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艷
本選題主要基于時代背景和課程改革的要求,探討如何建設一個結合學校實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特色學校建設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并提煉課程理念,提出個性化課程開發的行動綱領和實施策略,這是本選題意義之所在。
一、明晰理論基礎
作為“秉承華中科技大學文化傳統”的附小,在六十年的辦學歷程中,基于自身人本化的教育思想、關注科學人文和諧發展的文化傳統,借鑒全人教育理念和整體教育理論建構了自身的學校文化頂層設計,提出“給孩子完美的童年,讓師生完滿地成長”的辦學理念,“平衡發展,快樂成長”的培養目標,以及“把附小辦成一所面向未來,有科學涵養和人文關懷的現代化學校”的辦學目標。同時,依據全人教育理念和整體教育理論,明確了科學與人文相融合的課程開發的理論基礎。
全人教育與個性發展相統一。尊重個性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自由放縱。全人教育不等于要學生樣樣都要學,全人教育的精粹在于讓學生獲得比較均衡的學習經歷,這樣,學生才有機會漸漸發現自己的興趣和發掘自己的潛能,從而引發其可持續發展。
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相融合。全人教育的課程是整體平衡的,以培養整體平衡的“人”,即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課程開發總體上應構建科學和人文整體平衡的課程,努力消解課程領域的二元對立現象,恢復課程的聯結性。
二、確立課程開發目標
學校課程開發的目標:一是完善課程體系,優化課程結構;二是開發特色校本課程,豐富學生的選擇;三是對國家課程進行二次開發,提升課程的適應性;四是在行動研究中逐步凝練課程開發的策略。
課程體系建構要立足于學校文化,踐行辦學理念,形成辦學特色。學校依據辦學理念、辦學目標和培養目標,逐步探索形成了適合于本校校情和學情的課程體系,即“助力完美童年的個性化課程體系”。其中,“完美”一詞具有兩層意思:一是全面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堅持科學涵養與人文關懷并重,對課程進行整體開發,促進學科融合;二是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發展,有特色,有個性。整個教育過程必須從個性的整體性出發,課程必須體現內在的豐富性。
課程開發應突出教師作為研發者的主體地位,促進教師發展。學校從領導層到發展部、課程部、保障部、教研組等都通力協作,分階段、可持續、全員參與課程開發模式。學校還組織教師學習課程理論,審視現行課程與教材,廣泛開展課程研討活動,完善課程結構。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學校“讓師生完滿地成長”的辦學理念。
三、全面開發課程資源
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廣泛開發課程資源。如,美術組教師就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等方面對美術課程資源進行了開發與利用。美術學科引入教育專家、學科專家、民間藝人、藝術家等重要的人力資源,為學科更好地開展教學提供指導和借鑒,同時,也為美術課程特色的形成與推廣發揮了重要作用;學校美術教師以多種方式整合湖北特色地域文化課程資源,引導學生了解美術作品與本地域地理、歷史、經濟、民俗的聯系。
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深度融合。附小是武漢市為數不多的、擁有全套蘋果設備的學校。學校積極探索APT信息化教學模式,把評價手段(Assessment)、教學方法(Pedagogy)、信息技術(Technology)融為一體,打造信息化環境下的高效課堂,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科學組教師基于網絡協作學習和以評價量規為支撐設計了《追蹤日全食》一課,最終在第十三屆中小學NOC活動全國決賽中獲得NOC最高獎項——恩歐希教育信息化發明創新獎。
提升教師的課程開發力。如學校各年級語文組根據自身已有的研究基礎和研究興趣,確定了研究內容,采取集中教研和年級教研的形式,以專題的形式開展了“課外閱讀指導課的校本閱讀課程研討”“個性化教學”“基于智慧教室項目的識字方法習得”等一系列的課題研討,集中研討的主題在關注解決具體問題的同時,也從另一個側面提升了教師課程開發能力。
多方合作共同開發個性化課程。學校個性化課程開發是在多方共同合作中進行的。其中U-S(大學和小學)的合作方式較好地推動了我校課程開發的研究。這幾年,我校與華科大教科院、華師信息技術系、江漢大學外語學院、上海鄭杰校長工作室展開了合作,他們在理論研究、課程開發、課程體系建構、課程價值分析等方面,都給予了我們許多指導和幫助,從而使學校課程建設更加完善合理。
四、管理評價及其實施意義
學校在辦學理念和培養目標的引領下,更加側重于課程管理的扁平化措施,旨在激發開發者自身的創意和創造力,強調創造性實施課程,引導開發者做出高層次的決策,并進行自我管理。鼓勵教師自我設計,注意在團隊中營造合作伙伴式文化,將學校建成一個學習型組織。
建立健全課程評價體系是學校課程開發及實施的有效保障。學校關于課程的評價,不僅局限于對課程目標達成與否的判斷,而是擴大到對課程總體安排的評定。既要多方面了解課程實施結果,同時更要審視課程實施過程;既要關注對課程方案的評價,還關注與此相關的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
隨著學校課程開發實施的不斷推進,學生發生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他們更喜愛來學校學習,充滿了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也積極參加各項活動、比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為學校爭得了榮譽。
一方面學生在學業成績上領先(學校年年被評為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教學質量先進單位),另一方面在課題研究期間,我校學生共有1801人次在各級各類比賽中獲獎。其中,螢火蟲合唱團代表湖北省在第七屆世界合唱大賽中榮獲金獎;“OM”代表隊在第36屆世界頭腦奧林匹克創新大賽總決賽中獲得世界亞軍;模型隊在第十五屆全國青少年航海模型教育競賽中獲團體一等獎;舞蹈隊參加湖北省黃鶴美育節藝術展演獲一等獎;足球隊榮獲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小學足球賽三連冠。
學校助力學生完美童年的課程體系,實現了學生“快樂、自在”的愿景,挖掘了學生的潛能,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促使他們學會選擇,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學校課程開發過程中,教師完成了從課程“消費者”到課程“生產者”的角色轉換。教師課程開發意識和能力明顯增強,教師對課堂教學有更深刻的認識,教師的研究意識與能力增強,教師的學校認同感、滿足感和歸屬感增強。
基于“快樂周末”校本課程的學生調查問卷和家長訪談,我們發現“快樂周末”校本課程給家長也帶來了重要變化。一方面,讓家長更加了解孩子,促進了民主和諧親子關系的建立;另一方面,促進了家校合作和親密關系的建立。
此外,課程開發對學校來說,不僅建構了比較完整的課程體系結構,促進了學校管理者對課程開發和學校發展的思考,推動了大學與小學的協作、合作,還豐富和重構了學校文化。學校總計開發了約60門的“快樂周末”校本選修課程。先后整理出《小學語文國家課程教材整合手冊》等22套校本課程教材。
學校辦學也取得了較高的社會效益。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素質教育先進示范校、全國書法教育示范學校、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活動NOC信息化教育實驗學校、中國青少年創客教育聯盟校、湖北省學校文化建設百強校、武漢市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先進學校、武漢市高效課堂標桿學校、武漢市經典誦讀特色學校、東湖開發區“績效管理先進單位”、東湖開發區“特殊貢獻單位”、東湖開發區“教學質量先進單位”、東湖開發區足球傳統學校等。
如今,學校課程開發已逐步走上正軌,課程實施效果已初步顯現。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的制約,在課程開發與實施中,我們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總結和梳理,可以讓我們重新審視學校課程的整體設計,查遺補漏,為進一步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結構提供參考。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