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
摘要:隨著“互聯網+稅務”創新模式的應用推廣,大數據化的模式,不僅最大限度的方便了納稅人,也顯著提高了稅收征管效率,對我們整個稅務行業,不僅僅是機遇和挑戰,可以說,是一種質的改變。
關鍵詞:互聯網+稅務;稅收現代化
中圖分類號:F812.42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2
我們看到,近兩年我們推行的網上申報、網上辦稅、移動納稅服務平臺等“互聯網+稅務”的一系列舉措,使納稅人到稅務機關的距離消失了;以大數據為支撐的稅收風險分析與應對,使原來單個納稅人被遮蔽、分割的獨立數據被瓦解了,為我們稅務機關實現稅務管理開拓了一個全新的無限的空間。可是,我們也清醒的看到,當辦稅廳變得越來越冷清,當傳統的征管辦法、工作方式、行為模式在互聯網的聯通中統統被顛覆著、被改變著,我們大多數的基層稅務干部,更多的,是“被”適應著,原因就是,大家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互聯網思維”。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我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引導、引領、培養互聯網意識和思維
一是要勇于打破傳統的思維方式。“互聯網+稅務”已經在深刻的改變著我們傳統的工作方式,這是大勢所趨。首要的是先打破固有的思維定式,徹底轉變原有的思想觀念,勇于給自己在意識深處來一次徹底的變革,站在全新的視角,來重新審視互聯網、互聯網+稅務,否則,如果我們還是用傳統的思維定式來看待來實踐“互聯網+稅務”,無論我們做了什么,本質上依然沒有改變,更難以走遠。
二是要努力培養全新的思維方式。互聯網已經為我們實現“互聯網+稅務”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也要求我們的思維方式要“順勢而為”:
要注重培養納稅人需求思維。在“互聯網+稅務”,以互聯網為依托,通過強大的稅務云,實現納稅人與稅務的線上線下互動,為納稅人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務。
要注重培養數據思維。網絡的聯通,給我們通過網絡、涉稅平臺提取、比對、分析數據成為可能,改變人海戰術的管理,培養數據思維,實現科學、精準、有的放矢的稅務管理。
要注重培養社會化協作思維。互聯網的存在,使整個世界都變得更平了。任何第三方信息通過互聯網均可實現共享、匯聚,進而積極采取征管措施,實施有效管理。
由思維認知引領執行落地,“互聯網+稅務”越走越寬廣。
三是形成“互聯網+稅務”的思維定位。“互聯網+”的思維可指導稅收事務工作,改變納稅人辦稅體驗,改變稅務 機關面對納稅人的方式,改變稅務機關和納稅人之間的連接方式,改變征納模式,從而讓稅務資源在“互聯網+”的模式下,讓過去不太起眼的得以催化,優先的得 到充分利用,最終使稅務資源得到最有效的配置,納稅人的潛力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創新納服理念,降低納稅人辦稅成本,實現便捷高效。以稅收現代化管理的理念統籌和建設稅務信息化,使之成為稅務機關的核心競爭力,積極響應簡政便民的訴求,讓納稅人在辦稅過程中,用時最短、成本最低、體驗最好。創造服務型稅務機關,對內優化辦稅流程,對外拓展服務渠道,深化大廳互聯網絡服務,順應時代發展趨勢,一方面積極宣傳推廣網上辦稅、手機辦稅等互聯信息辦稅手段,實現納稅人辦稅由柜臺、網絡到手機的拓展,使納稅人可以隨時隨地開展納稅操作;另一方面發揮網絡辦稅終端分流作用,充分引導納稅人通過自助辦稅機、自助電腦等網絡終端進行代開發票、社保繳納、網上申報等項目操作,提高納稅人辦稅效率。
優化征管模式,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實現集約規范。通過大數據采集,規范數據應用,優化稅收風險管理方式,使基層稅務管理人員從紛繁復雜的企業管理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從從管人制到管事制的轉變中,差異化管理納稅人,通過加強風險管理導向強化“征、管、查、評”的工作,運用系統風險篩選推送機制,實施對各個納稅人的基準判斷,高風險戶高級別應對,中等風險稅企聯合糾偏,低等風險企業自行改正,實現稅務現有資源的合理分配,最終達到提高稅務機關管理效能,減輕納稅人負擔,提高納稅人納稅遵從度的目的。
擴大對接規模,完善政府服務層次,實現多元多樣。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交互性,提升稅務機關與機關外地對接端口,提升信息交互能力。例如近年來,多地實施稅務金融對接,將大數據技術引入中小企業的信貸領域,搭建服務平臺,為中小企業量身定制融資渠道。企業納稅人可依據自己需要,自愿公開部分涉稅信息并簽署協議,稅務機關將納稅人信用評級在平臺上推送,稅銀交互平臺將信息轉化為銀行的放貸憑據,銀行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和審核,向企業提供房貸業務。
二、搭建“互聯網+稅務”平臺的數據基礎
一是確立互聯網管理數據采集基礎。稅務機關目前已基本實現各項管理和服務職能的信息化運作和內部數據儲備和部分外部數據儲備。包括納稅人申報信息、內部機關各類業務信息、第三方涉稅信息等,擁有了一套初步完整的具有法律保障、技術支持、安全防護的收集機制。通過計算機對互聯網大量信息進行高效收集和篩選,拓展互聯網涉稅信息獲取渠道,多方面分析過濾。使之成為稅務機關可用的有價值信息。
二是加強互聯網數據的整合加工。互聯網擁有數以億計的數據,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加工是一項重要工作。沒有數據良好的整合加工,就談不上數據的應用服務,也就達不到數據收集的目的,必須要加大互聯網數據整合力度,對收集的信息分類處理,針對分析,產生有需要、能應用的數據材料,推動稅務機關的互聯網聯合能力。數據加工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基于大數據技術,對采集的海量數據進行維護、整理、分析,建立數據之間的關聯,讓無序的數據變得活起來、有意義。積極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特征,在風險管理、數據管理和數據利用的基礎上,形成依托數據倉庫技術的數據存儲中心、數據加工中心、數據分析中心、情報交換中心四位一體的現代化數據處理中心。實現了對海量涉稅數據的深度挖掘、重組、分析、利用,進一步有效支撐了業務決策和稅收管理。
三是提煉稅務治理信息的應用價值。信息前提在收集,處理是關鍵,應用是目的。在稅務機關加強信息收集、整理的同時,必須注重對處理信息的應用,這樣才不會浪費之前信息收集、處理的成本,可以在處理之前,明確信息使用目的,對特定需要的信息數據在處理時專項進行,達到一處理一應用的目的。經采集、處理后的涉稅數據信息,是提高稅務治理質量的關鍵所在。通過對采集、整理后的第三方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形成專門的風險指標分析報告。堅持稅收管理平臺應用,切實加強稅收治理程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統籌協調的稅收治理機制。稅收治理的廣度因互聯網的數據收集而擴大,將進一步提升了對納稅人各類經營、交易行為的監控能力。
三、“互聯網+稅務”發展需解決的現實問題
“互聯網+稅務”不是互聯網和傳統稅務機關的簡單相加,需要用全新的角度考慮稅務互聯網的建設方向,在加快互聯網建設進程中,有三大問題需要面對。
一是“互聯網+稅收治理現代化建設”需要建立規范標準和工作機制。規范標準是互聯網建設和發展的基礎,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實現信息共享、業務系統互聯互通的重要保障。當前,各地實施“互聯網+”的過程中,存在著看重技術投入但輕視運行管理,重視硬件的建設但忽視軟件的運用,使得“互聯網+稅收治理現代化建設”的實施內容與業務戰略融合度不夠,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的科學性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在完善流程中,充分考慮地域、經濟、人員素質的差異,建立科學規范的整理規范和框架標準,增強不同系統、業務領域之間的兼容性。進一步將稅務信息平臺和電子商務、支付平臺等第三方擴展和互聯,形成更廣泛的稅務大信心平臺。
二是需要注重納稅人和稅務機關數據隱私和安全問題。當前,數據的安全性與隱秘性問題是公認最嚴重阻礙的因素之一,使其在政府領域的應用推廣面臨巨大挑戰。因此“互聯網+稅收治理現代化”建設應當集中資源強化信息安全檢測系統,提高對網絡攻擊、病毒入侵的防范能力和網絡泄密的檢查發現能力。根據資源的重要性和涉密程度、安全風險等因素,劃分安全保護等級,做好網絡風險評估和防范工作。在數據采集、應用、社會公布等等每一個環節都涉及到信息隱私和安全。哪些數據可以采集,哪些數據應該采集,哪些數據屬于納稅人的隱私,政府部門無權采集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既要使公共服務機關可以通過數據更好的服務和管理,也要注重保護公民的數據安全,確定哪些可以采集哪些不能采集,有明確的規范才能更順暢的推行互聯網工程,也才能得到公眾的支持。采集過后的數據如何保證安全,這又是一個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在目前頻頻出現的公司客戶信息被曝光的案例就在警示稅務機關需要注重信息保密,具有千萬客戶資源的網絡公司的網絡安全防護應該是專業級別的,但是仍然有漏洞被黑客利用,且不說一半稅務機關的信息防護的意識缺失和技術短板,很有可能被黑客利用泄露信息,所以一定要加強對數據安全的防護。
三是加強各個信息單位的互聯互通。近年來,各政府部門、企業單位都在大力發展電子數據,但是整個網絡聯通還沒有建立,部門之間的“信息孤島”造成信息的不對稱,難以建立全方位的監控、分析系統和據側支持輔助系統。以致在稅收管理、優化服務和決策支持等方面的數據增值利用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需要通過對“互聯網+”的深度挖掘,形成稅收監控和適應經濟社會分析能力、展望稅收經濟發展趨勢的預測能力和打擊稅收違法的執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