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玲


一、本課考點
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4.意識的能動作用;5.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6.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二、熱點關注
1.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五中全會,“十三五規劃”;2.江北新區成為第十三個國家級新區;3.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獲頒諾貝爾醫學獎;4.《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等。
三、復習過程
(一)自主復習,構建本課知識結構。
先給學生5分鐘左右在瀏覽本課內容的基礎上,嘗試寫出本課知識結構。一方面對本課知識點有所溫習,另一方面提高整體把握知識體系的能力。
(二)考點梳理。
考點1: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起源)。
本考點內容簡單,但學生不一定掌握到位,用2015年一道高考試題檢測學生。備課時已考慮學生初一看到此題時,大多數會感到無從下手。教師此時可提醒學生可再次閱讀課本P35第一段內容,讓學生樹立信心,這樣認真看書就能正確做出此題,并借此提醒學生平時要認真閱讀課本。
例1:(2015·福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下列能正確反映意識產生的歷史演進順序的選項是( )
①滴水穿石②根系沃土③敬德保民④犬吠非主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考點2:意識是人腦的機能(生理基礎)。
強調兩點:一是人腦不等于大腦:二是光有人腦還不行,要產生意識必須有社會實踐。
例2:(2015·南京三模)神經科學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偏好高糖、高脂肪、高蛋白的高熱量食物,甚至演化出了一套行為機制——當我們吃進高熱量食物的時候,精密復雜的神經中樞會讓我們體驗到愉悅感。這一發現對于人們對抗肥胖具有重要意義。這說明( )
①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②意識可以調控人體的生理活動
③人腦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④人們可以認識和利用客觀規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點3: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本質)。
強調兩點:一是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說明物質決定意識:二是意識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有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是錯誤的。
例3:(2015·天津)漫畫《塑造》所蘊含的哲理是( )
A.認識的對象具有多重屬性
B.認識受主體自身狀況的影響
C.意識是移人人腦的客觀存在
D.意識足對客觀存在的正確反映
考點4:意識的能動作用。
強調兩點:一是如何正確區分意識的三個特點,即目的性、自覺選擇性、主動創造性??膳e個例子幫助學生區分:假如我想請一個學生簡單介紹他的家鄉,他會怎么說,肯定挑好的方面介紹,這叫——自覺選擇性。談的興起,他還可能介紹家鄉的昨天,暢想家鄉的未來,這叫——主動創造性。我為什么要讓他介紹他的家鄉,這又體現了意識的目的性。二是意識的能動作用可能是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可能是消極的阻礙作用。所以要正確發揮意識的能動作用。
例4:(2015·徐連宿三模)“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洞察眼前的一切,而在于預見即將發生的事。”這句話強調的是( )
A.意識具有主動創造性 B.意識具有自覺選擇性
C.意識能夠指導實踐活動 D.意識是對事物發展趨勢的反映
考點5: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主觀能動性
強調一點:要把尊重客觀規律與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結合。
例5:(2015·江蘇)某實驗團隊通過對細胞凋亡發生和調控機制的研究,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根據其研究成果研發的治療癌癥新藥,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這表明( )
①意識能夠直接改造客觀世界②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發揮主觀能動性就能認識規律④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點6: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強調兩點:一是這一方法論體現什么世界觀原理?二是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例6:(2015·鹽城三模)漫畫《上級視察要路過》啟示我們( )
①應該正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②要激發意識活動的主動創造性
③應實現客觀與主觀的具體統一
④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通過本課高考考點的逐一提醒,加上典型例題加以鞏固,相信能達到良好的課堂效果。另再精選三道易錯題當堂鞏固。
(三)當堂鞏固。
1.(2014·北京高考)中國早期的時空觀念與古代農民的農舍和勞作有關,農舍是他們的生活世界,他們從農舍得到空間觀念?!叭粘龆鳎杖攵ⅰ保麄冇赊r舍中出入而得到時間觀念。這表明( )
①中國早期的時空觀念來源于主觀想象②中國早期的時空觀念是農業文明的產物
③時空觀念是客觀存在的主觀映象④時空觀念對社會生活起了決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山東高考)身體每況愈下的病人看著窗外的一棵樹,樹葉在秋風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來。她說:“當樹葉全部掉光時,我也就要死了?!币晃焕袭嫾业弥?,畫了一片青翠的樹葉掛在樹枝上??粗@片始終沒有掉落的綠,病人竟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故事蘊含的哲理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