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建毅
數學習題教學中學生短視性思維的表現、成因及解決對策
翟建毅
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由于學生原有知識系統中的思維定勢、知識傾向、關系錯位等,學生往往會出現短視性思維錯誤,如認識問題不夠深入、考慮問題不夠全面等,這將限制他們的思考方式,造成他們數學反思能力的缺失。在教學中,教師應分析學生在問題解決中出現短視性思維錯誤的原因,積極尋找解決對策,并設法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
短視性思維;表現形式;成因分析;解決對策
習題教學是輔助學生鞏固知識的有效手段,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途徑,起到溝通課堂學習與課后練習的作用。教師在習題教學中往往過分追求習題的正確率,而忽視了學生已有的思維定勢、知識傾向、關系錯位以及因此形成的短視性思維錯誤,如計算7×20÷7×20時,有很多學生會將答案錯算成1。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學生習題演算中出現的短視性思維錯誤,認真分析其成因,積極尋找解決對策。
小學階段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階段,其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維轉化。在數學學習中,小學生容易出現認識問題膚淺,考慮問題不全面、不周密,不能跳出問題陷阱的漏解、多解、誤解等短視性思維障礙。
(一)學生短視性思維特征辨析
短視性思維主要具有以下幾個特征:一是學生不能全面地認識數學知識,無法形成嚴密的知識系統;二是因缺少嚴密的知識系統,學生存在模仿性思維;三是學生缺少反思能力,無法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完善認知。
(二)學生短視性思維成因辨析
1.思維定勢導致短視性思維。
學生知識系統的形成有兩條路徑:一是教師幫助學生根據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整理;二是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累積而成。在教學中,學生往往會形成思維定勢,根據自己的知識系統分析問題,而忽視教師對自己知識系統的整合作用。因此,學生在習題練習中容易忽視題型的變化,從而出現計算錯誤。
例如:7×20÷7×20=1,學生會犯這種錯誤不是因為審題不清,而是他們對簡便運算的理解不深入,仍然停留在簡便運算的形式上,停留在局部,而忽視了它的實質,忽視了整體運算順序,從而導致他們出現了短視性思維錯誤。
2.知識傾向造成短視性思維。
學生形成知識傾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地積累知識,形成了自己的思維場;二是學生受到教師講解和同學思維的影響,形成了思維傾向;三是學生受到教材中概念限定的影響。
例如:如圖1所示,正方形的面積是8平方厘米,求圓的面積。知識傾向使學生思考問題呈現出片面、局部的特點,認為求圓的面積必須知道圓的半徑或直徑,而忽視了圖形整體的聯系,沒有分析圓的半徑和正方形的面積之間的關系,從而出現了短視性思維錯誤。

(圖1)
3.關系錯位導致短視性思維。
小學低年級的數學問題中信息量較少,學生很容易理清題目中條件之間的關系。隨著年級的升高,題目中的信息變多,干擾信息隨之出現,學生容易在問題解決中出現條件之間的關系錯位,從而導致他們出現短視性思維錯誤。
例如:一塊長方形菜地,長20米,寬16米,因為公路擴建,長減少了6米,寬減少了4米,菜地面積比原來減少了多少?信息之間的干擾使得學生梳理條件時出現了錯位,從而錯誤地認為減少的面積就是長為6米、寬為4米的長方形的面積。
面對習題教學中學生出現的短視性思維錯誤,教師要結合錯因分析,順著學生的思維習慣尋找有效的應對策略,從而提高他們的問題解決能力,使他們理清習題中的關系,完善知識系統,走出短視性思維誤區。
(一)在擴充中打破知識傾向,完善知識概念內涵
學生分析問題時容易忽視條件與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教學中,教師應引領學生從局部分析到整體把握問題,借助數形結合理清條件和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
1.從局部到整體——由傾向走向全面。
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局部入手分析問題,再從整體層面把握問題,引領學生由局部思維走向整體思維。
案例1:蘇教版五下《圓的面積》
教學圓的面積練習題時,通過如圖1所示的圖形引導學生分析求圓的面積要添加哪些條件,并反問學生:如果不告訴你直徑和半徑,還能求出圓的面積嗎?
引領學生先從局部開始,慢慢深入到整體,挖掘題目中隱含的數量關系,通過轉化進行解答。教師激活學生的轉化思想,避免了學生由于知識傾向而可能出現的短視性思維錯誤。
2.數形結合——由關系錯位走向正位。
數形結合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是一種通過數與形的相互轉化來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教師要注重學生思維的縱向發展和橫向發展,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去分析、思考,培養他們的數形結合思想。
案例2:蘇教版四下《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
第一,要對會計師事務所的行業準入門檻進行適當地提高,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使審計市場的整體業務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也能緩解過于激烈的競爭壓力。對于小型會計師事務所來說,事關生存的競爭往往會讓其走上歪路,比如降低審計質量和依附上市公司為虎作倀等等。
長方形的長是20厘米,寬是16厘米,如果長減少6厘米,寬減少4厘米,長方形的面積減少多少平方厘米?你能通過圖形表示嗎?
教學中引導學生畫圖(如圖2),借助圖形讓問題從抽象走向直觀,幫助學生理清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圖2)
教學中,教師結合學生的知識起點,適時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把抽象的數學概念直觀化,幫助學生由抽象轉為直觀,有效避免了學生因關系錯位而出現的短視性思維錯誤。
(二)通過對比和描述深入理解計算法則,完善知識系統
為了讓學生的知識系統與教師的知識系統有效連接,完善學生現有的知識系統,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對比中理解基本計算方法,在文字描述中提高習題觀察能力。
1.題組對比:理解基本計算方法。
學生在進行習題練習時,容易受到簡便計算負遷移的干擾,從而形成短視性思維錯誤。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提供題組對比,引導他們在題組支撐下分析運算法則,能在整體上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案例3:蘇教版四下《運算律》
①25×4+25×4②25×4-25×4
⑤(25×4)+(25×4)⑥(25×4)-(25×4)
⑦(25×4)÷(25×4)⑧(25×4)×(25×4)
引導學生發現題組之間的異同和內在聯系,使他們的知識系統在題組對比中得到強化。從整體上分析習題,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能有效消除學生因為簡便計算負遷移引發的短視性思維錯誤。
2.文字描述:提高學生對式題的觀察能力。
學生的式題錯誤率普遍偏高,追尋其原因,教師發現,學生往往從局部分析問題,容易看錯運算符號和數字。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用文字描述習題,以提高他們對習題的觀察能力。
案例4:蘇教版四下《運算律》
師:25×4+25×4,誰能用文字描述這道題?
大部分學生用直來直去的方式“讀”習題,而忽略了習題的運算順序。
文字描述這一方式最初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阻力,大部分學生不能完整地描述式題,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對式題的觀察能力明顯增強,讀題和解題的正確率也隨之提高。
(三)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提升數學思維水平
良好的思維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所以,教師應注重學生思維習慣的引導和培養。例如:在數學學習中經常會用到“數”,如數角、數線段、數圖形等。一些學生在“數”的過程中沒有養成良好的有序思維的習慣,局限于圖形表面,從而會出現遺漏或重復的現象。
案例5:蘇教版二下《角的初步認識》
讓學生數圖3中有多少個角時,有不少學生出現了重復或遺漏的現象。

(圖3)
教學中通過課件展示,先逐個呈現5小角,然后隱去兩個小角公用的一條邊,組成一個大角。
小學生由于缺少有條理的思維方式,往往會忽視圖形內部的聯系,僅從表面去數。通過引領學生從表面分析,再引領他們結合圖形的內在聯系進行整體分析,能讓學生的思維從無條理走向有條理,從而使他們有效避免短視性思維錯誤的出現。
根據學生習題中出現的短視性思維錯誤現象,認真分析其成因、總結經驗后,筆者認為,在教學中,要避免學生出現短視性思維錯誤,教師必須做好兩點:一是關注學生的錯誤點,順應學生的思維,傾聽學生的聲音,引領學生發現問題,培養學生“慢思”“慢想”的習慣,引領學生感悟知識背后的思想方法,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理解問題,完善學生的思維場。二是結合學生的知識起點,分析教材中哪些知識點容易讓學生產生思維定勢、知識傾向、關系錯位,努力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
注:本文獲2015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
G623.5
A
1005-6009(2016)44-0027-03
翟建毅,江蘇省連云港師專一附小教育集團龍河校區(江蘇連云港,222006),一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