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潔●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310000)
?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實錄與思考
金 潔●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310000)
教材是實施教學,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資源.為了更好地發揮教材的作用,需要有計劃、有目標、有側重,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教學空間,這就需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筆者以“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課堂實錄為例,反思教學中如何重視教材、挖掘教材、創造性地開發教材.
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教學;實錄;反思
一艘輪船在沿直線返回港口的途中,接到氣象臺的臺風預報:臺風中心位于輪船正西60km處,受影響的范圍是半徑長為40km的圓形區域.已知港口A位于臺風中心正北45km處,如果這艘輪船不改變航線,那么它是否會受到臺風的影響?(由課本引例改編)
師:若不建立直角坐標系,你能解決該問題嗎?
生:利用相似三角形性質,得到相似比,進而求出臺風中心到航線的距離,與臺風半徑進行比較,判斷是否受影響.
師:引導學生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取10km為單位長度,寫出圓方程及航線所在直線方程,問題轉化為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
生:方法一,圓心到直線距離與半徑關系來判斷;
方法二,聯立方程組,通過方程根的情況來判斷直線與圓交點個數.
師:通過建立直角坐標系,我們將幾何問題代數化,通過代數計算來解釋幾何問題.
反思:筆者起初也考慮過利用作家巴金《海上日出》的視頻片段作為課堂的引入,可以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體會數學的人文內涵.新課標的理念之一是強調“數學是有用的”,選擇教材中的“臺風”問題作為引入,恰好體現了這一理念,同時也能很好地體現數學在現實生活、生產中的重要價值,
其次,該問題,課本在旁批處追問“若不建立直角坐標系,你能解決該問題嗎?”意在讓學生體會幾何問題代數化的過程.在學習了直線及圓方程的基礎上,解決“臺風”問題可通過建立合理的坐標系,利用坐標方法求解,這正是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方法.解析幾何的初始學習階段,強化和滲透笛卡爾的坐標法應該是必要的.意在讓學生將坐標方法與歐氏幾何方法做對比.
還可以將該引例做變式提問“若不改變航線,受臺風影響的時間有多久?”“為避開臺風,如何設計航線?”考慮到課堂的教學時間有限,可以將某些比較開放的問題延伸至課外探究.
師:通過剛才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可以總結如何判斷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生1:利用點到直線距離公式求得弦心距,通過比較弦心距和半徑的關系確定直線和圓的位置關系.
生2:聯立方程組,通過對方程根的情況的判斷,確定直線和圓的交點個數.
教師總結,并用圖表的形式強調知識點.

師:直線和圓的三種幾何關系,我們都可以通過不同程度的代數計算來刻畫.
例1 (課本例題改編)已知直線l:3x+y-6=0和圓心為C的圓x2+y2-2y-4=0,判斷直線l與圓的位置關系;如果相交,求它們的交點坐標及弦長.

師(追問):你能求出弦|AB|的長嗎?

師(追問):在不求出交點坐標的情況下,能否求出弦|AB|的長呢?

師:當直線和圓相交時,我們在研究交點、弦長的過程中,使用了兩種方法,能否請同學們談談這兩種方法在解決問題時的特點嗎?
生1:方法一簡單,計算量也小,解決問題時應充分利用圓的幾何性質.
生2:求交點坐標的方法可以不依賴圖形.
師:充分利用圓的幾何性質,抓住圓心與弦中點構成的直角三角形,可以簡化計算過程,通過計算點到直線距離,并與半徑大小作比較,將幾何問題進行了代數刻畫、定量分析.另一位同學將直線與圓聯立方程,通過消元,方程的根即圖形交點的橫坐標,通過方程的意義來刻畫幾何問題中的交點情況.

設計意圖:該例題選取課本例1,通過對例1的解決和探究,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斷位置關系的方法,獲得弦長公式.在求交點坐標時需要聯立方程求解,求弦長則可以利用垂徑定理構造直角三角形求解,也可利用方程韋達定理求解.令學生體會坐標法的過程,學會用代數計算來解決幾何問題.
例2 (課本例題改編)已知點M(-3,-3)和圓C:x2+y2+4y-21=0.
(1)若過點M的直線被圓C所截得的弦長為8,求直線l的方程.
(2)當弦被M平分時,求直線l的方程.

師:請同學點評.
生2:第一問設直線方程時沒有考慮斜率不存在的情況,實際上,當x=3時也符合題意.
師:我們要注意思維的嚴謹,直線點斜式方程有其局限性,解決問題時不要遺漏斜率不存在的情況.
師(追問):過M作直線與圓相交,弦長為8的弦有幾條?所得弦長AB的取值范圍是多少呢?何時最短?何時最長?

師:過點M最長弦及最短弦具有唯一性,除此之外,過點M弦長為定值的弦均有兩條.
設計意圖:例2仍選自課本,但做了改編,令符合條件的其中一條直線斜率不存在,此處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警示學生在設直線點斜式方程時常常出現遺漏的錯誤,同時從幾何角度解釋,過圓內一定點的弦,其中以定點為中點的弦最短,過定點及圓心的弦(即直徑)最長,除此之外等長的弦有兩條.進一步令學生體會幾何直觀給我們的研究明確了方向,代數定量計算常常同幾何定性分析互為補充,培養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形成嚴謹治學的學習態度.
師:同學們考慮若點M為圓上一點,如何求圓的切線方程?若點M為圓外一點,又如何求圓的切線方程?
例2 (變式) 已知圓C:x2+y2+4y-21=0.(1)求過點M(4,1)的圓的切線方程;(2)求過點N(5,4)的圓的切線方程.

生2:由平面幾何知識可知,過圓外一點應有兩條圓的切線,點N(5,4)在圓外,怎么會只有一條切線呢?
生3:在代數求解的過程中,設切線的點斜式方程有局限性,遺漏了直線斜率不存在的情況,所以過點N(5,4)的切線應為11x-60y+185=0和x=5.

師:代數計算和幾何直觀互為補充能令問題更為清晰明朗.在運用直線方程時要謹記各方程的局限性,避免漏解.
師:另外,可否得到一般結論?請同學們探討過圓C:(x-a)2+(y-b)2=r2上一點P(x0,y0)的切線方程.
生1:已知圓心坐標為C(a,b),切點P(x0,y0),設切線上任一點Q(x,y),由平面幾何性質可知,PQ⊥PC,①當x0=a時,y=y0.

綜上所述過圓C:(x-a)2+(y-b)2=r2上一點P(x0,y0)處的切線方程為(x0-a)(x-a)+(y0-b)(y-b)=r2.
師:第一位同學利用切線的幾何性質,用坐標表達垂直關系,得到切線方程.第二位同學結合向量數量積的幾何意義,通過向量的坐標運算得到動點軌跡.我們體會到了從幾何到代數的過程,將幾何問題代數化,用代數語言描述幾何要素及其關系,進而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
接下來請同學們思考:若點P(x0,y0)為圓外一點,過點P的圓的切線有兩條,則方程(x0-a)(x-a)+(y0-b)(y-b)=r2的幾何意義是什么?


師:該問題令我們思考代數方程背后的幾何意義.解析法,即通過數形結合,完成代數和幾何之間的相互轉化.
設計意圖:對課本例2的變式設計,令問題層層遞進深入.進一步探究圓的切線問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想,體會一個幾何對象用代數方式完全刻畫,幾何概念可以表示為代數的形式,幾何目標可以通過代數方法來達到;反之,代數語言得到了幾何解釋,從而代數語言有了直觀意義,從中得到啟發而提出新的結論.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能夠根據直線與圓的方程,判斷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充分體會解析幾何的核心思想——坐標法,培養數形結合思想,令學生感悟幾何和代數的密不可分.“只要代數與幾何分道揚鑣,它們的進展就緩慢,它們的應用就狹窄.但是當這兩門科學結成伴侶時,它們就互相吸取新鮮的活力,就以快速的步伐走向完善.”
教學設計充分利用教材資源,深層挖掘,由淺入深地推進課堂.著名的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形象地指出:“好問題同某種蘑菇有些相像,它們都成堆地生長,找到一個以后,你應當在周圍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幾個.”由教材的基本問題出發,設計問題串,引導學生更多地參與投入到探究中,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學科知識,激發學習的好奇心及挑戰欲.讓學生在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潛移默化地形成思想方法,培養數學化的思維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教師的引導功能,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教師適時總結提升.給學生充足的思維空間,通過對話和交流引導學生獨立探索、發現規律和建構知識,力求讓學生達成探究性理解.總之,守本和創新是相輔相成的,教師扎根于教材的同時,發揮創造力的課堂設計才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G632
B
1008-0333(2016)24-0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