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華雄
【摘 要】產業鏈金融架起了商業銀行與中小企業的橋梁,能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翱v向供應鏈+橫向產業聯盟”的發展模式對風險控制提出新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構建風險管理體系,搭建全面信息平臺。
【關鍵詞】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發展模式;風險控制
引言:
受金融危機以及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的影響,產業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還面臨著眾多的問題與挑戰。從商業銀行的層面看,產業鏈金融發展機遇與挑戰并存,需看清本質,并采取針對性的管理措施,才能確保業務的穩健發展。
一、商業銀行視角下產業鏈金融的概述及現狀
(一)商業銀行視角下產業鏈金融的概述
產業鏈金融是商業銀行與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客戶進行融合,以商業銀行為平臺,融資服務為手段,對企業提供資金以及信息等相關支持,保障運營資金在供應鏈環節上的良好運轉。在市場化水平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產業鏈金融與商業銀行已經緊密結合,促進了金融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甚至世界經濟的全面發展也起到促進作用。產業鏈金融是一個新興的金融模式,具有客戶容納性高、兼容性強、服務水平高、數據全面等優勢,得到眾多商業銀行的青睞和重點關注。
(二)我國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發展現狀
產業鏈金融是國外傳入的先進金融服務模式,與商業銀行融合能夠產生很好的綜合效應。從當前情況看,產業鏈金融在我國的發展還存在較多的問題,主要是商業銀行原有的經營模式和理念,還不能對產業鏈金融提供最好的支持,從而影響到產業鏈金融的快速發展。第一,受商業銀行傳統經營定位的制約。商業銀行從效益和安全角度出發,更愿意將業務資源投入到大企業集團或壟斷企業方面,中小企業不是業務發展的重點,而核心企業供應鏈的上下游客戶多數為中小企業,不一定屬支持的對象,這就壓縮了產業鏈金融的客戶群體,導致業務不能大范圍的推廣和發展。第二,產品和服務手段滯后。產業鏈金融目前發展不成熟,多數商業銀行仍以傳統業務的理念和手段來開展業務,沒有進行創新,在服務產品、管理辦法、操作規程及服務團隊方面無法適應產業鏈金融的發展要求。第三,相應的專業人才匱乏。產業鏈金融專業要求高,除了相應的金融知識、技能外,還需要掌握核心企業、上下游企業、第三方物流、電商平臺等方面的運作,由于缺乏足夠的專業人才,商業銀行在產業鏈金融的操作流程中面臨較多的風險。
二、商業銀行視角下產業鏈金融的發展模式
(一)創新經營管理理念
產業鏈金融是全球化發展的產物,同時產業鏈所衍生出來的產品不同于傳統的金融產品,商業銀行需要摒棄傳統的經營理念,在業務開展過程中不斷實現創新,以全新的思維來發展產業鏈金融。在創新理念的指導,深入產業鏈相關企業,全面了解企業的發展方向,經營狀況及資金運營特點,結合宏觀環境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引導方向,將產業鏈產品全面融合到企業經營,形成產業鏈金融的獨特優勢。
(二)提高金融管理水平
商業銀行要提升金融管理水平,以企業的需求為導向,根據企業實際的經營情況及時提出正確合理的服務方案。對當下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應該根據自身產業鏈的金融產品與中小企業的特點,為中小企業建立更加完善和健全的信息體系,實現信息共享,提出可行的解決方案,為中小企業進行融資。提升金融管理水平必須培養相應的專業人才,需對現有人員進行區別化針對性培養,只有足夠的專業人才,才能保證產業鏈金融業務的順利開展。
(三)強化風險管控
良好的風險管控是銀行開展產業鏈金融的前提和保障,商業銀行要有完善規范的制度保障,建立相應的防御措施,強化風險管理。要完善業務的組織架構,提高管理部門風險防控的專業能力,進而提升銀行的整體風險防控水平。要提高流程管理及各工作環節的盡職水平,降低操作風險發生的概率。
三、風險識別
(一)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指債務人沒能及時履行相應的義務,從而給銀行帶來的各方面損失。產業鏈金融圍繞核心企業進行整體授信,基于對行業以及上下游企業的認識,加上核心企業的隱性背書,風險程度較低。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風險點:
(1)授信企業的信用風險。由于整個產業鏈的企業并不是一個水平上,無論是經營規模、盈利能力或信用狀況都存在差異,這就增加銀行的授信風險。
(2)專業第三方的信用風險。第三方物流、電商平臺、審計、評估等與銀行共同配合對授信企業提供相關服務的企業,由于履職存在問題,造成銀行受到信用風險的威脅,同時一些第三方企業也會因為自身因素的制約給銀行帶來風險。
(3)核心企業的信用風險。核心企業經營及市場競爭能力的變化,也會影響到自身的信用狀況,從而為銀行帶來相應的信用風險。
(二)操作風險
操作風險指相關人員在操作過程中由于不專業或者疏忽造成失誤,從而給銀行帶來的損失。產業鏈金融需要專業性、綜合性的業務人才,對業務人員的要求較高,目前該方面人才存在不足,導致產業鏈金融容易出現相應風險。
(三)法律風險
法律風險指因為對參與主體及其行為沒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從而會出現很多不合理甚至是不合法的行為導致銀行承受經濟損失。產業鏈金融由銀行、企業、第三方機構等較多主體參與,各方面情況復雜,相應的法律法規不健全,從而存在較多的法律風險。
四、風險控制的策略
(一)建立風險管理體系
1.建立風險評估體系,有效規避風險
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體系,從而進行有效的風險規避,這是非常必要的。風險評估體系需對產業鏈金融業務開展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風險量化評估,要全面深入掌握產業鏈中各企業的經營狀況以及信用情況,準確進行風險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合理規避,從而降低銀行自身的經濟損失。
2.風險控制、轉移與止損
在整個產業鏈金融業務的開展過程中,要動態地對產業鏈中的企業進行信息對接,對產品狀態進行實時跟蹤,掌握企業的還款能力和周期。如發現企業存在無法還款風險,要及時采取相應的化解手段,降低風險發生后帶來的經濟損失。
3.風險分析與總結
對于已經完成的融資項目要進行總結和分析,不斷更新完善風險防控體統,提升管理水平。
(二)搭建信息平臺
銀行面臨的各種風險更多源于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不對稱,比如信息延遲、甚至信息封閉等現象,導致銀行錯失風險處置的有利時機,加大風險發生的概率。信息平臺能夠為銀行和企業提供大量的數據支持,建立信息平臺,實現銀行與企業之間的信息共享,可以為產業鏈金融業務提供科學決策的數據基礎。通過搭建信息平臺,還能帶來動態的信息交流和分享,吸引更多的相關企業加入到產業鏈金融,從而促進產業鏈金融的發展和提升。
五、結束語
與傳統融資模式相比,產業鏈金融采用的信用捆綁、產業鏈整體授信的模式,有效降低了銀行的信貸風險,但對風險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的整合利用將會成為商業銀行做好產業鏈金融的重要法寶。
參考文獻:
[1]朱磊,馮銳.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探析[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12(2):22-23.
[2]張菁.商業銀行產業鏈金融發展策略分析[J]中國流體經濟,2014(1):110-116.
[3]洪崎.產業鏈金融商業模式創新[J].中國金融,2014(01):43-45.
[4]郭曉鵬,胡光闊.基于產業鏈融資的中小企業融資及風險控制[J].中國商論,2015(Z1):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