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鈺++郭起
[摘要]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與我們人類的關系已經是密不可分。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緊密聯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化學學習,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能深切地感受到所學內容的實用性,充分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關鍵詞]學習興趣;教學質量問題;中職學生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1.246
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團體,他們大部分的年齡在十五六歲,其中一部分經歷了中考的失敗,一部分因為家庭的原因,不得已來到職校進行學習。因此中職學生普遍有厭學情緒,表現為對學習不感興趣,上課不聽講,聽音樂,看小說,玩手機,特別是對一些基礎課更是如此,作為一名中職教師為了使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應設法改變這一現狀。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教育心理。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說明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學習的情感動力,是求知欲的源泉。因此教師在教學中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而且要使學生會學、愛學,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這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最有效的途徑。托爾斯泰也曾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所以要想改變上述現狀,成功地上好每節課,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讓他們認為學習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只有對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才能使他們獲得更多的知識。反之,因為中職生文化基礎不高,接受能力較差,如果學生在上課過程當中覺得這節課的內容講得枯燥無味,他們就不會有興趣聽下去的,甚至昏昏欲睡,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那么,怎樣才能成功地上好每節課,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每位老師都采取了不同的方法,下面談談筆者的一些嘗試。
1運用實驗,引發學生興趣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很多的定理、定律都是通過實驗得到的,從古代的煉丹術到今天的化學科學研究,無一例外不是通過實驗獲得的或者檢驗的,即實驗是一切化學成就的基礎,因此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實驗,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分析等,可以發現和驗證化學原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并獲得知識。在化學實驗中有很多可觀察到的現象,例如酸堿指示劑變色原理中石蕊試液遇堿變藍,遇酸變紅。實驗現象可以把學生的好奇心轉化為求知的火花。筆者在講鹵素和單質的活動性比較時,首先將混入少量碘化鉀溶液和淀粉溶液分別裝在兩個試管里。然后,請一位同學上來,向其中一個試管加入氯水,向另一個試管加入溴水,讓他們觀察有什么現象發生?再請一位同學上來,再另兩個加入溴化鈉溶液的試管內,向其中一個試管加入氯水,另一個試管加碘水,看看又有什么現象發生?學生通過親手做試驗,對鹵素和單質的活動性一目了然,學習興趣也油然而生。
2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講“磷的同素異形體”時,將白磷輕輕摩擦就會發生燃燒現象,而紅磷去要加熱到240℃才可以燃燒。它們都是由磷元素組成的不同單質,為什么性質上有差別?學生心中就會產生疑問,有疑問才有解開疑團的欲望。
3教學內容要聯系實際,生動活潑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是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學生只要留心觀察,用心思考,就會發現生活中的化學知識隨處可見。化學跟我們人類的關系已經是密不可分,息息相關了。學生對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興趣非常濃厚。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學習到相關知識,更能通過老師的講解了解到一些生活常識。比如筆者在講磷肥時介紹科學種田;講碳酸鈣時筆者介紹過溶洞的奇觀;講有機化學時介紹有機物質和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等。這些內容形形色色,無所不在,人類的物質生活因此更加豐富多彩。而教師只要在教學中使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實際,學生就會感受到所學內容的實用性,充分地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4對所講內容善于歸納、綜合
學生不喜歡支離破碎的知識,而對有條理、有規律的知識有興趣學也好記。我在講課時總設法迎合學生這種心理,把講授的內容迎合歸納總結。例如在講完氧化——還原反應這一節時,把講過的內容歸納成“六個字,兩句話”。“六個字”時“升、失、氧;降、得、還”,“兩句話”是“失去電子的物質時還原劑;得到電子的物質是氧化劑”。又如在講過濾時,我將操作要領歸納為“一貼、二低、三靠”:一貼是指濾紙緊貼漏斗壁;二低是指濾紙邊緣低于漏斗邊緣;液面低于濾紙邊緣;三靠是指燒杯嘴要緊靠在傾斜的玻璃棒上;玻璃棒下端緊靠在三層濾紙一邊;漏斗頸部緊靠接受器的內壁。通過六個字就將整個過濾的操作要領歸納了,學生在做過濾實驗時只需記住六個字就可以進行操作了。
5關心愛護學生、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的建立和發展,必須以師生相互認知和了解為基礎,了解和認識學生,是教師施教的前提。已有的事實表明,對學生了如指掌,是教師施教成功、與學生和諧相處的基本條件之一。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和了解,則往往是學生對教師施教信任程度的重要依據之一,也是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職階段的學生愛說愛動,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同時帶有較強的“親師性”。如果他們比較喜歡哪個老師,他們就會比較喜歡該老師所任教的課目,會花力氣、花工夫去學,成績自然就比較好,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個教師,那么他們就會不喜歡學該老師所任教的課,甚至產生消極抵觸的心理,成績自然一落千丈。因此,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不能靠一時的“作秀”來打動學生,要真正地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打成一片,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與學生真心交流,用真誠贏得學生。把自己塑造成學生心目中一個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同時,對于他們的缺點和錯誤在批評的時候要注意批評的方式方法。要在不傷他們自尊心,不侮辱他們人格的同時,讓他們從內心感到教師的批評是誠摯的愛,是由衷的愛護和幫助。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學生才會真正的從心里接納你,興趣盎然地進行學習。
6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體驗可以使人增強信心、克服自卑感,淡化挫折、失敗帶來的心理壓力。人們從事任何的活動,都有一種要達到目的的愿望,當活動取得成功,愿望達到的時候,就會有一種心理上的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又產生一種追求,想繼續取得成功的需要,產生了進一步的動機和興趣。學習也是如此,缺乏學習動機和興趣,學習上便很少取得成功。如果我們幫助他取得一點成績,并給予鼓勵和支持,使他轉苦為樂,這就會造成他們學習轉變的開始。
課堂教學中,教師評價的好與壞將會影響到學生繼續學習的積極性。評價得好,會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拓寬思路,有利于更好地掌握下一個知識點;評價不得體,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會失去信心,對于積極性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避免直接的否定評價,應采取得體、鼓勵性的評價。學生答題正確時,要加以鼓勵,如“你真棒”“very good”;出現錯誤時,應給予指導;思維受阻時,應善于啟發誘導,如“你思維很敏捷,再想一想?能否說得更完美些。”“很好!你有動腦筋,下次再接再厲”“大家起來幫助他”等。促使學生獲得成功,使之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功。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在課堂上可以把一些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讓他們品嘗到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積極性。
興趣,作為一種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對人的智力活動和其他活動,有著積極的功效,它使人去探索,去創新。所以我們每一位老師都不可忽略對學習興趣的培養。
[作者簡介]施云芳(1984—),女,漢族,福建平潭人,本科,助理講師。研究方向:會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