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魂牽夢繞的教育路
□陳艷
陳艷

湖北省鐘祥市實驗小學副校長,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湖北省骨干教師,荊門名師,荊門市課改領軍人物,荊門市優秀班主任,鐘祥市第二屆教育家。從教20年來,積累了豐富的語文教學和班級管理經驗,創設語文教學“自學輔導法”“行政小組”班級管理模式,撰寫教育札記100多篇。
41歲的時候,我回望自己選擇的教育之路,感慨萬千。我覺得教育之路實質是一條獻身之路,但每當聽到身邊純真的孩子一聲聲喊“老師好”的時候,我便覺得教育之路更是一條令我魂牽夢繞的路。
我之所以選擇當老師,還得從我的啟蒙老師連順秀說起。
我是在江漢平原的漢江邊長大的,被稱為“魚米之鄉”的家鄉給了我童年太多的歡樂。童年的記憶中,除了跟著種田的父親放牛,追逐蝴蝶、蜻蜓,挎著籃子在田野間撒著歡,享受自由的畫面外,便是我的小學語文老師兼班主任連老師牽著我的手走在鄉間小路上的情景……
連老師是下放知青,性格溫和,同學們都特別喜歡她,她把全部的愛傾注在我們這群孩子身上。每到課外活動時間,金色的陽光灑滿了校園,我們一幫孩子在操場上跳皮筋、捉迷藏,玩老鷹抓小雞的游戲。這時,連老師總是慈愛地看著我們,看到哪個女生辮子散了,她就喊一聲名字,等那個女生跑到她身邊時,她就像母親一樣,一板一眼地為女孩子梳理好小辮;看到哪個孩子摔倒了,她心疼地連忙上前去安慰,直到目送著他再次撒著歡和其他孩子玩耍……在連老師溫柔地安撫中,我感覺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會有股暖流涌起,并常留心間。
因為連老師的熏陶和影響,我對教師這一職業充滿了崇拜與向往。1991年中考時,我成績優異,遠遠超過了市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當市重點高中領導到家里了解我的報考意向時,我的內心既歡喜又煩惱:擺在我面前的有兩條路,是繼續深造,讀高中,實現人人向往的大學夢,還是報考中等師范提前批錄取,成為一名教師?面臨選擇的日子里,我茶飯不思,就回到母校,找到了連老師。我和連老師走在學校操場上,她給我講了很多她的從教感悟,有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孩子們有需要,你就要做他們實現理想的翅膀。”我思索著,不得不承認,如果沒有像連老師這樣忠誠教育、甘于清貧的老師,像我這樣的農村娃如何能實現自己的求學夢?于是,我最終決定報考師范,開始了我的教育之旅。
1994年,我趕上了好時候,湖北省為了提升教師學歷及教學水平,在師范院校開辦了小教大專班,即讀完三年中師,考上小教大專班的學生再讀兩年,然后直接分配到小學參加工作。終于可以圓我的大學夢了,我立刻報名參加了考試,以第一名的成績被錄取,就這樣我向著自己的教育理想又邁進了一步。
1996年,我從荊州師專畢業,分配到了鐘祥市實驗小學,當了一名語文老師。從此,我的命運便一直與鐘祥實驗小學連在一起。
如果說,要歸納一下我的專業成長之路,我覺得可以用臨帖——模仿——獨立思考三個階段來概括。
剛到實驗小學,學校安排我帶二年級語文。我虛心向老教師學習,精心備課,教學效果卻與課前預設相差甚遠,學生對我的語文課也提不起興趣。我迷茫,苦惱,真是有些無所適從。那個時候,學校為了提高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開展了“青藍工程”師徒結對活動,我便拜了學校最優秀的語文名師高梅秀為師。
我乖順極了,學著高老師的樣子教自己的學生。我就像臨帖毛筆字一樣,學常規,學備課,學上課,學批改作業。在我心目中,覺得師傅的話就是金科玉律。特別是輪到我上公開課時,恨不得住到師傅家里,把師傅說的每句話都記下來,生怕落下什么。在那個階段,我成功上了一系列公開課:《蜜蜂引路》《卡羅納》《小蝌蚪找媽媽》……也被評為了市級教壇新秀,但那個階段,我沒有自己的思想,只會復制師博的東西,不會自己思考,更不會自己創新,我把這個階段稱之為“臨帖”階段。在“臨帖”階段,我慢慢積累了一些教學經驗,課堂氣氛也活潑起來,學生開始期待我的語文課。

當我在市里的教壇上嶄露頭角后,便有幸參加了湖北省青年骨干教師培訓班。通過培訓班,我開始睜大眼睛看外面的世界:我看到了自己與同學間的差距,看到了自己理論水平的不足,看到了教育研究的領域原來如此寬廣無邊。
于是,我開始廣泛閱讀,多方吸收,潛心研究名師的優秀案例。于永正老師的《草》、靳家彥老師的《田忌賽馬》、竇桂梅老師的《圓明園的毀滅》等,我都拿來細細揣摩,并“移花接木”巧加利用。那個模仿的階段,我獨立或半獨立地設計了《筍芽兒》《風娃娃》《鳥的天堂》等一系列公開課。《鳥的天堂》一課還獲得湖北省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
在這個階段,我熱血沸騰激情滿懷,并一會兒模仿支玉恒老師的灑脫自然,一會兒又沉迷于竇桂梅老師課中的創意迭起,帶著我的學生學古人在操場踱步晨讀,開辟窗臺小天地養花草、寫觀察日記……我和孩子們沉浸在有趣的語文天地里,在孩子們心中,語文課也生動了起來。
2008年,我參加了教育部國培計劃卓越教師培訓班,在北京學習的一個月期間,我沉下心靜靜地讀書、思考,分析總結自己的教學。我開始認識到,教學的目的不單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更多的是要讓學生“會學”,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尤為重要。于是,我在語文教學中開始了“自學輔導法”教學實驗,我把課堂教學分成“導、讀、練、議、結”五個環節,“導”和“結”是上課開始和即將下課時面向全班學生進行的活動,占用的時間少,講的內容精,學生不走神,喜愛聽。中間大多數時間讓學生“讀”“練”“議”三個環節交替進行。
我一方面調控、管理學生的自學,另一方面巡視、了解、參與、指點學生的活動,組織學生組內、組間交流。學生對這種學習方式尤為喜愛,我也感覺找到了真實的自己,那種和學生平等交流,詮釋文本酣暢淋漓的感覺,簡直妙不可言。
一學年實驗下來,學生的學習習慣、自學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學期末我的班級語文成績遙遙領先,得到了學校領導和家長們的肯定,我的教學也逐漸變得成熟、豐滿。

我進入執教生涯的第五個年頭時,學校領導也看到了我的成熟與進步,便給我加上了班主任的擔子。至今我還記得老校長范星成校長對我的勉勵:“實驗小學要發展,要靠你們年輕人。我希望你能讓學校的年輕老師都像你一樣把課上好。”這一句話,成了我至今一直為之奮斗的目標。
我帶著滿滿的愛心與滿腔的熱情當上了班主任。為了帶好班級,我努力去探索一些班級管理的好方法,和學生一起寫班級日志、召開系列主題班會、舉辦班級特色活動等……無怨無悔地付出終于換來了班級管理得井井有條,但我也因此累得身心俱疲。一位工作經驗豐富的老班主任一語點醒了我這個夢中人:“年輕人,事無巨細抓班級工作,把自己弄得那么累,你怎么不嘗試讓學生自己來管理?”
是啊,語文教學能讓學生“自學輔導”,班級管理怎么不能讓學生自主管理呢?
為了探索一條最優化的班級管理之路,我買了許多教育專著,開始潛心讀書、學習、思考,我認識到當好班主任僅憑愛心和熱情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藝術的管理方法,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做到教育家魏書生所說的班級管理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醞釀成熟后,我在班級實行了“行政小組”管理模式,嘗試讓學生自主管理。
我做的第一步是崗位競聘。我先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組織能力情況,把班內52名同學分成六人一組。然后,我設立了行政組長、語文組長、數學組長、衛生組長、紀律組長、監督員等崗位,確定了崗位職責,讓每個學生自愿報名競選。這一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管理熱情。班上調皮鬼高奕偉頭腦靈活,反應快,語言表達能力強,但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和手。現在,有人來管他了——他最佩服的行政組長就在他的旁邊,隨時可以提醒他坐好、注意聽講,效果非常好。后來,他被小組成員推選為“講解小博士”,他豐富的課外知識、靈活的解題思路、熱心細致的講解讓小組成員得到共同的提高,現在他學得可有勁了。
其次我制定了班級管理細則。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依據《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中小學生禮儀常規》,從學習、紀律、衛生、禮儀等幾個方面制定了一套《五(4)班學生自主管理細則》,全班同學利用班會逐條討論通過,并集體簽名承諾共同遵守,做到獎懲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我班的丁益民同學為了方便大家記住細則,把一些條款編成了兒歌:
穿戴整潔重儀表,相互問候有禮貌。
出操集合快靜齊,動作規范做好操。
鈴聲一響教室靜,專心聽講勤思考。
課間休息不吵鬧,文明整潔要做到。
值日衛生勤打掃,遵守紀律覺悟高。
各門功課同重要,保質保量按時交。
規矩有了,落到實處才是關鍵。因此,我的第三步就是讓同學們互相監督。我要求全班同學都準備一個小本子,每天記錄組內同學的得分情況,記錄自己負責的部分。行政組長在每天放學前統計記錄組員的得分情況,第二天早上在組內公布成績,并作小評,提醒組員注意事項。組員之間互相監督,作業有人檢查,紀律有人監管,學習有人幫扶,安全有人提醒,衛生有人負責……讓學生自己做主了,我也感到前所未有的輕松。

沒有激勵就沒有激情,所以我的最后一步就是讓同學們總結評比,激發學生積極進取。每周一班會時間,我讓每組作總評,每組得分第一名的學生即為“周明星”,同時評出本周的“學習之星”“勤奮之星”“禮儀之星”“紀律之星”等。我還在教室前面黑板上設立了一個“比一比”擂臺榜,內容涵蓋“課前準備、自學認真、合作主動、展示大方、傾聽認真”等,每位科任老師可以隨時對各組的上課情況給予加分或減分,班內選派了一名班級記錄員,每天記錄班內各組的得分情況。這樣既促進了組內同學的團結,同時也有利于班級的管理。每周一班會上我們還會評出一個“周明星組”,對于得到“明星”稱號的學生,我會獎勵他一枚紅旗印章,這些印章將作為學期末評優條件。
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同學們的自我約束能力明顯增強,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也有了明顯提升,班級管理變得井井有條。我班學生楊思琦在日記中這樣寫道:“行政小組管理讓我在課堂上能管住自己的嘴,該說時說,不該說時堅決不和同學交頭接耳。課后我能管住自己的手,不亂丟垃圾,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我們全班同學都很喜歡這樣的班級管理形式。”
看著這些發自肺腑的感言,我也萬分感慨:對于“行政小組”班級管理模式的探索,就像老舍先生在《養花》一文中所寫的那樣,“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香有色、有花有果”。
就這樣,在不斷地學習和探索中,我成長著,反思著,積累著,沉淀著。文化引領班級,學生自主管理,把我從日常繁瑣的教育工作中解放出來,我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教學研究,撰寫我的教育博客,和老師們分享我的教學經驗。
這些年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和眾多優秀老師相比,我也不過如茫茫宇宙中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而已。但我愿保持著對教育的癡迷、尋覓、期冀,在我激情燃燒的教育歲月里,為自己喜愛的教育事業和可愛的孩子們盡自己的綿薄之力。
(責任編輯陳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