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彪
【關鍵詞】 化學教學;探究能力;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22—0118—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義務教育化學新課程標準把科學探究放在突出的地位,強調科學探究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學習方式。化學作為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化學實驗作為科學探究的主要方式,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讓學生獲得新知識,同時還能使學生學會科學的學習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初中化學教學中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探究能力呢?本人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積累了一些好的做法和成功的經驗。
一、用實驗教學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初中化學對于學生是學習化學的啟蒙階段,他們非常好奇,同時又擔心學不好。因此,化學教師首先要重視實驗教學,認真做好每一個實驗,通過實驗打消學生畏懼心理,逐步喜歡化學、親近化學。尤其是可以將一些趣味性演示實驗設計成學生分組實驗,讓學生親手操作,親身體驗,如,“燒不壞的手帕”、“水火相容”、“水變汽水”等。一個個新奇的實驗現象如同變魔術一樣看得學生興奮異常,歡呼雀躍,從中深刻地感受到了化學的神奇與魅力,這樣不但消除了學生對化學課的畏懼心理,而且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
二、在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1. 在實驗開始之前要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化學實驗的現象往往多種多樣,但不同的實驗其觀察的目的不同,即使是同一實驗也因為實驗目的不同,因此其觀察的側重點亦不同。這就需要教師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充分明了開展該實驗的目的。這樣,學生才能在實驗過程中根據實驗目的有側重地認真觀察實驗現象,而不是茫無目標地看熱鬧。
2. 教師要讓學生學會觀察實驗的規律和方法。常言道:“授之于魚,不如授之于漁”。在觀察化學實驗的現象時,首先要提醒學生做到全面細致,明察秋毫,同時又要分清主次,特別是要善于發現那些不易發現或稍縱即逝的現象。對那些相似易混淆的現象,應指導學生通過對比法找出差異加以區別;對于一些容易使學生產生錯覺的實驗現象,可通過重復實驗的方式使學生加深印象。
3. 要指導學生學會如何針對實驗中觀察和記錄的現象和數據,把直觀現象與抽象思維結合起來,通過科學合理的分析比較,找出物質的性質、變化規律等,即透過現象看本質,能夠科學地得出實驗結論。如學生在做完金屬鎂與稀鹽酸反應的實驗后,一般只會得出“劇烈反應產生大量的氣泡”的結論,此時還應要求學生分析金屬鎂在鹽酸中為什么迅速游動?用手觸摸試管壁時為什么發燙?從而使學生對該實驗有更深層次的認識。
三、在課外自主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創新能力
1. 做家庭小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初中學生初次接觸化學,學生對化學充滿了好奇和神秘感,尤其對化學實驗非常感興趣,當他們看到老師在課堂上做演示實驗時就已經蠢蠢欲動了,因此教師應當適時給學生安排一些家庭小實驗讓學生自主探究。通過學生做家庭小實驗就會促使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其想象力、創造力,同時還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如,在學習了二氧化碳的制取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己動手,用家庭用品設計實驗制取二氧化碳氣體。他們會積極動腦思考,結合已學得的知識,并經過查閱資料或上網查詢,知道可以用雞蛋殼或茶壺底的水垢與食醋反應就能產生二氧化碳,并且用家里的廢舊塑料瓶和一次性注射器等用品設計出了實驗裝置,實驗效果非常好。
2. 開放實驗室,提供良好的平臺,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初中化學教材中學生分組實驗為數不多,多為教師的演示實驗,因此,學生親自動手的機會很有限。特別是一些非常有趣的實驗,老師演示時學生覺得十分驚奇,強烈的好奇心促使他們很想親手體驗一番,但沒有機會,常常會有一種失望的感覺,覺得化學和自己很遙遠,久而久之對這門課的熱情就會逐漸失去。因此,學校應開放實驗室,給學生提供平臺,讓那些學有余力,喜愛化學的同學有機會進入實驗室開展一些自主探究實驗,這樣既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同時又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實驗探究能力。
3. 組織學生課外參觀,使學生“震撼”于化學,為未來投身化學奠定基礎。由于學生平常只是從書本上或老師口中了解到化學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重要性,而從未真正體驗過。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組織學生到當地化工廠、化肥廠、制藥廠、農藥廠等與化學有關的工廠、企業參觀學習,聽取專家的講解,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化學的神奇與強大,使其從心靈上受到“震撼”,從小便樹立起投身化學科學的理想和信念。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