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娜
近幾年,我擔任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任務。教學中發現平時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也出現計算的錯誤。于是,我暗暗地下了決心:一定要提高他們的計算能力。
一、培養興趣是前提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老師口中常說的一句話。我們都知道做任何事都要有興趣,然而大多數老師卻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扼殺學生的興趣:你有過高強度的計算訓練嗎?有過反復的考試和練習嗎?有過抄寫錯題后再要學生做一遍的要求嗎?學生在反復大量而又無聊的計算中還會有興趣來做計算題嗎?
因此在計算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讓學生樂于學、樂于算,同時還要教會學生用口算、筆算和計算工具等多種方法進行計算,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以達到算得準、算得快的目的。
要想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而又避免進入到大量反復練習的桎梏中,那就要講究訓練形式。在平時的教學中,我會盡量讓訓練的形式多樣化。如用游戲、競賽等方式訓練;用卡片、小黑板視算、聽算;限時口算,自編計算題等。通過各種形式的訓練,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計算興趣。我在平時的口算訓練中就會用到競賽的形式,這有點像英語教學中的小組競賽教學法。將每個小組在一周中完成口算的情況進行評比,看哪組學生答對的人數最多,并且答十道題用的時間最少,哪組就是優勝組,并對優勝組獎勵。這樣以競賽的形式來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們的積極性相當高,效果相當好。在平時教學中,奪紅旗也是我常用的競賽方式,兩組學生分別從“山坡”的兩邊開始計算,先奪得紅旗的那一組就為優勝組。每次奪完紅旗后,學生們都還叫嚷著要再來。像這樣子的適合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競賽和游戲應當成為課堂的主要活動形式,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何樂而不為呢?
二、做完檢查是關鍵
良好的學習習慣,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的達成。因此,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養成認真看題、認真思索、獨立計算的良好習慣,完成后要細心推敲,不能輕易問別人或急于向他人求證得數。最后還要養成自覺檢查、驗算和有錯必改的習慣。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加強作業書寫規范的指導。規范的書寫讓人爽心悅目,心情怡然;隨意亂寫不僅不美觀,而且容易讓計算者看錯,從而把最終結果搞錯。在這方面教師要以身作則,做學生的表率。在平時上課的板書和計算中就要有順序,書寫規范,不能隨意亂畫,龍飛鳳舞。有的同學書寫很不認真,經常抄錯數字或運算符號,從而造成計算錯誤;他們往往是為了求快,結果書寫糊涂,經常把0寫得像6或把6寫得像0,再進行第二步的計算時就出現了錯誤。針對這種情況,我要求每個同學書寫必須工整、規范,不能一題連一題。要注意作業的格式,做一題要空一行,我還經常不定時檢查學生是不是照我的格式去做了,表揚做得好的同學,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三、口算勤練是重點
口算是筆算的基礎,口算不僅需要正確還需要速度。口算技能的形成,速度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訓練能做到的,而是靠持之以恒訓練實現的。而經常練習,就要針對兒童特點,形式要多樣化,以激勵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如果方式單調學生就會感到乏味。特別是對低年級兒童,為了避免產生厭倦情緒,更需要采用多種多樣、生動活潑的形式來進行。如利用口算卡片進行視算;采用對口令、“開火車”等方式進行聽算。有時可通過“找朋友”——把算式與數的組成圖用線連起來練習口算。有時利用“填括號”進行口算,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如()= 2+1,( )= 4-2,( )= 5-0,等等。當然,訓練設計要體現在回答正確的前提下要求迅速的原則,逐步提高小學生的口算能力。
口算教學與訓練應當使學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在應用中進一步理解算理,鞏固算法,逐步簡化思維過程,形成口算技巧,不能單純地讓學生憑記憶去口算。學生學數學要經過從具體到抽象,又從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如一年級小學生用湊十法計算9 + 3,初學時需要詳細說出計算過程:因為9和1合成10,把3分成1和2,9加1得10,10再加2得12,這是具體數目9 + 3的計算。通過實際操作和找規律,簡化縮短思維過程,只要思考把3分出去1與9湊成10后,剩幾就是十幾,這是從具體到抽象。找出規律,最后省略思維過程,直接得出9加3等于12,又從抽象到具體,即用規律去計算。這樣使學生理解和掌握規律,保證初期口算的正確,通過一定的練習,就可以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
總之,計算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形成的,而是一個長期和連續的過程。在教學中要減少學生計算的錯誤,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就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而計算能力的初步形成后,也還需要在今后應用中得到鞏固、發展和深化,才能逐步提高。
(責任編輯 全 玲)