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翠霞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高速發展,教育方式方法手段都在進行著一系列的變革,多媒體教學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改變了課學教學效果,是一次偉大的變革。近年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和輔助教學媒體在教學中得到了新的嘗試,并逐步走向成熟運用,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變得更加立體,提高了教學效率,學生也在課堂上收獲到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
關鍵詞:大學語文;教學;多媒體;新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1-0106-02
《大學語文》是各高校各專業開設的一門公共基礎課程,其開設目的在于培養大學生的基本人文素養,以適應日常交流及專業學習的需要。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大學語文》旨在幫助學生學習正確運用規范的現代漢語進行交流,具有較好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使學生通過學習各種作品,了解我國語言文字的特性,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夠會承民族的優良傳統文化,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和道德修養。同時從大學語文學習中得到愛國主義的教育,增強民族感和自信心。除此之外通過開設大學語文也是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用語言文字的水平,學習鑒賞一般作品的能力,能獨立理解文言文作品,具有較強的閱讀理解能力。另外在高中語文的基礎上提高文學基礎知識的掌握。
多媒體技術(MultimediaTechnology)是利用計算機對文本、圖形、圖像、聲音、動畫、視頻等多種信息綜合處理、建立邏輯關系和人機交互作用的技術[1]。為了適應文化發展的大趨勢,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大學語文教學越來越多地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多媒體技術在大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為大學語文教學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因此多媒體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大家有目共睹,多媒體教學的運用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次大變革,使語文教學擺脫了老師”一支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方式,教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不再是唱獨角戲般的滿堂灌。多媒體教學的運用使課堂發生了很大變化。
首先,提高了45分鐘課堂傳遞的知識容量。在過去的大學語文課堂中,作為一個老師經常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用來寫作講稿,課堂上又要花很多時間來板書。自從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之后,網絡媒介可以擺脫時空限制,將教學內容生動地再現于課堂,特別是部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知識及寫作背景、作者生平,通過網絡播放畫像和音頻的方式引入,提升課堂傳播知識的速度,開拓了學生的眼界視野,從而加速有效信息的傳送。平時我們在備課過程中結合教材內容精心制作課件,可讓學生參與到制用課件的過程中來,加強師生交流,從實際生活上達到古今中外的思想交流,高水平的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習者的綜合素質[2]。
其次,綜合各種器官感覺系統感受課堂,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積極性。研究表明,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聽覺、觸覺、視覺等多種感官共同合作,能高速提升記憶效率。這一心理現象不管是對于小學生還是中學生甚至大學生同樣是適用的。多媒教學能把圖像與文字、聲音等學習效果融于一體,使語文教學活躍起來,盡可能的開發學習者的積極性,不僅激發了學習者的興趣,還能提高了記憶效果,從而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在課堂上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再者,創造異彩繽紛的教學情境,營造舒適的課堂氣氛。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為大學語文教學提供了嶄新的教學模式。利用制作教學課件、創設優美的畫面、融入優美的音頻、再現真實的生活畫面,生動地展現文本的意境之美、音韻之美和精神之美,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增強學生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讓課堂呈現出新的景象,加深了學生對內容的吸收與拓展,進而產生一種文化磁場效應,讓課堂彌漫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增強學生對民族文化、文學的強烈認同感和求知欲。
然而在現代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多媒體教學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斷地銳化,漸漸地不能滿足網絡時代的要求,一種新的教學形式正悄然升起。新媒體如雨后的春筍一般層出不窮,那么什么是新媒體呢?新媒體(New Media)主要是指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基礎上產生的媒體形態,是相對于傳統媒體(報刊、廣播、電視)而言的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傳播媒體,是所有人向大眾實時交互地傳遞個性化數字復合信息的傳播媒介[3],能熟練使用新媒體并深受其影響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大特征。
教育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學生與其他學生們通常不在集體中而是作為個人在自學中,學生擁有了更多的自主權,而教師的角色將逐漸淡化,教師更多地以教育資源的形式或學習幫促者的身份出現,他們的意圖、思路、觀點,通過技術媒體形式得以體現。在當今教育技術現代化高度發展的環境下,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新媒體技術的迅速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工具和輔助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日趨廣泛和成熟,而結合各種新媒體方式的教學是對人體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產生刺激,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的最佳方式。特別是在教學過程當中結合各種互動教學網站、計算機網絡資源和計算機網絡實驗設備的使用,可以進一步地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社會發展到今天,教育新技術、新媒體的出現比任何時代都來得迅猛。我們學校作為一個信息化的高等院校,走在信息的前沿一直是我們的目標。在嘗試的過程中我們有彷徨焦慮,有挫折教訓。但不得不承認信息化徹底改變了我們的面貌[4]。
多媒體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主要包括圖像和聲音兩個方面。新媒體是在多媒體的基礎之上增加了許多的更現代的技術手段,從而達到了相互傳播交流的效果。從前,我只聽說過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如何在教學中起作用的[5]。結合如今的現狀以及學院上學期請了相關專家給我們開設的講座,引起了我很多思考,我發現其實在大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新媒體手段滲透到課程學習之中的現象還是有很多好處的,而且在很多學校已經被普遍運用。如我們在上課中會利用放映儀來播放課件或者其他的學習資料,這也是新媒體的一種運用。對于生長在信息高速發展的網絡時代的大學生來說,其實他們并不陌生,而且更易參與其中。每個人都有手機,每天都能夠通過網絡去了解外面的世界,獲取有用的新鮮的各種資訊。在《大學語文》課程之中運用新媒體教學其實并沒有特別大認知方面的阻礙和學生們的行動上的不接受行為。另則,現代社會不管是男女老少,微信作為一種社交軟件已經是深入人心。借此形勢,完成可以通過這一平臺,進行功能的轉化,讓微信來玩轉課堂,在大學語文課堂教學上通過互過交流看法,傳遞思想的火花。同時也可以解決學生上課玩手機的毛病。通過網絡或者其他的方式來讓學生進行深刻的思考,開拓視野,放飛思想。
最后以《大學語文》課本中具體的課文實例來說說新媒體該如何運用。如在戴望舒的《尋夢者》的教學,教師首先要進行備課,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理。資料的內容可以是多樣的形式,包括作者的生平簡介,創作背景,相關的影視資料等。整理制作成為視頻資料或者PPT,在課堂上給同學們展示。這些課件可以之后上傳至班級公共郵箱或者論壇,供有需要的同學下載查看。教授知識可以以戴望舒的照片和作品《雨巷》作為導入,先讓學生直觀清晰,印象深刻地了解作者的形象,在腦海中形成一個初步的認識,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6]。而后教師結合PPT或者其他的視頻資料進行課文具體內容的講授,其中可以穿插學生的疑問和教師自己的看法。例如戴望舒生活經歷,他的這些經歷對他的人生有什么影響。課后,教師可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情況進行思維拓展的練習。學生們通過QQ、微信、或者論壇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教師總結歸納,可以更好的了解教學效果,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
總之,時代在前進,知識也需要不斷的更新,教育關系到一批又一批的中國新生代,作為一個新時代的老師要順應時代要求,在日常教學中,有效的利用網絡手段,盡可以挖掘網絡媒體的積極優勢,化抽象為形象,變靜為動,化弊為利。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能有效運用新技術、新媒體,會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對于教育教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只有讓自己更強大,以力借力,借助網絡時代的東風,給《大學語文》教學插上飛翔的翅膀。
(作者單位: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志強.蔡平編著.計算機網絡與多媒體教學(第1版)[J].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3).
[2]周健,王慧勇.多媒體教學與教學改革創新[J].文教資料,2007,(1).
[3]林堅.新媒體對文化生態的影響[EB/OL].http://www.1wgcw.com/NewsShow.a spxncwsId=36553/,2014-9-11.
[4]孫新生.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效果比較[J].考試周刊,2010,(51).
[5]蘇敏梅.也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0,(51).
[6]梁春芳.大學生讀什么書——杭州16所本科高校大學生閱讀狀況調查[J].中國出版,2009,(0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