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長賓
【摘要】從權利本位的角度引導大學生進行對契約精神本質的思考,能夠幫助其在對契約具備相當基本知識與理論的基礎之后,從感性完成,從認識契約、認可契約、應用契約最后達到崇尚契約的階段性發展周期,真正實現培養大學生契約精神的目標。
【關鍵詞】高校 契約精神 權利本位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契約”一詞由拉丁語詞源發展而來,基本意思是指交易,強調的是交易雙方或者多方的合意,基本特征為選擇締約方、決定締約內容和選擇締約方式等方面的自由。在以誠信立本的中國社會,契約精神的核心是敬畏契約,將約定視同為法律,這既是一種法律精神,也是一種文化精神,完全可以與西方社會倡導的法律精神相銜接,成為構建新型法治社會的“中國元素”。
大學生契約精神教育研究現狀
在依法治國方針推動下,高校的法治教育備受關注,各種大學生契約精神培養提升措施也陸續被學者提出。有學者認為,應當改革課堂教學形式,改變傳統的單一理論教學模式以及填鴨式的傳授方式,讓學生可以主動地獲取相關知識的同時從情感上接受,加強契約精神文化的培育;還有學者認為,應當重視心理契約的作用,充分發揮“無形契約”的重要引導作用,在真誠、平等、公平、寬容等義務的承諾與互利關系上,促使契約當事人對權利義務關系產生一種發自內心的認同感;也有部分學者認為要改革大學生的日常管理模式,以“去行政化”和“契約式管理”作為一種促進大學生契約精神培養的途徑。
當然,盡管相關的理論研究發展勢頭良好,但在有關研究主題領域中仍存在著一定的空白與誤區,仍存在培養模式單一、課程安排失衡、教育模式落后以及在契約精神培養重心中“重義務性而輕權利性的問題。
契約精神教育內涵價值分析
契約精神社會價值分析。當代社會仍需更加弘揚契約精神。欲保障交易的有效性和市場的有序性,法律就要符合經濟規律要求,即體現契約精神,而這一切都有賴于公民對契約精神的認可與接受。只有全社會講誠實、守信用,才能保障法律得到普遍遵守和執行。大學生作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擔當著重要的責任與使命,對其契約精神的培養意義重大。
大學生契約精神教育價值分析。契約精神教育應該成為大學生法治教育的核心,要從理性與感性兩個方面入手,逐漸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積極的契約觀念與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使大學生深刻領悟契約法律文化之于社會守法氛圍的建立、法治國家建設的基礎作用,以及對大學生誠信法律素質、自主選擇合法行為意識的培養,以至對依法治國戰略的理解與將來工作中對自己行為的自省與自查的重要性。現代社會充滿契約關系,契約主體必須對已經成立的契約承擔相應的責任,這是契約自由精神的內涵所在。法治社會強調并提倡公民都可以用契約方式來表達個人的意愿或訴求,同時也應對個人的選擇承擔起相應的責任。
因此,培養大學生的契約意識,鼓勵并提倡其把契約精神貫徹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去,促使其自覺承擔相應義務和責任,有利于人際互信關系的建立和誠實守信品格的養成,進而推動我國民主法治和誠信社會建設的進程。
權利本位下契約精神教育模式設計
現有的大學生契約精神培養途徑與模式,大多都側重于通過強調契約的約束屬性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各方面進行規范與約束,但卻忽略了權利與義務的一致性。在權利視角下對大學生契約意識之提高進行思考,能夠有助于幫助大學生正確地認識契約精神的核心本質與實質意義,幫助學生在對契約具備相當基本知識與理論的基礎之后,從感性完成從認識契約、認可契約、應用契約最后達到崇尚契約的階段性發展周期,真正實現培養大學生契約精神的目標。 因此,對于大學生契約精神教育模式的整體設計,應當圍繞這一基礎作出延伸與拓展,從個人層面到社會層面最終升華至價值層面。
個人層面導向。首先應當著重引導大學生充分認識個人價值與個人權利。作為現代社會的合格公民,應當自尊、自立、自強,而這一切則是以認識個人價值作為基礎的。無論是契約自由還是契約平等,都需要契約個體作為獨立的社會主體來參與其中,只有認識到公民個體人之為人的獨立價值與獨立存在,契約精神才有可能實現。因此,既然作為獨立自主的人而存在于這個社會中,公民就應當明白自身與生俱來的權利。在這一導向下,學生只有明白自身作為公民所應有的各項權利,才會有能力與基礎去訂立各項契約,培養自身契約精神。教育制度設計應當是以知識普及為主,輔之以體驗式引導,讓學生明白當代社會契約精神無處不在。在各類教學活動中,幫助大學生了解自身作為社會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由憲法所賦予的各項權利,通過了解自身來了解社會生活,培養其運用契約的實際能力,讓其在社會生活中能夠悅納契約、善用契約,合理地運用契約方式解決實際問題。同時,還應當培養學生尊重他人權利的品質與習慣,讓學生了解到公民權利不能隨意剝奪、不得隨意侵犯,是具有普適性的。
社會層面導向。應當著力讓大學生了解“權利不得濫用原則”的內涵意義,同時讓其明白有權利便有義務,只有對應的義務確保履行權利才有可能得到保障,而在社會生活中,公民個人乃至社會整體便是通過各種契約的訂立與履行而維系起來的。在這一層面的教學中,應當讓學生了解并意識到社會契約的存在與精神內涵,公民在社會生活中的各項權利便是社會契約所賦予的契約權利,同時契約各項權利所對應的契約義務則是為維系社會契約與個人正常社會生活而必須履行的,助其牢固樹立起對法律與契約的尊重與信仰。在這一導向中,各項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當圍繞社會契約層面來進行。引導學生明白社會契約的真正含義,幫助其認識到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應尊重契約,合理履行權利并遵守義務,才能保證社會穩定、有序、和諧。同時,還應當注重幫助學生從能夠運用契約的層次,逐步成長為樂于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契約、善于運用契約與規則來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以契約精神的角度來審視社會生活,將生活中契約的達成與履行培養成習慣,在社會層面上對學生進行契約精神的培養。
價值層面導向。各項教學活動的開展,應當著力于對契約自由、契約平等、契約信守、契約救濟等精神內涵進行傳遞,尤其要圍繞著契約守信與契約救濟精神著力開展教學活動。在權利本位語境下,契約救濟精神作為四大精神內涵中最為關鍵卻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在價值層面的導向中顯得至關重要。契約救濟作為保護契約不至于淪為一紙空文的重要保障,契約救濟精神是建立在對自身權利充分認識的前提下的,它的存在與否標志著學生是否能夠真正尊重契約。而契約守信的精神內涵是契約從習慣升華為精神的倫理基礎,也是幫助學生牢固樹立契約精神與正確價值觀念的重要路徑。只有幫助學生在思想中種下了契約守信的種子,才有可能讓其真正將契約由一種行為升華為一種思想信念。當契約守信精神成為社會主流價值時,契約的價值才真正得以實現。
總之,當代大學生現實且迫切地需要系統的法治精神教育,需要樹立契約意識,培養契約精神。但傳統教育模式下,機械強調與填鴨式的灌輸已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需要。只有以權利本位為視角,在大學生契約精神培養教育中重視權利,讓學生了解自身權利、學會尊重他人權利,才有可能真正從更為內在的層面引導學生樹立起契約精神。這種認識權利、尊重權利、行使權利的過程正是契約精神重要精神內核組成部分。所以相應地,對大學生的契約精神培養也應當在這一種過程中進行,從個體、社會、國家三個不同層面上開展引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起積極正確的契約觀念與契約意識,真正實現培養大學生契約精神的最終目標。
(作者單位:福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注:本文為2015年度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專項)之《權利本位視角下大學生契約精神培養模式研究》(項目編號:JAS151545)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蘊慧:《當代大學生契約意識的缺失及培養》,《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
②霍存福:《中國古代契約精神的內涵及其現代價值》,《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5期。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