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平
摘 要:青島西海岸新區發展以海洋經濟為主題,而海洋旅游業是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支柱產業,新區具有豐富的海島旅游資源,有發展海島旅游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是,海島旅游開發也面臨基礎設施、生態環境以及季節性等困難。文章在總結分析了青島西海岸海島旅游資源特點與旅游開發制約因素,提出了青島西海岸島旅游開發對策建議。
關鍵詞:海島旅游;資源開發;西海岸新區
2014年6月,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青島西海岸新區,由此上升為國家戰略。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龍頭和國家級新區,發展旅游產業,已經成為青島西海岸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近年來,我國海島旅游得到了較快發展,青島西海岸新區作為我國第九個國家級新區, 以海洋經濟發展為主題,全面發展海島旅游是新形勢下西海岸重要的海洋經濟建設內容之一,也是西海岸新區建設世界級濱海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標的重要內容。
一、青島西海岸海島旅游資源
青島西海岸新區,包括青島市黃島區全部行政區域,其中陸域面積約209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約50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1.5公里,沿線兩側還有眾多的山峰山巒景觀和豐富的海島景觀,構成了獨特的山海島旅游資源格局,擁有鳳凰島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瑯琊臺省級旅游度假區,靈山島、竹岔島、齋堂島等自然島嶼42座,海洋旅游資源優勢明顯。
(一)靈山島。靈山島是即臺灣島、海南島之后,以海拔 513.6米的高度,位居中國第三高島,也是中國北方的第一高島,總面積7.66平方公里。位于黃島區東南的黃海之中,距最近的陸地大珠山5.3海里,距積米涯9海里,距青島市22海里。為典型的火山島,火山噴發降落之角。島上有大小山頭56座之多,其中高峰七八座,如靈山、歪頭山等。而島嶼東南受到海水侵蝕,形成造型奇特的海蝕地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如老虎嘴、象鼻山、石秀才等。靈山島常住人口2700余人,有12個自然村。
(二)竹岔島。又名雞鳴島,由火山噴發形成,至今還有保留比較完整的火山口一座。島上的巖石上至今還留有火山噴發后形成的氣泡和自然形成的硅洞。島上有100多戶人家,560多人口,是一處未經人工雕琢、民風純樸、風景原始的小島。
(三)沐官島。海島系大陸島,因大陸部分下陷,海水隔斷而成。島呈南北走向,長約1.2公里,寬約0.3公里,面積約0.36平方公里。島上有一自然村,共50戶,173口人。海岸線長約2.8公里,海拔12.1米。島上有淡水井三眼,島東及東南距島0.3公里處各有一淺水點,島上建有碼頭,有渡船往來,大潮退時,可徒步出入。
(四)齋堂島。面積0.46平方公里,分為南島和北島,南島高69.6米,北島高27米,兩島之間有一狹長堤壩連接,距陸最近點處約0.7公里。周圍面積1平方公里的淺海域適于海參、鮑魚、石花菜生長。它因當年秦始皇在攀登瑯琊的時候,有侍從齋戒于此,所以得名為“齋堂島”。
(五)牛島。牛島位于唐島灣內,島嶼面積0.1km2,海拔16m。島上地勢平坦,基巖為紫紅色安山巖,灰白色火山凝灰巖,島上第四系沉積物較厚。岸線全島為基巖岸線,全長1435.0m,岸灘全部為沙灘,低潮時與陸地相連。
(六)三連島。三連島位于鳳凰島金沙灘、銀沙灘的西南方向,因三個依水相連的小島而得名。周邊海灘是一片正待開發處女地,與游人如織的金沙灘相比顯得冷清了許多。
二、青島西海岸海島旅游發展現狀與制約因素分析
目前山東省海島旅游業總體發展處于低迷狀態,一些海島已放棄原有的大眾旅游定位,開始向休閑度假游和會議接待旅游等發展。西海岸新區海島與省內其他海島之間的發展還存在很大差異,海島旅游地則主要依托優良的海島環境質量和相對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進行,這些海島不僅在產業規模上發展不平衡,在旅游發展特色上也有所不同。部分靠近城市的漁村型海島盡管已有數年的海島旅游開發歷史,但游客數量有限,有待進一步發展;其他一些相對偏遠的漁村型海島則仍處在海島旅游起步階段,旅游發展模式有待創新。
(一)面積普遍偏小,不宜大規模旅游開發
青島西海岸各海島面積普遍較小, 只有少數面積較大的海島有常住居民,且人口較多。絕大多數島嶼面積在0.1km2左右,山東沿海海島平均面積只有0.417km2。多數海島土地空間有限,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海島都有居民居住,且海島人口平均密度接近800人/km2,高于山東省597人/km2的平均人口密度。在海島淡水和土地空間都有限的前提下,已經面臨很大的開發壓力。除了靈山島等有一定的土地空間可進行一定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外,其他各島均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二)天氣影響較大,海島旅游開發受限
由于海島旅游屬于海上旅游,多數旅游活動離不開海灘和海上空間, 受近海及海島自然條件影響較大,尤其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海島近海氣候條件的限制,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征。西海岸沿海海島旅游高峰在春夏兩季,而此時沿海地區盛行東南風,沿海各島嶼均處在開放海域,受海上風浪影響較大,再加上海霧天氣多,海上能見度低,而且潮差較大,對海島旅游交通安全有相當的影響,尤其是那些遠離海岸,缺乏基本的碼頭靠泊條件或碼頭設施簡陋的小型島嶼影響較大,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海島旅游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海島生態環境脆弱,基礎設施建設落后
青島沿海島嶼多為基巖島,土層薄 ,空間有限。大部分小型島嶼缺乏林木覆蓋,除了少量茅草灌叢外,沒有土壤和植被,大部分基巖裸露。如果開發不當的話,會造成現有的植被破壞,加劇水土流失,增加海島自然環境的脆弱性。此外, 海島面積普遍小,多無河川湖泊,攔蓄能力差,絕大部分降水直流入海,地表水利用率極低。多數面積較大的基巖海島有地下水資源分布,但資源相對貧乏。居民生活用水基本以井水或雨水為主,只有少數幾個海島從陸地輸入淡水或進行了一定規模的海水淡化,但多數海島不能滿足大眾旅游度假開發的需求。從海島現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來看,靈山島等都建有交通碼頭,少數幾個海島還有專門的旅游碼頭。但限于船舶條件有限,受天氣影響較大,海島旅游的進出性受到很大制約。從海島旅游接待設施來看, 除了靈山島少數幾個海島建有專業的旅游景點和接待設施外,其他一些海島主要依靠漁村漁舍來進行漁家樂等休閑漁業開發,難以滿足大量游客上島的需求。另外各海島都缺乏垃圾及污水處理能力,普遍缺乏有效的廢物及廢水處理設施,各種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海島周邊海域。
(四)特色旅游資源欠缺,海島旅游規模有限
青島沿海氣候條件單一,各海島地質、地貌類型類似,多數海島以氣候與地質地貌景觀為特色。主要旅游吸引力為基巖島的海蝕地貌,但多數海島岸線為平直的巖礁海岸,缺乏優質的度假沙灘和海灣景觀。在海島生物多樣性方面,多種優質海洋生物資源近年來明顯衰退,海洋生物多樣性急劇下降,顯著地減少了海島休閑漁業的發展潛力。在人文景觀方面,海島社區則以傳統漁村為主,多數海島普遍缺乏有吸引力的歷史文化資源,也沒有形成獨具海島特色的漁村文化習俗。從海島旅游開發規模來看,只有靈山島的年進島游客數量達到數萬人次,依托青島旅游市場實現了初步的大眾旅游度假開發,其他各海島游客數量有限,多數海島還不具備游客上島條件,更談不上旅游開發。
三、青島西海岸海島旅游開發與保護對策
(一)科學制定海島旅游開發與保護規劃,規范海島旅游開發行為
確立海島旅游業作為海島地方經濟主導產業的戰略地位,采取政府主導型戰略,由主管部門牽頭,立足于青島海島旅游開發實際,結合青島海洋功能區劃、海島開發與保護規劃、編制青島西海岸重點海島旅游開發規劃。權衡不同的海島經濟和社會發展條件進行整合協調,將海島旅游開發納入地方旅游總體開發規劃,并出臺相應的法規條例來確保海島旅游開發的可持續性。對準備進行大規模旅游開發島嶼的社會文化效應及環境影響進行評估和預測,將海島環境保護規劃納入海島旅游開發規劃中,并制定相應的應對方案來緩解海島旅游開發的不良影響,還要保證海島旅游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對海島自然文化遺產和敏感的自然地理環境的維護。
(二)綜合評估海島環境承載力, 建立海島旅游開發監測體系
從社會、經濟和環境三方面入手對重點旅游開發島嶼的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全面系統的評估,從水電能源保障、海島可建設空間、海島垃圾及污水可處理能力等方面進行量化評價,確定一個合理的海島旅游發展承載指標體系,以確保海島旅游開發與現有環境條件、基礎設施與服務能力之間的平衡,防止發生不可彌補的海島國土損失及環境破壞。依據各海島不同的資源及環境承載能力,選擇適當的海島旅游發展規模和發展方式,全面協調各海島旅游地的相互促進與競爭關系,并在實施過程中建立系統的海島環境監測體系。
(三)推動海島特別保護區建設,切實保護海島自然及文化遺產
海島生態旅游開發戰略對于海島自然環境的依賴程度要遠高于陸地上大眾化的旅游開發,優良的海島生態環境是保障海島旅游穩定發展的基礎,而海島特別保護區就是這樣一種雙贏的選擇。針對青島西海岸不同的海島屬性,建立具有不同保護目標和旅游開發定位的海島特別保護區,包括針對特定的海洋生物資源、島嶼地理景觀和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建立各有側重,有代表性的青島西海岸近海海島特別保護區網絡。充分借鑒國內外海島型海洋保護區的建設與管理經驗,合理設計海島特別保護區的定位與功能區劃, 盡力減少不同海島利用者之間的各種沖突,實現海島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四)合理開發海島資源,推動海島環境可持續發展
海島資源與空間的不足是限制海島大規模開發的主要因素,突破傳統思維,采取各種有效的方式來提高海島資源利用效率,突破海島資源與環境瓶頸是確保海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在海島能源開發上,要充分利用海島本地的風能、 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等新型環保能源的開發,確定最適合海島開發的能源類型,減少海島對外來能源的依賴,使海島旅游開發中的能源消耗實現最小化,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在淡水供給上,要科學設計與規劃海島水資源供給體系,建立水資源再利用系統和海水淡化及直接利用系統,引導游客節水行為,并推動一切可能的措施來節約水資源,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在垃圾處理上,要提高海島游客的消費意識,使游客認識到海島與大陸在垃圾處理上的差異。采用環保的海島產品采購、生產與服務體系,從源頭阻止固體廢物的產生,提高產品的再利用、循環利用與回收效率,最大限度地減少固體廢物生產,減緩海島垃圾總量快速增長的勢頭,阻止不合理的垃圾填埋與堆放對海島景觀及稀缺的土地空間產生的不良影響,避免對脆弱的海島生態環境產生長期影響的永久污染源的產生。
(五)建立海島社區參與機制,減少海島開發沖突
海島社區既是海島旅游開發的載體,也是海島保護效益的主體。海島旅游開發的規劃設計、實施、管理與監測的各個階段都離不開海島社區的支持,海島社區對海島旅游開發與保護的認識和態度直接決定著海島旅游開發的成功與否。海島旅游開發建設必須要建立一個基本的海島居民參與管理的制度框架,從機制上確保海島社區的參與權和決策權。對于有居民海島,任何海島旅游開發項目的設計和規劃都要廣泛聽取海島居民及基層管理機構的意見,充分尊重海島社區的傳統和利益,確保當地居民的收益以獲取廣泛的支持。建立管理機構、研究機構、開發商、當地居民與游客等多方參與的海島旅游開發咨詢機構,參與所有海島旅游開發項目評估、海島環境監測與管理沖突解決過程。在涉及海島居民切身利益的海島開發建設項目中,要充分考慮當地居民的利益,采取各種扶持措施,鼓勵當地社區參與一切可行的旅游開發項目。結合當地社區傳統產業與文化特征,開展休閑垂釣、民俗度假及海鮮餐飲等與當地社區密切結合的旅游開發項目,減少旅游開發效益的外流,以提高當地居民進行海島旅游開發與保護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