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伙
傳統家訪該『退居二線』嗎
□張炎伙
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家校聯系的方式在悄然變化著,微信群、QQ群、校訊通等“新交流”越來越盛行,面對面的“心交流”卻成為讓老師們猶豫不決的選擇。昔日走家串戶的家訪日漸“褪色”,大有被取而代之的趨勢??墒?,傳統的上門家訪真的過時了,該“退居二線”嗎?
傳統家訪,作為一種更接地氣的家校溝通方式,有著獨特的溫度和姿態,是任何“新家訪”不能替代的,就如那記憶深處抹不去的一段段家訪經歷。記憶中的小山村,晨光暮色中,裊裊炊煙里,和我們這些小娃娃們同住一村的小學老師常常三五成群,相約家訪。那時,老師的家訪或在田間地頭,或在茶余飯后,卻是我們這些娃娃們最驕傲的期盼。那時的我是個品學兼優的孩子,經常得到老師的贊揚。因為在校表現好,我特別渴望老師來家里,讓自己的家人有機會多聽聽老師對自己的表揚。
這種敬仰教師的美好情節,這份渴望老師家訪的心緒,我相信任時光流逝,它卻恒久不變。身為教師,我們為何不再延續這份美麗的期盼呢?
每一個孩子都有其不同的成長背景,每一個家長都有其獨特的教育方式和對孩子成長規劃。我們只有深入到每一個家庭的教育故事里,才能夠知道那些令人揪心的問題學生背后,究竟隱藏著什么樣的家庭教育秘密。
我所任教的班里有個小男孩聰明卻貪玩,有段時間尤其迷戀電腦游戲,成績一落千丈。我打電話給家長,找孩子談心,只可惜孩子屢教不改。暑期的一次家訪,我終于發現了問題的癥結所在。走進孩子的家,只見陰暗的房間里,孩子正蹲坐在電腦前沉迷于網絡游戲,好一會兒他才察覺到我的到來。恰巧孩子父親從外面回來,我請求他嚴格管教孩子,禁止孩子玩電腦游戲。不料,孩子指著他父親說:“他比我還愛玩,天天不上班,成天坐在電腦前,整天被我媽媽罵?!备赣H一臉尷尬。
正如全國知名班主任戴荔老師所言:“學生表現出來的問題,不是表面上那么簡單,我們應該立體地、歷史地看待。”走進這個孩子的家庭,我才明白這其中的深意。
改變孩子,其實很簡單,就是從改變他父親開始。之后,我和孩子的父親誠懇地交流了自己的想法:或許大家都有生活上的無奈,但是我們可以這么想,任何事情都比不上孩子的成長重要,為了孩子,我們又有什么做不到的呢?這位父親畢竟還是疼愛孩子的,后來,在孩子父親的督促下,父子倆一起努力戒掉了網癮,一家人比以前更加溫馨和睦。
這件事使我深信,通過家訪這種互動式的交流方式,能讓我們彼此靠得更近,也能相伴走得更遠。當我們走進學生家里,當我們心平氣和地與家長、孩子面對面相坐時,當我們看到與孩子臉上表情“兩相驗證”的家庭背景后,教育已經開始,愛已然產生。

▲蔡軍攝
(作者單位: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莊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