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
摘 要:如何有效結合信息化手段來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實效性,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亟待解決的難題。微課教學模式可以在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更有效的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
關鍵詞:微課;教學模式;思想政治;教學目標
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當代教學模式的研究中,越來越重視引進現代科學技術的新理論、新成果。信息技術對教學發展產生革命性影響,教學信息化得到各教學階段的高度重視,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現代化水平日益提高。微課正是信息技術和網絡傳媒發展背景下的產物。它是以視頻為核心載體,對某一學科的知識點或者是教學環節精心設計的微型視頻教學。“微課”的出現成為當前思政課程教學改革中熱切探討的命題,引發理論研究者尤其是一線高校教學工作者進一步思考如何更好達成思想政治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指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成的結果,是教學模式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按新課程理念可分為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即思想政治教學所追求的“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
一、微課教學模式對知識目標的達成
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這一門課程的教學知識目標是向青年大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及其在中國實踐的基本知識。作為大學生系統學習黨的基本理論最重要的課程,其教材也體現了黨的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微課主要突出這門課程某一個知識點而開展,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系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微課”的內容更加精簡,重點突出的是某一理論或知識點,降低學生對政治理論學習的排斥感,能夠很好的達成重點、難點知識的理解。
二、微課教學模式對能力目標的達成
學以致用是任何一個學科學習的基本原則和目的。通過思想政治理論學習,當代大學生能把教材中學到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基本觀點和思想方法應用于實踐之中,以此來解釋社會現象,從多角度、多層面、運用多種知識和方法去分析和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而微課的一大特征是運用經典示范案例,提供真實的、具體的、典型案例化的教與學情景,使大學生學會運用思想政治這門課程獨立的術語系統表達觀點,闡釋現實事物與現象,運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史觀等方法論來正確指導自己的學習、生活。
三、微課教學模式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教學目標的開放性,對于大學生來說,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目標中最為重要的,最為核心的目標。微課教學思路的設計是根據學生的思路展開的,站在學生的立場,在視聽傳播的設計上,是用學生的眼睛看畫面,用學生的耳朵聽聲音。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為例,重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要戰略支點、長江經濟帶的西部中心樞紐、海上絲綢之路的產業腹地。在講授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中,微視頻充分開發本土教學資源,使用學生最關注、最了解的案例——由重慶出發的“渝新歐”國際鐵路聯運大通道來講解當前國家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深刻感受到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的成果真正惠及到每一個人。伴隨這一過程學生自然對當前開放政策產生積極情感體驗和正確的價值觀,同時,對自己的家鄉更多一些了解、自豪與參與歷史創造的責任感。
同時,微課是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的,可以選取或制作感染性較強的視頻引起大學生情感的共鳴。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微課教學為例,引用鄧小平對中國90年代的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了關鍵的推動作用的南巡談話視頻,能讓學生感受到在歷史關鍵時刻,鄧小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勇敢地站出來,力排眾議,撥正船頭,引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航船駛向光明的彼岸。在這一教學模式中,學生會產生或深化正向的價值傾向。
使用微課教學模式,思想政治學習的過程學生不是機械記憶,而是發揮主觀能動性,喚起興趣,積極參與,同時微課能更好的增進師生良性互動,師生之間的對話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程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達成。
微課雖然短小,但它的知識內涵和教學意義卻非常大。微課講授的雖然只是某一個知識點,但微課的內容仍然需要系統性,微課所表達的知識仍然需要全面性。微課教學模式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課程設計、表現形式、內容選擇上能更好的應用于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有效的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美)喬伊斯,等著,荊建華,等譯.教學模式[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2]趙俊亞.微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2016(1).
[3]陳雨.微課在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J].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1).
[4]林雯.微課教學設計的原則與三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6).
(作者單位: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