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波 付偉 王宇航
【摘 要】進入以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的知識經濟時代以來,技術創新在經濟生產中凸顯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創新,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更加注重協同創新。”其中校企合作創新成為協同創新體系中重要力量。本文在協同創新理論基礎上重點探究校企合作創新的內外驅動要素,從中厘清影響校企合作創新的各種因素,為校企合作創新發展提供借鑒和支持。
【關鍵詞】校企合作;驅動要素;創新
一、前言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技術創新在經濟生產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技術創新的周期和突破難度日益增大,尤其是技術創新資源的有限性和市場對于創新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矛盾日益激烈,技術創新面臨的壓力巨大。當代創新已沖破傳統的線性和鏈式形式,呈現出非線性、多角色、網絡化、開放性的特性,并逐漸演變為以多元主體協同互動為基礎的協同創新模式。于是能夠很好實現資源優勢互補效應的合作創新開始廣泛得到眾多創新主體的重視。在多元化多層次的創新體系中高校以及企業是兩大地位突出的創新主體,其中高校是重要的技術成果輸出者,而企業是主要的創新資金投入者,兩者所擁有的資源具有顯著的互補性,因此在尋求自主創新過程中校企合作創新逐漸得到大家的關注。其中高校由于匯集了大量的科技人才以及多年累積的技術信息資源,成為重要的創新科技成果輸出主體。而企業由于對市場需求保持高度敏感,同時在資金以及管理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優勢,能夠更快地將科技成果成功實現產業化創造出商業價值。這兩者的有機結合是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二、合作創新的內涵
合作創新是指企業或企業間、研究機構及高等院校之間的聯合創新行為。既為實現共同的目標,不同創新主體如科研機構、企業、高校等主體之間相互合作、配合與整合,發揮各自的優勢,獲得外部性效應,使創新資源與要素有效集聚,通過突破創新主體之間的壁壘,充分釋放主體間“人才、財力、信息、資源”等創新要素的活力。
合作創新多產生于技術含量較高的科技型產業內,具體形式包括共同研發、技術轉讓等。合作主體之所以選擇合作創新這種方式是為了通過各自所擁有的優勢資源互補達到追求創新項目未來所創利益的目的。任何一個具體的合作創新項目都有著明確的目標、約定的期限以及約束合作各方行為的詳細規則,各個主體根據資源投入情況以及各自的分工參與合作,對于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在合作方間進行分配共享,當然合作項目存在的風險也由合作各方一起承擔。
一般而言,合作創新的常見模式包括三種,分別是基地式合作創新、合同契約式合作創新以及項目式合作創新。每種模式各有利弊并適用于不同情況,主體對于合作創新模式的選擇基于各自所處的背景不同而有所差異。
三、校企合作創新的驅動要素分析
(一)經濟要素
通常來講對于大多數自發的校企合作創新來說最直接最根本的動因都在于對經濟利益的追逐。無論是追逐利潤最大化的企業,還是尋求長遠發展而需要累積科研資本的高校,進行合作創新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獲取高于單獨創新能帶來的收益。經濟利益是校企合作賴以形成,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動力。校企合作的形成,存在和發展都與經濟利益有關。各方對經濟利益的尋求經過市場來實現,市場的需要蘊藏著浩瀚的經濟利益,因為需求的存在,就能過獲得巨額的經濟利益。獲取經濟利益的可能性可以推動校企雙方進行合作,從而構成合作體。在合作過程中各方對利益的尋求也使合作體趨于穩定并不斷向前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市場需求及其蘊含的經濟利益的巨細,方向決定了協作動力的強度和方向,即合作會向著市場需求所決定的方面成長,以期獲取相應的經濟利益。可能獲取的經濟利益越大,對合作的形成、穩定和成長所起的功用也越大。經濟效益是校企合作創新動力因素中活躍程度最高的,涵蓋的內容很豐富,既包括現金等顯性的經濟利益也存在專利等知識產權類這樣的隱形利益。此外依據利益實現的時間跨度可以分為長期利益以及短期利益,長短期利益對于校企合作創新的影響途徑是存在差異的。對于重視短期利益的高校以及企業,在合作創新過程中可能會以現有技術以及產品格局作為出發點而尋求要素方面的創新;對于追求長期利益的主體而言,合作創新方向上會更多的關注產品新工藝甚至是新技術研發,哪怕在過程中會產生短期利益的流失。總體而言校企合作創新成功的本質就在于創新利益的實現,經濟利益因素對于校企合作創新同時具備誘導以及促進這兩方面的影響。
(二)創新資源因素
創新資源是指為了確保合作創新能夠順利進行下去而所需的包括資金、技術人才、信息以及技術設備等在內的各種資源。在實際的經濟生活中,無論是高校還是企業,所有的創新主體所擁有的創新資源都是受到有限約束的,并且絕大部門的資源結構也是呈不均衡狀態。所以在主體進行單獨創新活動時往往會因為某種資源的缺乏而陷入瓶頸,正是這種基于對創新資源的需求使得企業以及高校萌發了合作創新的意識,通過合作實現資源結構上的優勢互補,以保證創新能夠獲得更高的成功率。一般而言,企業在資金資源方面所占的優勢比較明顯,而擁有的技術人才以及技術成果積累都是有限的;高校由于自身缺乏商業化運作在研發經費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高校在長年累月的技術沉淀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資源,同時高校在技術人才方面的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有顯著的優勢。高校與企業的合作真正實現了強強聯合對于提高技術創新水平有很重要的意義,企業大量的資金注入為合作創新提供了充分地物質基礎,高校的技術人才投入完善了創新人才結構的缺陷,其次企業的市場信息以及高校的技術信息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引領合作創新與市場需求實現接軌,為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實現提升可能性。 基于以上種種原因分析,技術資源因素在促進校企合作創新方面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三)政策因素
任何校企合作創新都是處于一定的宏觀背景下進行的,政治環境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府對于國民經濟生活的宏觀調控力度較強一些,各級政府往往會依據國家經濟發展計劃而出臺具備積極意義的政策法規等,在校企合作創新中具有關鍵意義。對各類經濟主體都將產生重大影響。政府通過稅收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方式引導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合作,在產學合作的產生過程中,政府在企業與大學之間的中介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另外,在我國現階段的技術中介服務中,大多數都是地方政府事業單位或是得到當地政府政策支持的服務性企業,政府在中介服務上有著重要的組織、引導作用。無論是政府還是中介服務機構,在產學合作中幫助雙方尋求合作者,減少了參與產學合作的企業與大學的尋求成本,進而改善了產學合作績效。一個國家的政策法律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技術創新的速度、方向和規模, 甚至成敗。各國政府從宏觀、微觀和政策性立法等不同層面,行使政府的各項機能,積極地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經過構建相宜的政策環境,建立相關的服務配套設施,來誘導和鞭策企業和高校之間的聯動。政府的財稅、資金、補貼、投資等扶持政策, 以及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力度等政策, 可以有效降低合作創新的風險。
(四)成果轉換因素
企業是高校進行技術轉化最好的市場。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與組成現實生產力的實體性因素如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有所不同,它僅僅是知識形態的一般生產力,是生產力中的非實體性要素。在它沒有轉變為現實生產力之前,作為生產力具備一定的潛在性,即科學技術功效產生后,不會自然而然的成為直接生產力而使生產量有所增加。任何科學技術成果唯有通過應用于社會,才能由潛在的生產力轉變為現實的生產力。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一直很低, 約在15%左右。因此,國家從政策、資金等多方面積極推動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企業技術創新。隨著企業技術創新需求加大, 成果轉化進一步得到重視, 企業也紛紛走入高校尋求技術合作, 尋找技術成果。近年來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有 95%通過產學研合作方式完成的。這充分說明, 校企合作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市場因素
我們所處的商品經濟背景下廣義的市場是指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為了滿足需求而進行產品或服務的交換關系、交換條件以及交換過程的總和。市場是所有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集合,消費者的存在產生需求,而生產者的存在除了產品供給之外同時會產生競爭。校企合作創新的形成很多情況下是主體出于價值創造方面的考慮,因此校企合作創新的出發點應來自市場需求,創新項目研發成功之后也必須回歸到市場得以最終價值的實現,因此校企合作創新中主體的市場意識要時刻保持強烈。無論是來自消費者的市場需求還是來自供給者的市場競爭,都是推動校企合作創新發展的重要因素,兩者既相互滲透又相互補充,共同凝聚成校企合作的市場推動力。市場需求因素:市場需求是指消費者對于產品或服務有購買能力并且愿意購買的數量。市場需求依據時間維度可以分為有效需求以及潛在需求,有效需求是指目前在市場上已經實現的確定需求,潛在需求是指消費者對于產品或服務未來的不確定需求。校企合作創新都是有產品載體的,高校以及企業都是期望獲得收益才選擇合作創新,而合作創新的產品載體必須要被消費者接受實現滿足市場需求才能創造價值。自技術創新研究興起發展至今,期間積累的大量實證分析結果顯示在所有技術創新活動中由市場需求拉動的數量比超過了60%,校企合作創新是技術創新的一種形式,市場需求對于校企合作創新也具備同等力度甚至更強的推動作用。
(六)科技因素
科學技術是生產方式中最活躍的因素,科學環境日新月異的巨大變革不僅積極影響著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的運營,同時對于高校教育以及科研工作的展開也有深刻的影響。一方面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對于企業的技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企業必須不斷吸收新的前沿技術更要積極尋找自主技術創新;另一方面而高校作為國家創新技術的重要輸出地,其對技術的方向性把握也必須是與時俱進甚至是超前的。在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下,企業以及高校都有提升自身技術水平的需求,于是強強聯合成為一種高效的方式,不僅能夠共享技術資源而且能夠大大地縮短技術創新周期。實際上科學技術對于校企合作創新的推動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在新技術的迅猛發展刺激下,高校與企業建立合作創新關系,此時科學技術起到推動作用,然后在技術創新取得突破后新的技術隨即在市場上產生,進一步又成為新的校企合作的推動力量。這種模式在學術界被定義為“技術規范——技術軌道”模式,新技術一旦被模式化就會形成能夠源源不斷產生新技術的技術軌道。除此之外,科學技術因素對于校企合作創新的影響還包括方向誘導以及技術預期兩個方面。
(七)資金驅動因素
資金驅動因素指的是通過校企合作,高校可以從企業那里獲得捐贈和建設資金。對于大多數學校,特別是私立學校,來自國家的教育行政撥款是非常有限的,已經不足以支撐學校的發展,大量的建設資金必須通過校企合作,將高校的科研成果通過企業轉化為產業并從中獲益。因此,從企業那里獲得資金支持越來越重要。我國大學需要經過參與合作研究以獲取資金來支持其教學和研究。1980年代初以來,高校招生規模急劇膨脹,教育經費不足的矛盾日趨尖銳化。從總量上,投入大學的基礎研究經費占全國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較低,同樣,應用研究經費的比例也很低,以1999年數據為例,兩者的比重分別為33.5%和24.8%。大量的資金僅靠學校單方面是不足以應對的,必須借助其他機構和企業的支持。
資金作為一種要害的創新來源,是校企合作創新活動中必不可少的投入要素,充足的資金支撐是確保校企合作創新活動得以持續和成功的關鍵。技術創新活動不僅在研究開發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且在成果轉變成為實際應用階段更加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校企合作技術創新過程當中的任何階段若是得不到充足的資金,將會招致全部合作創新活動的失敗,缺少資金支撐是導致校企合作技術創新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資金實力雄厚的大型企業、跨國公司與高校進行技術創新,一般情況都可以主要依靠企業自身的資金實力完成全部過程。而對于很多的中小企業來說,特別是非重大的漸進性技術創新,與高校合作中,無論如何,這時都會遇到資金上的困難。而依照傳統的銀行金融形式,較小企業與高校合作技術創新取得所需資金的難度是比較大的。
(八)人力資源驅動因素
當今時代,創新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創新能力成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而人是創新思維、創造力的源泉,社會競爭也越來越趨向于人力的競爭。人才驅動因素是通過校企合作,搭建平臺實現培養人才和用好人才的目的,聯合培養人才使培養的學生質量高且實用,企業更容易吸收到高質量的畢業生,畢業生質量的好壞可以通過市場需求來判斷。高校是企業的人才搖籃企業通過與高校的合作解決了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提高了企業研發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表現 3個方面:(1)直接利用高校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研發條件解決企業技術問題;(2)選送優秀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培養, 提高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和基礎研究能力, 培養自己的研發隊伍;(3)從學校挑選優秀畢業生充實企業研發隊伍。
總之,校企合作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為了應對市場競爭日益加劇以及技術發展速度加快局勢,創新主體選擇的一種新的創新方式。校企合作創新對于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率,以及增強企業創新能力都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傅家驥.技術創新學[M].清華大學,1998.
[2]李廉水.論產學研合作創新的理論與機制研究[J].科研管理,1998(01).
[3]毛雪蓮.影響企業高校合作創新成功的關鍵因素[D].西安工程大學,2007.
[4]徐慶瑞等.全面創新管理(TIM):企業創新管理的新趨勢—基于海爾集團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3(5):6-10.
基金項目:
齊齊哈爾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決策咨詢項目結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QSX2015-07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