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劍峰
[摘 要]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中,要善于借助“微課”輔助教學。高中信息技術“微課”的設計要具有情境性、先學性和拓展性。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微課”的功效,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的信息技術學習。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 微課 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 G633.6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6058(2016)260120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活動性很強的課程。《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指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操作的方式進行信息技術相關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微課”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學習的重要載體。教師在設計信息技術“微課”時,要體現“微課”的情境性、先學性和拓展性。
一、“微課”要具有情境性
高中信息技術教材往往是以靜態的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呈現學習內容的,學生對這些內容往往不是很感興趣。“微課”的一大特點是融圖片、音樂、視頻于一體,具有整合性的特點,能夠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因此,教師設計的高中信息技術“微課”知識內容要具有情境性,把靜態的知識內容動態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高效化的自主學習。
例如,《網絡技術應用》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要求學生進行實踐操作。很多教師在教學這一課時,往往只是單純地講解教材內容,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我在教學這一課時,給學生設計了一個“微課”,利用“微課”創設這樣的情境:“語文老師的辦公電腦出現了問題,于是他自己把這臺電腦系統進行重裝。重裝系統之后,他發現電腦上不了網。于是,他就打電話給信息技術老師。信息技術老師報了幾組很長的數字,讓這位語文老師自己去添加 IP 地址,不過語文老師記不住,也不知道在哪里設置。你能夠幫幫語文老師嗎?”學生都積極思考,希望能給語文老師提供幫助。
以上案例中,我設計的“微課”內容與生活場景緊密聯系,具有情境性,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微課”要具有先學性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借助“微課”的目的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學習。“翻轉課堂”特別強調學生課前先學,課前先學和預習具有相同點,又有不同點。課前先學是一種自主化的學習行為,強調的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性。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點,教師要設計成“微課”,“微課”應和課件、視頻等其他教學資源不同,要能更加有效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自主化的學習中去。
例如,我在教學《圖像處理的綜合運用》一課時,針對“Photoshop”軟件中的“羽化”工具,給學生制作了這樣一個“微課”:首先,選擇文件,打開一張明星照片;接著,使用移動工具,將其移動到模板;然后,編輯自由變換命令,調整大小;最后,通過右鍵菜單選擇“羽化”或者選擇“選擇—修改—羽化”命令,演示不同羽化程度對圖片效果的影響。這樣,學生在課前觀看這個“微課”的過程中,就對“羽化”工具進行了有效的自主學習。
可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對于一些簡單的知識點,教師完全可以通過“微課”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課前先學。這樣就能夠節省更多的課堂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操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從而促成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三、“微課”要具有拓展性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性學習。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在課堂上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信息技術知識與技能。因此,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設計的“微課”要具有拓展性。在高中信息技術教材中,有一些難點或重點,教師要善于針對這些難點或重點設計“微課”,引導學生在“微課”的輔助下進行課后拓展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學習能力。
例如,《FLASH動畫》一課的內容比較零散,并且具有一定的難度,而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無法一次性講清楚 Flash的具體操作步驟,即使講清楚,學生也掌握得不牢固。因此,教師可以將這部分內容制作成五分鐘的“微課”,讓學生在家或課后繼續學習,這樣就能達到學生自主學習的目的。
以上案例中正是借助“微課”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化學習,體現了“微課”的拓展性。可見,“微課”能夠有效地打破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有效的拓展學習。
綜上所述,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微課”是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化學習的有效載體。高中信息技術“微課”的設計要具有情境性、先學性和拓展性,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責任編輯 鐘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