某的頂端”。通過以上論述,“方位詞+頭”在平魯方言中還有一定的意義,不是只有構詞作用,所以這里的“頭”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詞綴,只能把它看成是一個類詞綴。
(二)名詞+頭
在“名詞+頭”這一結構中,從它所處的位置看,“頭”位于詞尾,位置固定;從它的讀音來看,“頭”仍讀本調,調值沒有發生變化。“名詞+頭”的詞有:鋤頭、磚頭、炕頭、腳頭、窯頭、年頭等。以鋤頭為例,“鋤頭”指的是用來鋤地的鋤子的前邊,用鐵做的那一塊兒,可以拆卸下來的,如“咋就把個鋤頭也跌了”。“磚頭”不是指整塊完好的磚,而是用來指那些半塊的、不完整的磚塊,又叫做“半個搭磚”。“炕頭”指的是窯洞土炕的前部分,緊挨鍋臺的那一塊。例如,“一到冬來,全往炕頭上擠,把油布也烙黃來”。“腳頭”指的是窯洞土炕的后端,“窯頭”指的是窯洞的頂端。例如,“住村來真麻煩哩,冬來下雪,還得掃窯頭哩”。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平魯方言中,“頭”有實際意義,并不同于普通話中的詞綴,應歸為類詞綴。
神木方言和平魯方言同屬晉語五臺片,但兩地在“頭”的使用上卻不相同,通過比較兩地關于“頭”的使用情況,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們了解晉北平魯方言類詞綴“頭”的特殊性。在邢向東先生《神木方言研究》[6]中談到神木方言的名詞后綴時,認為“頭”是名詞后綴,與普通話的用法相同,即在神木方言中“頭”是一個典型的后綴,具有后綴的典型特點。但平魯方言與之使用情況不同,“頭”還保留一定的抽象意義,形成了平魯方言的特點。通過從讀音、意義和所處位置這些角度分析,我們能看出“頭”在平魯方言中不是完全虛化了的,還具有一定的抽象義,所以“頭”在該方言中是一個類詞綴。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得出以下結論:在平魯方言中,“頭”還沒有完全虛化為詞綴,還有一定的詞匯意義。通過對晉北平魯方言中詞尾“頭”的分析,我們看到方言和普通話的用法是不同的,不能因普通話的用法限制我們的思路。通過差異,了解語言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性。從共時差異,推測語言發展的不同階段的特點,了解語言發展的軌跡。
[1]祝鴻杰.漢語詞綴研究管見[J].語言研究,1991,(2):12.
[2]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49.
[3]邢向東.神木方言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2.518.
[4]向熹.簡明漢語史(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9.
[5]魏兆惠,鄭東珍.論古漢語詞綴“頭”[J].語言研究,2007,(2):110.
[6]高航,嚴辰松.“頭”的語法化考察[J].外語研究,2007,(2):7-11.
【責任編輯:周 丹】

漢 都司空瓦
2016-07-10
趙錦秀(1990-),女,山西朔州人,主要從事漢語方言學研究。
H17
A
1673-7725(2016)09-01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