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曉翠
【摘 要】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構建知識結構發揮重要作用。構建知識結構順應了課改要求,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學科基礎知識,提高學科素養;有利于學生提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有利于順應高考命題趨勢,提高復習效率。
【關鍵詞】新課改;知識結構;高中歷史
伴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高考歷史命題改革出現的新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構建歷史知識結構重要性越來越明顯。構建知識框架,將各模塊、各專題分散的知識聯系在一起,使得學生系統掌握歷史知識網絡,對于基礎年級學生日常學習、高年級學生備考有很大幫助。
一、順應新課程改課教材變化,有利于學生系統掌握學科基礎知識
在高中新課程改革之后,現行高中歷史教材改變傳統通史教學體系,不再是一個歷史時期的循環,而是采用“模塊+專題”的課程結構。知識體系龐雜,包羅萬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社會各個領域的歷史演變。結構主義理論代表人物、美國教育家布魯納認為:不論我們教授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并掌握學科基本結構。歷史學科的教和學亦離不開基本知識結構的構建。較之于傳統通史教材體系,每個單元介紹同一個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在使用現行的“模塊+專題”的教材時,構建知識體系顯得尤為重要。
每個模塊下設若干專題,每個專題主題明確,涵蓋了不同歷史時期特點,揭示歷史發展線索和基本規律,注重主題性和系統性,“強調歷史學科內知識整合”。這種體系設置強調需要整體、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開闊的視野,較強的思維能力。不僅提高綜合分析及應用問題能力,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素養,也帶動其他人文學科的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教和學的主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不能像傳統歷史課堂只是關注教授具體歷史知識,將歷史事件及其時間、地點、人物、原因、過程、結果、意義等要素劃分為干巴巴的條條框框讓學生記憶。而學生的學習方式也不在是機械的死記硬背,更要求理解和運用,注重整體性和系統性。
歷史知識結構是歷史知識的網絡,將各個模塊分散、孤立的歷史知識和原理,納入完整體系之中,反映其內在聯系,具有整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的特點,符合新課程的設置,有助于學生整體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學習效率。
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按照通史體例設置,“模塊+專題”的教材結構完全避開與之重復,是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但是,教學實踐表明,現行考試制度決定了歷史是一小學科,加之有些地區歷史中考開卷考試,很大一部分學生初中不重視歷史學科學習,基礎知識并不扎實。在教學過程中常遇到學生混淆中國古代歷史朝代,歷史事件和人物張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學常識的現象。初中知識儲備是進入高中階段學習的重要基礎。初中基礎不穩固為高中學習埋下隱患,部分學生遇到有時間跨度題目時常出錯。通過構建知識框架雖然不能完全彌補初中知識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學生加深記憶,理順思路,改進學習方法,取得更好成績。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強調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另一方面更要注意專題內部、專題與專題之間,甚至是不同模塊之間的多方位的聯系。通過架構知識聯系網幫助學生整體掌握教材結構,加深學科教學目標的理解,突破重點難點,夯實學科基礎知識,提高學科素養。
二、有利于學生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許多學生課堂學習中注重基礎知識學習,忽視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缺乏全局觀,在課內練習中尚能做對,但是在綜合練習非常容易出錯,客觀題混淆選項,主觀題審題不準,不能將學過知識恰當應用。在大型考試中,基礎題目能得分,而中等難度的題目失分嚴重。這就要求加強構建知識知識框架。教師要指引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從知識全局出發,把握學科整體知識,從大綱到主線,從主線到知識點,層層分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點的來源和內在聯系,理解知識點內涵和引申含義,達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目的”。通過這種方法,學生查漏補缺,將知識點“一網打盡”。
在平時學習和考前復習中注重構建知識結構,還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體知識遺忘造成的失誤。通過不斷訓練,即便遺忘了具體歷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學生腦海中的歷史知識結構會幫助學生將不同歷史時期的歷史時間重新串聯起來,形成整體認知,準確解決問題。
三、有利于順應高考命題趨勢,提高復習效率
伴隨著課程改革,高考命題也出現新趨勢。據研究,“新課程改革開始后,單元式主體命題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學科式和學習領域式的主體命題逐漸唱主角”;而“學習領域式的主題所占數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專題與專題之間、模塊與模塊之間結構的聯系,側重考查主干知識,主干知識反映出歷史主題發展線索和基本規律,與之聯系密切的知識點成為考試重點。在歷史教學,尤其是復習課中,不僅要精講基礎知識,更要引導學生理解相關學習領域的重大歷史事件,分清歷史發展線索,明確不同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加強體系建設。
新課改主張發揮學生主導作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主動構建、深度解讀知識結構,不失為一種高效的方法”。在復習備考中,老師要教給學生歷史知識構建的方法,然后要求嚴格學生自己去做。真正達到每一課都歸納,每一專題都有總結,自我構建起每一模塊的立體知識體系,實現查漏補缺,夯實基礎知識,提高知識運用能力和復習效率。
在課改的新形勢下,高中歷史教學面臨更大挑戰,教學方式需要改變,不能僅僅識記具體知識點即可,構建知識結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教師要嚴格要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抓住基礎知識的同時,自主構建學科知識結構,從整體把握教材,提高解題能力和復習效率,讓學生實現自我突破和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朱漢國,鄭林.高等師范院校教材·新編歷史教學論[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頁
[2]許霽.試論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構建知識框架[J].新課程(中),2015年11期,144頁
[3]黃牧,周朝陽.歷史試題編制原理與技術.廣東教育出版社[M].2015年9月152頁
[4]肖玉英.淺談高三歷史第二輪復習中知識結構的構建與運用、鎮江高專學報,2014年7月,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