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青春
實地家訪的傳統不可丟
□陸青春
家訪的是與非
傳統意義上的家訪,其作用不可小覷。可是,老師不愿家訪,家長拒絕家訪,學生反感家訪。那么,傳統的家訪形式應該“退居二線”嗎?
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老師走進學生家門、與家長面對面溝通的家訪方式逐漸被電話、電子郵件等方式取代。據媒體調查,現在許多學生沒有經歷過家訪,有的學生甚至不知家訪為何物。家長只會經常接到老師要求家長監督孩子學習的命令式短信,這種略顯冷漠的聯系方式讓老師和家長無法更好地溝通,以至于有的家長感嘆:我們小時候習以為常的家訪,如今幾乎成為一種奢望。
或許有老師認為,很多家長工作忙,所以難以約定家訪時間。其實,忙與不忙是相對的,如果老師利用晚上或雙休日進行家訪,是一種責任的體現,較之微信、QQ等方式而言,溝通更溫情、更有力度,而家長也會被老師的這份真摯感動,再忙也會樂于抽出時間,與老師面對面交流、溝通。如此一來,家訪就會架起學校、老師、家長、學生之間溫情溝通的橋梁。
學生的教育需要保持一致性,而家訪是實現學校、家庭教育一致性的必要條件。從根本上講,家長對子女的希望應該與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是一致的。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兩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總會產生一些矛盾,而家訪便是一種十分有效化解矛盾的方式。為此,老師要重視家訪,積極開展家訪,全面了解學生,真誠幫助學生健康地成長。
敲開學生家的門,可能會一并打開學生的心扉;走進學生的家庭,更走近了學生的生活。我認為,在準備家訪時,老師要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點:首先,克服惰性,不怕麻煩,主動走進學生家里,與家長溝通;其次,放下架子,尊重家長,平等地與每一位家長交流,真心實意地與家長交朋友;再次,客觀評價學生的優缺點,但家訪不是告狀,也不要總是拿學生的成績說事,要多提供利于學生成長的建設性的意見,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
雖然家訪也有其自身不足,但它更有諸多優點。家訪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奉獻;是一種需要,也是一門藝術。身為班主任,我們有責任加強創新,讓家訪的傳統煥發出新的光彩。
(作者單位:浙江省寧波國家高新區實驗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