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占領
我接觸過這樣的案例,買方在二手車交易平臺上訂了輛二手車,支付定金后卻被對方告知該車為銀行抵押車,需結清尾款方可過戶。賣方同時表示,若要取消交易,則定金不退。
由于賣方事前沒有明確告知真實的車輛信息,事后又以逼迫手段強制買方簽訂合同,買方可以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判處合同無效或撤銷。而對二手車交易平臺,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消費者通過網絡交易平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至于平臺是否擔責,要視情形而定。
目前市場上有不少從事民間借貸的公司,均是車輛抵押即可辦理貸款,這樣的抵押信息并不作正規登記,第三方平臺的確很難查出抵押事實。
如果賣家所售車輛已經抵押給他人并辦理了抵押登記,則車輛在解除抵押之前不能再進行過戶。如果賣家將車輛抵押給他人但未辦理抵押登記,這種未登記的抵押不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即如果買家已經購買并辦理了過戶手續,車輛的抵押權人即賣方的債主無權直接對車輛行使抵押權。但是如果買家先付款然后辦理過戶,在辦理完過戶手續并交付車輛之前存在著較大風險,這個期間賣家的債主有可能會對車輛行使抵押權。
所以,消費者網購二手車應在買賣合同中明確約定車輛不存在抵押情形,否則賣家應向買家承擔違約金等責任,同時應盡可能先辦理過戶手續再履行全部付款義務。另一個建議是消費者也可以通過第三方進行擔保交易,即先將款項交付給第三方,在完成過戶并交付車輛后,再放款給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